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
杨继宗,字承芳,阳城人。天顺初进士。授刑部主事。成化初,用王翱荐,擢嘉兴知府。以一仆自随,署斋萧然。性刚廉孤峭,人莫敢犯。而时时集父老问疾苦,为祛除之。大兴社学。民间子弟八岁不就学者,罚其父兄。遇学官以宾礼。师儒竞劝,文教大兴。御史孔儒清军,里老多挞死。继宗榜曰:“御史杖人至死者,诣府报名。”儒怒。继宗入见曰:“为治有体。公但剔奸弊,劝惩官吏。若比户稽核,则有司事,非宪体也。”儒不能难,而心甚衔之。濒行突入府署发箧视之敝衣数袭而已儒惭而去中官过者继宗遗以菱芡历书。中官索钱,继宗即发牒取库金,曰:“金具在,与我印券。”中官咋舌不敢受。入觐,汪直欲见之,不可。宪宗问直:“朝觐官孰廉?”直对曰:“天下不爱钱者,惟杨继宗一人耳。”
九载秩满,超迁浙江按察使。数与中官张庆忤。庆兄敏在司礼,每于帝前毁继宗。帝曰:“得非不私一钱之杨继宗乎?”敏惶恐,遗书庆曰:“善遇之,上已知其人矣。”闻母丧,立出,止驿亭下,尽籍廨中器物付有司。惟携一仆、书数卷而还。
继宗力持风节,而居心慈厚。为浙江按察时,仓官十余人坐缺粮系狱,至鬻子女以偿。继宗欲宽之而无由。一日,送月俸至,命量之,则溢原数。较他司亦然。因悟仓吏缺粮之由,将具实以闻。众惧,请于继宗,愿捐俸代偿。由是十人者获释。
(选自《明史·杨继宗传》,有删节)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御史杖人至死者,府报名
诣:到……去
B.尽廨中器物付有司
籍:典籍、书籍
C.成化初,王翱荐,擢嘉兴知府
用:因为、由于
D.仓官十余人缺粮系狱

