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中国墓室壁画
墓室壁画作为中国传统壁画的一种,一般绘于墓室的四壁、顶部以及甬道两侧。壁画内容多是反映死者生前的活动情况,也有神灵百物、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日月星辰等图案装饰。墓室壁画的目的主要是说教和对亡者的纪念或者希望死者在冥间能过上好日子。它几乎不存在更多的装饰意义,对它的研究和学习,主要是针对它的形式美和造型手段。墓室壁画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先秦两汉的灵魂观念、道家思想、神仙崇拜、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思想的影响,形成了系统的丧葬观念和壁画图式系统。墓室壁画的出现要晚于地表建筑壁画,其绘画风格和形象状态都多多少少受到了宫殿或庙堂壁画的影响。墓室壁画初始于战国时期,汉代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并走向完善,有明显的走向脉络。
汉代的墓葬壁画,大致分为西汉前期的初始阶段、西汉中后期的成熟阶段以及东汉时期的丰富阶段。西汉前期墓室壁画初步具备了描绘仙界天堂的要素,壁画形象在构图、造型以及色彩处理上突出装饰风格,山峦、云气、植物的处理趋于符号化、图案化。西汉中后期的墓室壁画逐步成熟、定型,以表现仙界天堂、历史故事等内容为主。其技法是在涂有白粉的墓砖上先用墨线勾画轮廓,再用朱、紫、绿、黄、黑、赭石等颜色设色,然后勾勒局部形象。河南烧沟61号西汉墓的壁画很有代表性,采用壁画、透雕、彩绘等多种手法。东汉时期的墓室壁画进一步丰富并延续发展,壁画内容及题材更加广阔。洛阳地区依然是这个时期墓室壁画的创作中心,墓室壁画的绘画水平都远高于其他地区,代表着这一时期的主流风格。
唐代的墓室壁画,大多集中于陕西省,西安是唐朝多代皇室贵族墓葬集中地。永泰公主李仙蕙的墓室壁画是最为精彩的作品之一,所绘人物神态安详,生动传神,艺术水准较高,绘者有可能是专为皇室服务的专职画家。章怀太子李贤墓中的 《狩猎图》构图别致,场景显赫。壁画中城墙、阙门的画法已初步具备了掌握透视的能力,运用十几种颜色浓重设色,画面色泽鲜明。
宋代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以宫廷生活及宗教内容为题材,重视形神兼备,风格华丽细腻的“院体画”与取材于山水花鸟、梅兰竹菊和木石,讲求笔墨情趣,重视文学、书法修养和画中意境缔造的“文人画”分庭抗礼,基本形成了中国画坛两条不同风格的卷轴画道路。这一时期比较重视卷轴画,不重视壁画。东北地区的墓中就发现有卷轴画随葬的。从总体风格上,此时的墓室壁画看重写实,用线比较粗糙,制作不精。
元代的墓室壁画随时代画风的变化而变化,花鸟山水以水墨画的技法被引入墓室中,成了元墓壁画最具有时代特点的表现形式,呈现出简淡野逸的审美品格。蒙古贵族墓一方面吸收汉地壁画的题材内容,同时又描绘骑从狩猎等塞外风俗民情。山西金墓中还常见用散乐杂剧砖雕作为装饰,与壁画杂剧表演画面具有相同的用意,反映了元杂剧在民间的流行程度。
明清两代由于葬俗葬制的演变,壁画墓的数量急剧减少,壁画的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段虽然在前代的基础上有所继承,社会生活和时代风尚在壁画中也得到相应的反映,但画手主要是地方民间工匠,壁画图像和表现手法偏离时代艺术的主流,壁画的艺术水平也大不如前。题材内容的民俗化和艺术表现的民间化倾向明显,“艺术在民间”则做了墓室壁画的谢幕词。
关于“墓室壁画”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墓室壁画是我国传统壁画的一种,主要内容是反映死者生前的活动,根本目的是对亡者的纪念或期望。
B.墓室壁画的形式美和造型手段是人们研究和学习的主要对象,其图案内容不存在任何装饰意义和价值。
C.墓室壁画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了先秦两汉的灵魂观念、神仙崇拜等丧葬观念影响,形成了壁画图式系统。
D.墓室壁画的绘画风格和形象状态均受到某些地表建筑壁画的影响,题材内容不断变化,发展方向明显。

