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对比学习有利于发现事物的共性与个性。为探究酸的性质,同学们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分析与结论

醋酸晶体试管内  (1),醋酸溶液试管中镁带表面冒气泡。
酸的很多反应通常在水溶液中才能完成。
用玻璃棒蘸硫酸在白纸上写字
(2)(填“浓”或“稀”)硫酸使白纸炭化。
即使是同种酸,由于(3) 不同,它们的性质不完全相同。

两试管中均产生(4)
不同的酸具有相似的性质,这是因为酸的组成中都含有 (5)(填元素符号)。

E试管中产生 (6)
F试管中无明显现象。
不同的酸根会导致酸的“个性”差异。因此,可用氯化钡溶液鉴别盐酸和硫酸。

 
清洗试管时,小乔同学将C、F两试管中的无色液体同时倒入一个洁净的废液缸,废液缸中立刻冒气泡并出现白色沉淀。请分析上述现象并回答:
Ⅰ.废液缸中产生气体的化学方程式为 (7)
Ⅱ. 废液缸里最终产生的白色沉淀中一定有硫酸钡,可能有 (8) (填化学式)。

科目 化学   题型 探究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加碘盐的检验 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竹子是“有节、中空、四季常绿”的植物。同学们对竹子中的气体成分展开了探究,测定其成分。

(1)收集竹子中的气体。
小华提出:将一节竹子浸没在水中,在竹子上钻孔,用排水法收集气体。
小刚提出:可用注射器从竹子中抽取气体。
大家认为两人的想法都可行,于是分为A、B两组,在相同的条件下,A组采用小华的取气方法,B组采用小刚的取气方法,分别完成下面的实验。
(2)检验气体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气体。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及解释
向所取气体中加入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测定氧气含量。
【查阅资料】红磷的着火点为240 ℃,白磷的着火点为40 ℃。
【设计实验】同学们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方案一和方案二来测定氧气含量。

【进行实验】按上述两个方案进行多次实验。
【反思与评价】
a.实验中磷的量应为足量,原因是
b.两个方案的实验测定结果不同,测定结果比较准确的是方案,原因是
c.经过A、B两组同学的实验,A组测得的竹子中含氧量总是大于B组的,你认为原因是

(1)目前世界上一半以上的铜用于电力和电信工业,是因为铜具有(填字母)

A.导热性 B.延展性 C.导电性 D.金属光泽

(2)我国第四套人民币的硬币从1999年开始发行,一元为钢芯镀镍(Ni),五角币为钢芯镀铜合金,一角币为铝合金或不锈钢。在选择铸造硬币的材料时需要考虑的因素是有(填一条即可)。
①镍能与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生成可溶于水的正二价镍的化合物,并放出氢气。其反应没有铁与酸反应剧烈。镍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用镍片、硫酸亚铁溶液和溶液做实验也能判断Ni 、Fe、Cu的金属活动性顺序。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
(3)若将一定质量的Zn放入CuCl2和MgCl2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所得滤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
(4)活动课上小明将一枚五角币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发现表面变黑。
【假设与预测】假设I.五角币加热变黑,是因为酒精灯内焰的黑烟附着在五角币的镀铜上;
假设II.五角币加热变黑,是因为五角币上的镀铜与______发生了化学反应。
【实验与事实】
实验一:用洁净的干布擦一擦五角币上的黑色物质,黑色物质不易被擦去;再另取一枚五角币放在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加热片刻,五角币也变黑。
实验二:取一块铜片放入小试管中并塞上橡皮塞,然后用酒精灯加热直至试管中铜片变黑;再将铜片反转到另一面,加热片刻,铜片不再变黑。
【解释与结论】上述实验一和实验二证实,假设 __ ___不成立。
【表达与交流】铜片在空气中加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 ___

实验室中有甲、乙两瓶过氧化氢溶液,均标有“10%”字样。相同条件下,用这两瓶过氧化氢溶液制取150mL氧气,所用时间明显不同。对此,同学们进行如下探究。
【猜想】两瓶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同
【进行实验】

序号
实验装置
主要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1

向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甲、乙两瓶中的过氧化氢溶液,对比观察
两支试管中均有细微的气泡产生


2

将两个相同的蜡烛分别点燃后放入两个烧杯中,然后分别向两个烧杯中加入等量的甲、乙两瓶中的过氧化氢溶液,再向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等量的二氧化锰固体
两烧杯内液体中均产生气泡、有白雾,两烧杯内蜡烛均继续燃烧,但加入甲瓶溶液的烧杯中,蜡烛燃烧得更明亮


3

向装有等量二氧化锰的两个锥形瓶中分别加入等量的甲、乙两瓶中的过氧化氢溶液
两锥形瓶内液体中均产生气泡、有白雾,同时有现象①出现

【实验结论】
甲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于乙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分析与解释】
(1)实验2和实验3中,均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实验2中,影响蜡烛燃烧明亮程度的因素是
(3)实验3中,现象①为
【反思与评价】
(1)实验1未观察到现象明显不同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
(2)实验2和实验3分别应用了化学科学研究中两种重要的方法,它们是_____和_____。
(3)通过以上实验得到如下启示: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有;欲使燃着的物质燃烧更旺,可采用的方法是

研究性学习小组选择“H2O2生成O2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的课题进行探究,以下是他们探究的主要过程:
【假设】 H2O2生成O2的快慢与催化剂种类有关
【实验方案】常温下,在两瓶相同体积的H2O2溶液中分别加入相同质量MnO2和红砖粉,测量各生成一瓶(相同体积)O2所需要的时间。
【进行实验】右下图是他们进行实验的装置图,此实验中B处宜采用的气体收集方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记录】

实验编号
1
2
反应物
6% H2O2
6% H2O2
催化剂
1g 红砖粉
1g MnO2
时间
152 s
35 s

【结论】该探究过程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H2O2在常温下分解缓慢,加入MnO2或红砖粉后反应明显加快,若要证明MnO2和红砖粉是该反应的催化剂,还需要增加实验来验证它们在化学反应前后的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是否改变。

我们通过对“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实验探究,可得出的结论是
(1)人体吸入的空气比呼出的气体所含的氧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体吸入的空气比呼出的气体所含的二氧化碳_______________;
(3)人体吸入的空气比呼出的气体所含水蒸气___________________。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