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赵孟頫,字子昂,幼聪敏,读书过目辄成诵,为文操笔立就。至元二十三年,侍御史奉诏,搜访遗逸于江南,得孟頫,以之入见。孟頫才气英迈,世祖顾之喜,使坐右丞叶李上。时方立尚书省,命孟頫草诏颁天下,帝览之,喜曰:“得朕心之所欲言者矣。”二十四年,授兵部郎中。有王虎臣者,言平江路总管赵全不法,即命虎臣往按之。孟頫进曰:“赵全固当问,然虎臣前守此郡,多强买人田,纵宾客为奸利,全数与争,虎臣怨之。虎臣往,必将陷全,事纵得实,人亦不能无疑。”帝悟,乃遣他使。
二十七年,桑哥遣忻都及王济等理算天下钱粮,已征入数百万,未征者尚数千万,民不聊生,自杀者相属。孟頫与阿刺浑撒里甚善,劝令奏帝赦天下,尽与蠲除。阿剌浑撒里入奏,如孟頫所言,帝从之。二 十 九 年 出 济 南 路 总 管 府 事 时 总 管 阙 孟 頫 独 署 府 事 有 元 掀 儿 者 役 于 盐 场 不 胜 艰 苦 因 逃 去其父求得他人尸,遂诬告同役者杀掀儿,既诬服。孟頫疑其冤,留弗决。逾月,掀儿自归,郡中称为神明。
仁宗在东宫,素知其名,及即位,眷之甚厚,以字呼之而不名。帝尝与侍臣论文学之士,以孟頫比唐李白、宋苏子瞻。又尝称孟頫操履纯正,博学多闻,旁通佛、老之旨,皆人所不及。孟頫诗文清邃奇逸,读之使人有飘飘出尘之想。篆、隶、楷、行、草书,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天竺有僧,数万里来求其书归,国中宝之。前史官杨载称孟頫之才颇为书画所掩,知其书画者,不知其文章,知其文章者,不知其经济之学。(节选自《元史·赵孟頫传》)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搜访遗逸于江南遗逸:(前朝)遗留的隐逸者。 |
B.自杀者相属 相属:相连,相继。 |
C.以字呼之而不名不名:不直呼名字。 |
D.不知其经济之学经济:经营,管理。 |
对文中第二段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二十九年/出济南路总管府事时/总管阙孟頫/独署府事/有元掀儿者役/于盐场不胜艰苦/因逃去 |
B.二十九年/出济南路总管府事时/总管阙孟頫/独署府事/有元掀儿者/役于盐场/不胜艰苦/因逃去 |
C.二十九年/出济南路总管府事/时总管阙/孟頫独署府事/有元掀儿者/役于盐场/不胜艰苦/因逃去 |
D.二十九年/出济南路总管府事/时总管阙孟頫/独署府事/有元掀儿者役/于盐场不胜艰苦/因逃去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孟頫才华横溢,受到皇帝器重。他看书过目成诵,写文章一挥而就;尚书省刚设立,他便承旨起草诏书,受到皇帝赞赏。 |
B.赵孟頫明察秋毫,断案如神。元掀儿的父亲诬告他人,被诬告的人也已认罪,赵孟頫怀疑另有隐情,悉心审理,真相大白,受到人们称赞。 |
C.赵孟頫见识过人,体恤百姓。他分析赵全案件,认为王虎臣难以秉公办理,不宜派去查案;劝阿剌浑撒里上奏免除百姓钱粮,得到皇帝应允。 |
D.赵孟頫文学、书画闻名天下,政治才华常被忽略。皇帝称赞他可与李白、苏轼相比,他的书法作品被天竺国视为宝物,政治才能却少被提及。 |
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赵全固当问,然虎臣前守此郡,多强买人田,纵宾客为奸利,全数与争,虎臣怨之。
(2)又尝称孟頫操履纯正,博学多闻,旁通佛、老之旨,皆人所不及。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9—12题。
孝文帝立,以为太尉勃亲以兵诛吕氏功多;陈平欲让勃尊位,乃谢病。孝文帝初立,怪平病,问之。平曰:“高祖时,勃功不如臣平。及诛诸吕,臣功亦不如勃。愿以右丞相让勃。”于是孝文帝乃以绛侯为右丞相,位次第一;平徙为左丞相,位次第二。赐平金千斤,益封三千户。居顷之,孝文皇帝既益明习国家事,朝而问右丞相勃曰:“天下一岁决狱几何?”勃谢曰:“不知。”问:“天下一岁钱谷出入几何?”勃又谢:“不知。”汗出沾背,愧不能对。于是上亦问左丞相平。平曰:“有主者。”上曰:“主者谓谁?”平曰:“陛下即问决狱,责廷尉;问钱谷,责治粟内史。”上曰:“苟各有主者,而君所主者何事也?”平谢曰:“主臣!陛下不知其驽下,使待罪宰相。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孝文帝乃称善。右丞相大惭,出而让陈平曰:“君独不素教我对!”陈平笑曰:“君居其位,不知其任邪?且陛下即问长安中盗贼数,君欲强对邪?”于是绛侯自知其能不如平远矣。居顷之,绛侯谢病请免相,陈平专为一丞相。
(《史记•陈丞相世家》节选)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陈平……乃谢病 谢病:因病免职。 |
B.孝文皇帝既益明习国家事 明习:明了通晓。 |
C.陛下即问决狱 决狱:打开监狱。 |
D.右丞相大惭 大惭:内心悲伤。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臣功亦不如勃 ┗王亦不好士也,何患无士 |
B.┏苟各有主者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
C.┏陛下不知其驽下 ┗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
D.┏于是绛侯自知其能不如平远矣 |
┗晋于是始墨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陈平处事机敏、有才干的一组是