下列表达不属于墓室壁画技法的一项是(  )

A.在形象的构图、造型以及色彩处理上突出装饰风格,在处理山峦、云气、植物时趋于符号化、图案化。
B.在涂有白粉的砖上先用墨线勾画轮廓,再用多种颜色设色,然后勾勒局部形象,综合运用壁画、透雕、彩绘等手法。
C.将初步掌握的透视能力的画法运用到描绘城墙、阙门上,运用色彩丰富的颜色浓重设色,使画面色泽鲜明。
D.取材于自然界中的花鸟山水,作画时运用水墨画技法,重视形神兼备,在审美品格上呈现简淡野逸的特点。

下列表述中,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两汉时期的墓室壁画得到丰富并延续发展,洛阳地区一直是创作中心,绘画水平代表着此时期的主流风格。
B.唐代的墓室壁画大多云集于西安一带,专职画家所描绘的场景壮观、人物生动传神,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
C.宋代的墓室壁画总体风格以写实为主,线条不够细腻,制作不够精良,这是由当时的社会不重视壁画造成的。
D.明清墓室壁画虽反映社会生活和时代风尚,但画手、题材内容和艺术表现明显倾向民间,最终消失在民间。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笔 墨 的 超 越
①毛笔、墨是中国书法和绘画的主要工具,原本并无奇特之处,不过分别是由兽毛与熏烧的烟灰制作而成的。但是,在中国的书画艺术史上,它们始终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②汉代蔡邕说:"惟笔软则奇怪生焉。"的确,毛笔是中国书画成为艺术的关键因素之一。"墨分五色",足以展现万类的缤纷,更是中国艺术家的常识。毛笔的锥体造型,具有"锋出八面"的能力;墨与水的调和,经过宣纸的洇化,可产生变幻莫测的效果。
④笔墨的造型过程一般不可重复,书法和绘画,虽是静态地呈现在纸上,却可以在人们心中唤起强烈的动感。沈尹默说,在欣赏书法时,"不但可以接触到五光十色的神采,而且还会感到音乐般轻重疾徐的节奏"。原本的"墨色",居然可使人感受到"五光十色";原本静止的文字,居然可以使人感受到"音乐的节奏"! 中国的书法与绘画艺术,因笔墨的性能,具有了独特的表现能力与艺术魅力。简单的书写或皴擦、普通的黑白两色,竟然以简驭繁、以静寓动,胜过了许多复杂的艺术。宗白华认为:"中国音乐衰落,而书法却取代了音乐成为一种表达最高意境与情操的民族艺术。"其中或有溢美之词,但也足见中国人对笔墨艺术的特殊感情。
④这种特殊感情的形成,不仅由于笔墨造型能力的超妙和奇特。
⑤笔墨与文人长相厮守,须臾不离,年深日久,似乎也具有了特殊的性灵。因此,笔可以"歌",墨可以"舞","妙笔"可以"生花",笔底可走"龙蛇",甚至文人也被称为"墨客"--工具与人,达成了性灵的相通。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里,笔墨成为文人精神生活重要的呈现手段之一。相传锺繇说过:"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笔迹界破空间。成为人们传达美的手段,于是乎有了中国书法和绘画的文人传统。
⑥在这一传统中,笔墨超越了物质的限制,而成为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外化。朱光潜说:"例如写字,横、直、钩、点等等笔画原来都是墨涂的痕迹,它们不是高人雅士,原来没有什么'骨力'、'姿态'、'神韵'和'气魄'。但是在名家书法中我们常常觉到'骨力'、'姿态'、'神韵'和'气魄'。"这些感受,与其说是一个普通的欣赏者通过想象、移情获得的,毋宁说是中国人把文化中最核心的观念向笔墨艺术活动持续贯注的结果。
⑦在中国古代教育中,对调笔用墨,有一系列的规范.《弟子规》说:"墨磨偏,心不端。"执笔要求"腕平掌竖",因为"心正则笔正",反之"笔正"可见"心正"。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中锋"和"藏锋",因为"中则正"、"君子藏器"。何以会提出这样的要求? 因为其中包含了精神的期待。明代书论家项穆说:"正书法,所以正人心也。"笔墨本身不是目的,人的心灵才是目的。看起来似乎是技术性的活动,所寄寓的却是非常深刻的人格修炼的目标。
⑧于是"技进乎道",笔墨的训练转化为道德人格的修炼。黄庭坚认为,苏轼能拔萃于宋代书家,根本原因在于他的道德文章之超卓,"他人终莫能及尔"。而人格的修炼,最终又服从于社会的总体目标,所以项穆又说:"正人心,所以娴圣道也。"孔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观念,在此被落实到了笔墨的操守中。这种笔墨活动,已经不再以艺术家的培养为鹄的,而以符合文化精神的社会人的塑造为旨归。
⑨有趣的是,与这种道德目标明确的修炼方式并存的,还有一种游戏的取向,所以"游戏笔墨"成为一个成语--口它常常指作文的态度。宋代米芾说:"要之皆一戏,不当问拙工。意足我自足,放笔一戏空。"在这种游戏中,笔墨的艺术成为精神逍遥、心灵栖居的园地,技术的工巧与否并非关键。庄禅的哲学,由此流动于笔墨之中,与道德人格的修炼一样,浸润着中国文人的情怀。