坐:因犯……罪(错误)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杨继宗重视教育,任嘉兴知府期间,大力兴办社学,发展了当地的教育事业。
B.御史孔儒清军杖人至死,杨继宗指出孔儒干预有司之事。孔儒怀恨在心,临走时,突然进府衙搜查。
C.杨继宗刚正廉洁,不巴结宦官,不爱钱财,卸任临走时,曾因“敝衣数袭”而满脸羞愧。
D.杨继宗心地仁慈,他发现仓官因官粮短缺入狱而至卖儿卖女偿还时,就想宽赦他们,后来他发现了官粮短缺的原因,使仓官冤狱昭雪。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濒行突入府署发箧视之敝衣数袭而已儒惭而去中官过者继宗遗以菱芡历书
答案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若比户稽核,则有司事,非宪体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得非不私一钱之杨继宗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参考译文
杨继宗,字承芳,阳城人。天顺初年考中进士。授任刑部主事。成化初年,因王翱推荐,被提拔为嘉兴知府。(杨继宗赴任时)只有一个仆人跟随,官署书斋也简易朴素。他生性刚正廉洁,孤直严肃,无人敢冒犯(他)。然而,他时常召集乡间父老询问疾苦,并为他们排忧解难。他又兴办社学。(明令规定:)民间子弟年满八岁不去读书的,处罚他们的父兄。他礼遇学官,府内教师儒生竞相劝学,文化教育得到大发展。御史孔儒(来嘉兴)清理军籍,许多百姓被打死。杨继宗张榜告示说:“有被御史杖责致死的,知情者到府衙举报姓名。”孔儒大怒。杨继宗进去拜见他说:“治官治民有一定的规矩。您只管清除奸邪弊端,对官吏惩恶扬善。像这种挨家挨户查核的事,是地方官府去做的,而不是御史的本分职事。”孔儒无法反驳,但内心十分忌恨他。临走时,他突然闯进府衙,打开杨继宗的箱子察看,里面只有几件破衣服,孔儒惭愧而去。有宦官经过嘉兴府,杨继宗送给他们的是菱角、芡实和历书。宦官索要钱财,杨继宗当即发出文牒(官文)取出府库中的金银,并说:“银两全在这里,请给我提银凭证。”宦官吃惊害怕不敢接受。杨继宗进京朝觐,宦官汪直想见他,他不去拜见。明宪宗问汪直:“朝觐官员中谁最廉洁?”汪直回答说:“天底下不爱钱的只有杨继宗一人。”
知府九年任满,破格提升杨继宗为浙江按察使。他多次冒犯宦官张庆。张庆的哥哥张敏在司礼监任职,经常在宪宗面前诋毁杨继宗。宪宗说道:“(你说的)莫不是那个不私图一文钱的杨继宗吗?”张敏惶恐不安,写信给张庆说:“好好对待杨继宗,皇上已经知道他这个人了。”(杨继宗)听到母亲去世的消息,立即出府,又在驿亭停下,把府中的器物一一登记交给主管机构。自己只带一个仆人、几卷书回家服丧。
杨继宗极力保持风纪节操,但心地仁慈厚道。他任浙江按察使时,有十几个仓官因官粮短缺获罪,被关进监狱,竟至卖儿卖女来抵偿缺额。杨继宗想宽赦他们但没有理由。有一天,送来了他的月俸,他让人称量一下,原来是超过了俸禄规定的数额。再量别的官吏俸禄,也都如此。杨继宗于是悟出了(明白了)仓库官粮短缺的原因,他准备据实奏报朝廷。几个经办人员害怕了,一起向杨继宗请求,愿意捐出自己的俸禄代替仓吏赔偿。十几个仓官因此获释。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文后小题。
程知节,本名咬金,济州东阿人也。少骁勇,善用马槊。大业末,聚徒数百,共保乡里,以备他盗。后依李密,署为内军骠骑。时密于军中简勇士尤异者八千人,隶四骠骑,分为左右□自卫,号为内军。自云:“此八千人可当百万。”知节既领其一,甚被恩遇。
及王世充出城决战,知节领内马军,与密同营在北邙山上,单雄信领外马军,营在偃师城北。世充来袭雄信营,密遣知节及裴行俨助之。行俨先驰赴敌,□流矢所中,坠于地。知节救之,杀数人,世充军披靡,□抱行俨重骑而还。为世充骑所逐,刺槊洞过,知节回身捩折其槊,兼斩获追者,于是与行俨俱免。
及密败,世充得之,接遇甚厚。武德二年,知节谓秦叔宝曰:“世充器度浅狭而多妄语好为咒誓乃巫师老妪耳岂是拨乱主乎?”及世充拒王师于九曲,知节领兵在其阵,与秦叔宝等马上揖世充曰:“荷公接待,极欲报恩。公性猜贰,傍多扇惑,非仆托身之所,今谨奉辞。”于是跃马与左右数十人归国,世充惧,不敢追之。授秦王府左三统军。破宋金刚,擒窦建德,降王世充,并领左一马军总管。每阵先登,以功封宿国公。
武德七年,建成忌之,构之于高祖,除康州刺史。知节白太宗曰:“大王手臂今并翦除,身必不久。知节以死不去,愿速自全。”六月四日,从太宗讨建成、元吉①。事定,拜太子右卫率,迁右武卫大将军,赐食封七百户。
贞观中,历泸州都督、左领军大将军。与长孙无忌等代袭刺史,改封卢国公,授普州刺史。十七年,累转左屯卫大将军,检校北门屯兵,加镇军大将军。永徽六年,迁左卫大将军。显庆二年,授葱山道行军大总管以讨贺鲁②。师次怛笃城,有胡人数千家开门出降,知节屠城而去,贺鲁遂即远遁。军还,坐免官。未几,授岐州刺史。表请乞骸骨,许之。麟德二年卒,赠骠骑大将军、益州大都督,陪葬昭陵。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十八》)
①建成、元吉:秦王李世民的兄弟。 ②贺鲁:西突厥沙钵罗可汗。
对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密于军中勇士尤异者八千人简:挑选
B.与密同在北邙山上营:安营,驻扎
C.请乞骸骨,许之表:奏章
D.军还,免官坐:获罪

填入下列句子 “□”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隶四骠骑,分为左右□自卫②行俨先驰赴敌,□流矢所中,坠于地
③世充军披靡,□抱行俨重骑而还

A.以因则 B.而为乃
C.以为乃 D.而因则

下列各组中,停顿最合理的一项是()

A.世充器度浅/ 狭而多妄/ 语好为咒誓/ 乃巫师/ 老妪耳/ 岂是拨乱主乎
B.世充器度浅狭/ 而多妄/ 语好为咒誓/ 乃巫师/ 老妪耳岂是/ 拨乱主乎
C.世充器度浅狭/ 而多妄语/ 好为咒誓/ 乃巫师老妪耳/ 岂是拨乱主乎
D.世充 /器度浅狭/ 而多妄语/ 好为咒/ 誓乃巫师老妪耳/ 岂是拨乱主乎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程咬金有胆识。他在隋朝大业年末社会动乱之际,组织聚集了数百人来保护乡人,防止其他盗贼来侵犯。
B.程咬金在唐朝有功劳也有过失。他帮助唐太宗除去李建成和李元吉,为朝廷立下功勋。
C.程咬金几易其主。李密被败后,被王世充所得,后又与秦叔宝商定,离开难成乱世英明之主的王世充,转而投奔秦王,在秦王手下建功颇多。
D.程咬金被李密委任为内军骠骑,统领内军八千人。他的队伍都是猛士,可抵挡百万人马,他也因此蒙受特殊待遇。