1.

概括第②段的主要内容。

2.

简析第③段中两处画线句作用的异同。

3.

下列对第④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种特殊感情"指代上文所说的中国人对艺术的赞美之情。
B."不仅由于"表明下文将进一步阐述笔墨对于中国人的意义。
C.在结构上,这一段有承接上面两个自然段,引出下文的作用。
D.此处独句成段,表达内容更明确,文章层次也显得更为清晰。

4.

第⑤段中加点词"性灵"的意思是

5.

联系上下文,填入第⑨段空格处恰当的一项是(
A.因为 B.何况 C.可见 D.虽然

6.

从全文看,笔墨的"超越"可以归纳为哪些要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们所说的文化并不等于已经铸就的、一成不变的"文化的陈述",而是要在永不停息的时间长流中,不断以当代意识对过去的"文化既成之物"加以新的解释,赋予新的含义。因此,文化应是一种不断发展、永远正在形成的"将成之物"。显然,先秦、汉魏、盛唐、宋朝和我们今天对于中国文化都会有不同的看法,都会用不同时代当时的意识对之重新界定。毋庸置疑,在信息、交通空前发达的今天,所谓当代意识不可能不被各种外来意识所渗透。事实上,任何文化都是在他种文化的影响下发展成熟的,脱离历史和现实状态去"寻根",寻求纯粹的本土文化就不可能也无益处。正如唐宋时期得人不可能排除印度文化影响,复归为先秦两汉时代的中国一样。因此我们用以和世界交流的。应该是经过当代意识诠释的、能为现代世界所理解并在与世界交流中不断变化和完善的中国文化。
要交流,首先要有交流的工具,也就是要有能够相互沟通的话语。正如一根筷子在水中折射变形一样,当中国文化进入国外时,中国文化必然经过外国文化的过滤而发生变形,包括误读、过度诠释等;外国文化进入中国也同样如此。常听人说唯有中国人才能真正了解中国,言下之意似乎外国人对中国的了解全都不值一提。事实上,法国的伏尔泰、德国的莱布尼兹都成从中国文化受到极大的启发,但他们所了解的中国文化只能通过传教士的折射,早已发生了变形;今天我们再来研究伏尔泰和莱布尼兹,却又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来对自己的文化进行别样的理解。这样,就在各自的话语中完成了一种自由的文化对话。这里所用的话语既是自己的,又是在对方的文化中经过某种变形的。

当然也还可以寻求其他途径,例如可以在两种话语之间有意识地寻找一种中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就可以是这样一种中介,如文学中的"死亡意识"、"生态环境"、"乌托邦现象"等,不同文化体系的人对于这些不能不面对的共同问题,都会根据他们不同的历史经验、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做做出自己的回答。只有通过这样的对话,才能得到我们这一时代最圆满的解答。在这种寻求解答的平等对话中,新的话语就会逐渐形成,这种新的话语既是过去的,也是现代的;既是世界的,也是民族的。在这种话语逐步形成的过程中,世界各民族就会达到相互的真诚理解。

(摘编自乐黛云《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十讲》)

1.

下列关于文中所说的"文化"和"中国文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文化并不是历史上已经形成并且固化的一种"陈迹",而是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的用当代意识赋予这种"陈迹"以新的解释和含义。

B.

文化是一种不断发展、永远在形成之中的"将成之物",所以先秦、汉魏时代的人们看到的中国文化跟我们今天看到的并不相同。

C.

在信息、交通空前发达的今天,人们的意识中不可能没有外来的成分,我们用来跟世界交流的,正是经过这种意识诠释的中国文化。

D.

唐宋时代的人不可能排除印度文化的影响,所以唐宋时代的文化也不可能再像先秦两汉文化一样属于纯粹的中国文化。

2.

下列关于文化交流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

当中国文化进入外国时就会发生过滤和变形,当外国文化进入中国时也是这样,其表现形式没有误读、过度诠释等。

B.

在文化交流中,实际上并不需要外国人像中国人那样了解中国;否则,我们就难以对自己的文化作出别样的理解。

C.

只有既是属于自己文化的,又是在对方的文化中经过某种变形的话语,才是两种文化的交流中唯一能够相互沟通的话语。

D.

解决不同文化体系的人所共同面对的问题,例如文学中的"死亡意识"、"生态环境"等,这可以成为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中介。

3.

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

从文化交流和比较看,寻求纯粹的本土文化既是不可能也无益处的,因此研究历史上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影响也是没有必要的。

B.

伏尔泰、莱布尼兹利用已经折射了的中国文化,为中国人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可见有的时候中国人并不真正了解中国。

C.

对于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不同文化体系的人会有不同的问答,而平等的对话正是获得我们这一时代最圆满的解答的唯一途径。

D.

从"相互沟通的话语"、"各自的话语"等说法来看,文中所谓的"话语"应该是指文化交流双方的立场观点、思想意识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大河家

张承志

大河家是一处黄河渡口。

年年放浪在大西北的黄土高原之家,大河家便渐渐地成了自己的必经之地。它恰像那种地理老师不懂得、暗中的地理枢纽;虽然偏书贫穷,不为人知,却比交通干线的名声更自然更原始。不露痕迹地沟通着中国。

这些地点,一旦了解多了,去熟了,就使人开始依恋。像我此次离开祖国两年之久.从归国那一瞬起便觉得它们在一声声呼唤。真是呼唤,听不见却感觉得到,在尚未立稳脚跟放下行李前,在尚不能马上去看望它们之前,该先在纸上与它们神交。

大河家是甘肃南缘边界上的一个回民小镇。密集的、土夯的农家参差不齐地排成几条街巷,街头处有一块尘土飞扬的空场,那就是著名的大河家集。店铺簇堆,人马拥挤.集上半数以上都是头成白帽的回民。清真寺的塔尖高出青杨树的梢头,远近能看见十几座之多。

出集百步.便是咆哮黄河。

在这里等摆渡,一眼可以看见甘青两省,又能同时见识回藏两族。傍大河家集一侧是甘肃.黄土绿树,戴白帽的回民们终日在坡地里忙碌。大河彼岸是青海.红石嶙峋.服色尚黑的藏人们隐约在山道里出没。大河家,它把青海的柴禾和药材,把平特角的藏羊和甘肃的大葱白莱.把味浓叶大的茶--在轰鸣滚翻的黄河水上传递。