(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公性猜贰,傍多扇惑,非仆托身之所,今谨奉辞。
②武德七年,建成忌之,构之于高祖,除康州刺史。
(2)选文中哪些地方能表现程咬金“有远见”?(用自己的话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黄霸字次公,淮阳阳夏人也。霸为人明察内敏,又习文法,然温良有让,足知,善御众。为丞,处议当于法,合人心,太守甚任之,吏民爱敬焉。
霸为颍川太守。时上垂意于治,数下恩泽诏书,吏不奉宣。太守霸为选择良吏,分部宣布诏令,令民咸知上意。使邮亭乡官皆畜鸡豚,以赡鳏寡贫穷者。然后为条教,置父老师率伍长,班行之于民间。劝以为善防奸之意,及务耕桑,节用殖财,种树畜养,去食谷马。米盐靡密,初若烦碎,然霸精力能推行之。尝欲有所司察,择长年廉吏遣行,属令周密。吏出,不敢舍邮亭,食于道旁,乌攫其肉。民有欲诣府口言事者适见之,霸与语,道此。后日吏还谒霸,霸见迎劳之,曰:“甚苦!食于道旁乃为乌所盗肉。”吏大惊,以霸具知其起居,所问豪牦①不敢有所隐。鳏寡孤独有死无以葬者乡部书言霸具为区处某所大木可以为棺某亭猪子可以祭吏往皆如言其识事聪明如此吏民不知所出咸称神明。奸人去入它郡,盗贼日少。
霸力行教化而后诛罚,务在成就全安长吏。许丞老,病聋,督邮白欲逐之,霸曰:“许丞廉吏,虽老,尚能拜起送迎,正颇重听②,何伤?且善助之,毋失贤者意。”或问其故,霸曰:“数易长吏,送故迎新之费及奸吏缘绝簿书盗财物,公私费耗甚多,皆当出于民,所易新吏又未必贤,或不如其故,徒相益为乱。凡治道,去其泰甚者耳。”
霸以外宽内明得吏民心,户口岁增,治为天下第一。征守京兆尹,秩二千石。
(节选自《汉书·循吏传》)
[注]①豪牦:即毫牦,兽尾毛,喻极细微。②重听:耳聋。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节用财殖:增加,增长 B.米盐密靡:细腻,细密
C.不敢邮亭舍:放弃。 D.正重听颇:稍微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鳏寡孤独有死/无以葬者/乡部书言/霸具为区处某所/大木可以为棺/某亭猪子可以祭/吏往皆如言/其识事聪明如此/吏民不知所出/咸称神明。
B.鳏寡孤独有死无以葬者/乡部书言/霸具为区处/某所大木可以为棺/某亭猪子可以祭/吏往皆如言/其识事聪明/如此吏民/不知所出/咸称神明。
C.鳏寡孤独有死/无以葬者/乡部书言霸/具为区处/某所大木/可以为棺/某亭猪子/可以祭吏/往皆如言/其识事聪明/如此/吏民不知/所出咸称神明。
D.鳏寡孤独有死无以葬者/乡部书言/霸具为区处/某所大木可以为棺/某亭猪子可以祭/吏往皆如言/其识事聪明如此/吏民不知所出/咸称神明。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霸为人明察秋毫,心思敏捷,有智慧,因而处理事情、颁布决议都合乎法律,迎合人心,赢得了官吏百姓的爱戴,太守也非常信任他。
B.不管是“选择良吏,分部宣布诏令”,还是“及务耕桑,节用殖财,种树畜养,去食谷马”,黄霸都能殚精竭虑把这些事推行下去,足见其出众的为政能力。
C.设法让外出的官吏不敢隐瞒任何事情,说明黄霸心思缜密,处理政务游刃有余;而安葬鳏寡孤独一事旨在表现他的宽厚仁德。
D.从为官方式上来看,黄霸“力行教化而后诛罚”的处事原则,以及对许丞问题的处理办法,都显示了为官的仁义、公正。正因如此,他才能“得吏民心”。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霸为人明察内敏,又习文法,然温良有让,足知,善御众。
(2)后日吏还谒霸,霸见迎劳之,曰:“甚苦!食于道旁乃为乌所盗肉。”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上大夫壶遂曰:“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太史公曰:“余闻董生曰:‘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壅之。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
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之诛,死罪之名。其实皆以为善,为之不知其义,被之空言而不敢辞。夫不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夫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以天下之大过予之,则受而弗敢辞。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节选自《史记·太史公自序》)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侯之,大夫壅之害:嫉妒,嫉害
B.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是非:褒贬评定
C.遭变事而不知其权:权变,权宜
D.夫君不君则犯:触犯,侵犯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孔子知言不用上明三王
B.达王事而已矣天下之大过予之
C.守经事不知其宜被之空言不敢辞
D.为人臣不可以不知《春秋》此四行,天下之大过也

对下列句子的翻译,不准确的一项是()

A.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奖善惩恶,尊崇贤能,鄙夷无才无德之辈。
B.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否则)前面有谗言却听不到,后面有祸害却不知道。
C.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礼是在坏事发生之前加以防范,法是在坏事发生之后予以惩处。
D.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法施行的作用容易看到,而礼禁绝的作用却难以察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赵孟頫,字子昂,幼聪敏,读书过目辄成诵,为文操笔立就。至元二十三年,侍御史奉诏,搜访遗逸于江南,得孟頫,以之入见。孟頫才气英迈,世祖顾之喜,使坐右丞叶李上。时方立尚书省,命孟頫草诏颁天下,帝览之,喜曰:“得朕心之所欲言者矣。”二十四年,授兵部郎中。有王虎臣者,言平江路总管赵全不法,即命虎臣往按之。孟頫进曰:“赵全固当问,然虎臣前守此郡,多强买人田,纵宾客为奸利,全数与争,虎臣怨之。虎臣往,必将陷全,事纵得实,人亦不能无疑。”帝悟,乃遣他使。
二十七年,桑哥遣忻都及王济等理算天下钱粮,已征入数百万,未征者尚数千万,民不聊生,自杀者相属。孟頫与阿刺浑撒里甚善,劝令奏帝赦天下,尽与蠲除。阿剌浑撒里入奏,如孟頫所言,帝从之。二 十 九 年 出 济 南 路 总 管 府 事 时 总 管 阙 孟 頫 独 署 府 事 有 元 掀 儿 者 役 于 盐 场 不 胜 艰 苦 因 逃 去其父求得他人尸,遂诬告同役者杀掀儿,既诬服。孟頫疑其冤,留弗决。逾月,掀儿自归,郡中称为神明。
仁宗在东宫,素知其名,及即位,眷之甚厚,以字呼之而不名。帝尝与侍臣论文学之士,以孟頫比唐李白、宋苏子瞻。又尝称孟頫操履纯正,博学多闻,旁通佛、老之旨,皆人所不及。孟頫诗文清邃奇逸,读之使人有飘飘出尘之想。篆、隶、楷、行、草书,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天竺有僧,数万里来求其书归,国中宝之。前史官杨载称孟頫之才颇为书画所掩,知其书画者,不知其文章,知其文章者,不知其经济之学。(节选自《元史·赵孟頫传》)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搜访遗逸于江南遗逸:(前朝)遗留的隐逸者。
B.自杀者相属 相属:相连,相继。
C.以字呼之而不名不名:不直呼名字。
D.不知其经济之学经济:经营,管理。

对文中第二段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二十九年/出济南路总管府事时/总管阙孟頫/独署府事/有元掀儿者役/于盐场不胜艰苦/因逃去
B.二十九年/出济南路总管府事时/总管阙孟頫/独署府事/有元掀儿者/役于盐场/不胜艰苦/因逃去
C.二十九年/出济南路总管府事/时总管阙/孟頫独署府事/有元掀儿者/役于盐场/不胜艰苦/因逃去
D.二十九年/出济南路总管府事/时总管阙孟頫/独署府事/有元掀儿者役/于盐场不胜艰苦/因逃去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孟頫才华横溢,受到皇帝器重。他看书过目成诵,写文章一挥而就;尚书省刚设立,他便承旨起草诏书,受到皇帝赞赏。
B.赵孟頫明察秋毫,断案如神。元掀儿的父亲诬告他人,被诬告的人也已认罪,赵孟頫怀疑另有隐情,悉心审理,真相大白,受到人们称赞。
C.赵孟頫见识过人,体恤百姓。他分析赵全案件,认为王虎臣难以秉公办理,不宜派去查案;劝阿剌浑撒里上奏免除百姓钱粮,得到皇帝应允。
D.赵孟頫文学、书画闻名天下,政治才华常被忽略。皇帝称赞他可与李白、苏轼相比,他的书法作品被天竺国视为宝物,政治才能却少被提及。

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赵全固当问,然虎臣前守此郡,多强买人田,纵宾客为奸利,全数与争,虎臣怨之。
(2)又尝称孟頫操履纯正,博学多闻,旁通佛、老之旨,皆人所不及。

用斜线(/)给下面划线句子断句。(限划6处)
欧阳修尝慨《七略》四部,目存书亡,以谓其人之不幸,盖伤文章之不足恃也……然读《史》《汉》之书,而察徐广、裴骃、服虔、应劭诸家之注释,其间不得迁固之意者,十常四五焉。以专门之攻习尤未达古人之精微况泛览所及爱憎由己耶夫不传者有部目空存之慨其传者,又有推求失旨之病,与爱憎不齐之数。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