河上悬空吊着一条胳膊般粗的大铁索。一条大木船挽在这悬索上.借黄河水的冲力.用一支舵往返两岸。船入中流时,那景色十分壮观。在颤篮如叶的渡船上,船客子扳牢大舵,把黄河的千钧水力,分成了横渡的巧劲。

此地指行业为客。割麦人称走客子,船把式称船客予,淘金人称金客子。船撞入漩涡时。水溅起来,岸上船上的人都怔怔地看。使船时的吆声是听不见的,在大河家.永远地充斥着河谷的,只有黄河跌撞而下的轰轰涛声。

清晨时分,因为黄河走得太急.过水太多吧,整个河谷白摹津地罩着浓雾.听得水响,不见河流。渐渐天热了.阳光照透了雾,才看见平素黄河的雄姿。那黄河太漂亮了.衬着一面被它在古时劈开的红石头山,衬着被它滋润得冲天的茂盛青扬林.一川狂怒狂欢的黄河水,不顾性命地尽管奔流。

我住在韩三十八家里是第几次了.现在回想着已经数不清楚。此刻从异国归来.仿佛中我又住进了他那院里。韩三十八今年盘是八十岁。他也喜欢看河。黎明时,雾罩河.他一声不响地凝望着那一川雾。水气渗在他脸上的皱纹里,我猜不出他在看河时想些什么。

他从死地里挣着命回来了。五十年前他做过护兵.在喀什以南的戈壁滩上.捏着步枪疯跑.天上的飞机追着他们剿杀。那是没有边的大戈壁滩呐.不知道人怎么能跑过飞机.队伍散了,他和几个大河家同乡钻进了昆仑山。

沿着昆仑山北缘.沿着塔里木沙漠南缘。他们几个大河家男子逃回了家--世界上著书立说的探险家谁走过这样的路线?韩三十八老汉和我看河.总是默默无浯。他从来不提当年,也不讲他见识过的血腥沙场。这对我这个求学者不免可惜,因由我只有凭自己猜想了。

返回大河家以后.他干尽了渡口远近的一切营生:船客、金客、麦客.卖过茶叶,闯过藏人地方。黄河是他的家路;他说过,只要挣上了钱.就找河。在任何一个渡口搭上个筏子.或是再当个筏客子再挣几个钱,不多久就能与他的妇人相遇。这真是一种准确的地理;任世界再大也不难找到黄河,河水一直流向家门.正因此韩三十八老汉稳如泰山.任世事浮沉总那么胸有成竹。壮游无止,这是中国的古风。与其随波逐流,不如先去大河家住一阵。去看甘青两省,去看黄土高原和积石山脉的分界,去看那造雾的滔滔大河,和真的经过险境的人一块。

1.

结合全文来看,开头三段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

答:

2.

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不露痕迹地沟通着中国。

答:

(2)与其随波逐流,不如先去大河家住一阵。

答:

3.

文中说:"此地指行业为客。割麦人称麦客子,船把式称船客子,淘金人称金克子。"综观全篇,这两句话有哪些作用?

答:

4.

(1)韩三十八老汉"喜欢看河"又"总是默默无语",这是为什么?(2)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有是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答:(1)(2)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民调显示:近八成普通青年怀有“周洋式动力”
记者问“奥运会冠军对你意味着什么?”周洋回答:“获得这枚金牌以后,可能会改变很多,以后会更有信心,也会让我爸妈生活得更好。”这句话感动了无数网友。
中国青年报对2856人进行了调查。84.2%的人关注周洋夺金的新闻。参与本次调查的人,45.7%的人老家在城市,54.3%的人老家在农村。家庭经济条件,1.9%的人自认处于“上等”,12.0%的人确认属于“中上”,49.2%的人选择“中等”,30.9%的人选择“中下”,6.0%的人选择“下”。
比对周洋夺金关注度还高的是,89.5%的人认同周洋“让爸妈生活得更好”的获奖感言。家庭经济中等、中下、下的人选择比例依次为91.0%、92.4%、88.9%,明显高于上(85.3%)和中上(76.4%)。
公众怎么看周洋的“让爸妈生活得更好”
调查发现,对周洋的获奖感言,79.9%的人认为“发自肺腑,真实感人”;73.4%的人表示周洋“对父母的孝顺和责任感,值得学习”;45.4%的人同意“爱家才能爱国”。同时,也有43.1%人认为这背后也反映出运动员的保障体系不健全;28.9%的人认为“背负着父母的压力,这种心理负担有点儿沉重”。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冯仕政认为,网友高度认同周洋的获奖感言,既可能出于他们对以往金牌明星过多“中国式套话”的反感,也可能与当代青少年更自我自然的心态有关。
“周洋对家庭的责任感,值得学习。”冯仕政说,青年不能因为家庭压力沉重就不背负责任。当然,青少年也要善于处理“让爸妈生活得更好”与个人发展之间的关系。过分执著于“让爸妈生活得更好”也可能有负面影响,比如面对有些机遇不敢选择而错失更好的发展机会
华东政法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青年教师童潇认为,周洋的获奖感言是一种青年纯真的回归,没有“拔高”,也没有“谦虚”,却比任何精心设计的获奖词更能打动亲情的神经。但不可否认的是,运动员这个职业有特殊性,多年来两极分化比较明显,总体的运动员保障福利体系还有待健全。
时下青年奋斗的最大动力是什么
上网看了周洋获奖的视频,李晓蕾忍不住流泪了。18岁时她一个人从潮汕到深圳打拼,支撑她坚持下去的念头就是让家人生活得好点儿。“从小店员做起,每月工资不过四五百元,但每次拿到钱我都会反复地数,做梦都会笑。”
现在李晓蕾已是一家珠宝店的店长,但为了供弟弟妹妹读书,她每月留给自己的钱从没超过1000元。每次给家里打电话,听见父母高兴的声音,晓蕾就又有了继续奋斗的勇气。
“我爸妈赚的钱比我还多呢,我努力工作就是为了自己的梦想。”两年前,孟媛媛大学一毕业,就自己做主签了一家研究所,根本没给想帮她找工作的父母以机会。现在,孟媛媛做着自己喜欢的工作,加起班来也会一连熬几个通宵,“赚钱虽然不多,但是花自己的钱带爸妈出去吃喝、旅游,感觉挺爽。”
时下青年奋斗的最大动力是什么?本次调查显示,79.3%的人首选“让父母生活得更好”。其中,家庭经济中等、中下、下的人选择比例依次为81.0%、82.7%、77.8%,明显高于上(64.7%)和中上(66.4%)。
此外,67.7%的人是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66.8%的人选择“让自己生活得更好”;62.4%的人选择“让下一代生活得更好”。
“家庭条件好的年轻人,更容易按照个人兴趣和爱好选择人生发展道路,可以做一些想做的事情。”童潇说,而家境较差的话,青年难免首先面临赚钱的压力。社会阶层评价的三要素,财富、权力、声誉,如果全呈同比相关趋势,比如有钱有权了声誉随之就上升了,说明我们社会结构过于刚性,社会结构更呈封闭性,家境对个人的影响也就更大,下层在社会中的成功欲望和受挫感也将会更强。反之,如果我们的社会相对更有弹性,有钱不等于有权,有权也不等于就声誉好,那各阶层的选择就差不多。
冯仕政认为,家庭条件和环境对青年奋斗的影响,不能一概而论。年轻人的成功不完全取决于个人的奋斗,也不完全取决于家庭条件和环境,而在于两者的契合程度。从历史统计规律来看,家境好的年轻人更容易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但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并不意味着人生更精彩——人生的精彩,还与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贡献程度有关。
这篇调查报告为什么要运用大量数据?综合归纳数据说明的主要问题。
怎么理解文中的“我们社会结构过于刚性”的含义?你认为“各阶层的选择”有什么不同?
全文启示我们人生的精彩与家境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像桃花一样胜利闵凡利
  ①当我发觉二〇〇八年的春日在某个早晨光临的时候,那时的桃花已经开了。桃花开得热热闹闹生机勃勃,在这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以一种傲视众生的王者之姿,站在那块属于她或贫瘠或丰腴的土地上,随杨柳风的婀娜妩媚,摇摆出不尽的妖娆和绚丽。
  ②游在这郁郁葱葱桃花的海洋里,我有一种被什么击中的感觉。这感觉来得突然而真切,使我的羞辱和自愧波涛一样地汹涌,在我心中来来回回地拍打。我无法去让自己坚强,以示自己是从不低头的硬汉,这个时候,我的自卑就似桃花那轰轰烈烈的芬芳,一览无余地淹没了我,我的呐喊和奋争在这粉红色海洋里,变成了一种颜色一缕花香。
  ③我知道,这个时候我想急切地融入桃花,和她一起抒写生命的开放,让生命的美丽在这个时候达到极致的辉煌和壮观。我明白自己,从田野的庄稼地里钻出没来得及抖掉头上的高粱花子,没有擦掉脚上的泥巴,就赤足走进城市加入他们的歌唱。放在他们当中我的形象不伦不类如同羊群里混入的一只马驹。我发觉周围的人们在以一种异样的眼光审视我,拷问我,他们的目光里燃着火苗,灼着我那敏感而又脆弱的心灵。我无法去回答他们,我知道我的解释微不足道,在他们的目光里只能换回鄙视和嘲讽,他们的高傲就似大公鸡的尾巴那样张狂而热,我无法面对但又必须得接受,我明白这是我的疼和痛,这是我的苦和忧。
  ④于是,白天我在城市里似一头套子里的牛勤恳而执著,在我的田里本本分分地耕作, 我的耕作使我的痛苦在那个时候似春日雨后的野草那样撒欢般疯长。因为我是人而不是牛,我有我的理想和追求,我有我的尊严和人格。可我不停的劳作使我换得的只是一顿加上玉米面的草料。我不明白这个城市怎么了,对我为啥这样的吝啬,让我流成河的汗水只换回几粒小小的瘪豆,我不知道现在这个城市为何以一种病态的红润上演着健康,而所有的一切深沉而又明了,让我无法去追问,只有在日坠西山,我踩着夕阳余晖用蹒跚的脚步叩响我的田野,我才发觉,我是那样的势利和俗气。这个时候,我的土地展开她博大的怀抱拥着我,给我拭涂着斑马花纹一样的道道伤痕,让它结疤,让它长成硬硬的茧。那个时候,我躺在田野那母亲般的怀抱里,我才明白:在城市里劳作是我生命的一种开放,就似今日艳丽的桃花。
  ⑤面对桃花,我才明白,融入这种灿烂其实并不是多么的艰难,桃花的美丽在于她超脱了世俗,以一种大真大诚向尘世献上她的纯和美,就似裸露的婴儿一样在朗朗的太阳下在众目睽睽下展示自己那无边无际的光华,在这样的时候,我明白了,痛苦的永远是我们。
⑥我就想急切地和桃花站在一起,在桃花那如潮的绚丽中洗涤自己的躯体。我的身体满是尘埃,几千年来的欲望和忧伤盔甲一样穿戴在我那疲惫的心灵上,任怎样的捶打漂洗,洗去的只是表面可怜的一丝。那时我才在桃花跟前低下了头。我知道,在春天这样的季节里,胜利的永远是桃花。
(选自《散文》2008年第6期)
结合语境,请具体说明第④段中作者为什么感到“痛苦”。
文章第①段对“桃花”的描写(桃花开得热热闹闹生机勃勃……摇摆出不尽的妖娆和绚丽),有着怎样的作用?请具体说明。
从全文来看,桃花给予了“我”怎样的启示?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