①愿以右丞相让勃
②赐平金千斤,益封三千户
③陛下即问决狱,责廷尉
④宰相者……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
⑤君独不素教我对
⑥绛侯谢病请免相
A.①③④ | B.①⑤⑥ | C.②③⑥ | D.②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文帝初年,大尉周勃因为平定诸吕叛乱有功,被封为右丞相,位在陈平之上。 |
B.孝文帝接受群臣朝见时,向周勃、陈平询问决狱及钱谷出入事,周勃不能回答,陈平则巧妙应对。 |
C.周勃责备陈平为什么平时没有告诉他怎样回答皇帝问话,陈平认为周勃既在相位,理应知道宰相职责。 |
D.周勃自愧不知陈平,主动辞去相位;陈平凭借实力夺回了本属于他的丞相职位。 |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甄济字孟成,定州无极人。叔父为幽、凉二州都督。家卫州,宗属以伉侠相矜①。济少孤,独好学,以文雅称。居青岩山十余年,远近伏其仁,环山不敢畋渔。采访使苗晋卿表之,诸府五辟,诏十至,坚卧不起。天宝十载以左拾遗召,未至,而安禄山入朝,求济于玄宗,授范阳掌书记。禄山至卫,使太守郑遵意致谒山中,济不得已为起,禄山下拜钧礼②。居府中,论议正直,久之,察禄山有反谋,不可谏。济素善卫令齐玘,因谒归,具告以诚。密置羊血左右,至夜,若欧血状,阳不支,舁归旧庐。禄山反,使蔡希德封刀召之,曰:“即不起,断其头见我。”济色不动,左手书曰:“不可以行。”使者持刀趋前,济引颈待之,希德歔欷嗟叹,止刀,以实病告。后庆绪③复使强舆至东都安国观。会广平王平东都④,济诣军门上谒泣涕,王为感动。肃宗诏馆之三司署⑤,使污贼官罗拜,以愧其心。授秘书郎,或言太薄,更拜太子舍人。来瑱⑥辟为陕西襄阳参谋,拜礼部员外郎。宜城楚昭王庙堧地⑦广九十亩,济立墅其左。瑱死,屏居七年。大历初,江西节度使魏少游表为著作郎,兼侍御史,卒。
(选自《新唐书· 列传第一一九》)
【注释】
①以伉侠相矜:崇尚刚正狭义。伉,刚正;矜,崇尚。②钧礼:谓以彼此平等之礼相待。③庆绪:即安庆绪,安禄山之子;舆:抬。 ④广平王:即唐肃宗长子李豫,与郭子仪收复两京,后为唐代宗。 ⑤三司署:三司官署。唐以御史大夫、中书、门下为三司,受理刑狱。⑥来瑱:唐肃宗时先后任陕州、襄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并充任周围十州的节度观察处置使。 ⑦堧地:空闲、多余之地。堧,音ruán 。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远年伏其仁伏:敬服。 | B.授范阳掌书记授:任命。 |
C.若欧血状,阳不支阳:假装。 | D.或言太薄薄:薄弱。 |
比较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①独好学,以文雅称②天宝十载以左拾遗召③具告以诚④止刀,以实病告
A.①和④相同,②和③不同。 | B.①和④不同,②和③不同 |
C.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 | D.①和④相同,②和③相同 |
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诏十至,坚卧不起不起:指不出来做官。 |
B.使太守郑遵意致谒山中致谒:指传达意思而拜见。 |
C.济引颈待之引颈:仲着脖子。 |
D.瑱死,屏居七年屏居:指独自居住。 |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求济于玄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密置羊血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使污贼官罗拜,以愧其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从分句间语意关系的角度看,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济不得已为起,禄山下拜钧礼。②察禄山有反谋,不可谏。
③即不起,断其头见我。④济诣军门上谒泣涕,王为感动。
A.① / ② / ③④ | B.① / ②③ / ④ |
C.① / ② / ③ / ④ | D.①④ / ② / ③ |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甄济文雅很有名望,但隐居青岩山中。采访使苗晋卿向朝廷上奏章推荐他,后来几个官署五次征召他做官,诏令到了十次,他仍隐居不出。 |
B.由于种种原因,甄济出任安禄山的属官,他能正直论事。在觉察安禄山有反谋已不可劝止的情况下,靠朋友帮助,装病回到卫州旧居。 |
C.安禄山反叛,下令派蔡希德去找甄济出来做官,甄济坚定拒绝,面对屠刀,毫不畏惧,终于感动蔡希德放下了刀,并回报甄济确实有病。 |
D.安庆绪后派人强迫抬甄济到东都安围观。广平王平定了东都,肃宗下令让甄济住在三司署客馆里,褒扬了甄济,羞辱了那些曾任伪职的官员。 |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又一年①。王召范蠡而问焉,曰:“吾与子谋吴,子曰‘未可也’。今申胥骤谏其王,王怒而杀之,其可乎?”范蠡对曰:“逆节②萌生。天地未形而先为之征,其事是以不成,杂③受其刑。王姑待之。”王曰:“诺。”
又一年,王召范蠡而问焉,曰:“吾与子谋吴,子曰‘未可也’。今其稻蟹不遗种,其可乎?”对曰:“天应至矣,人事未尽也,王姑待之。”王怒曰:“道固然乎,妄其④欺不榖耶?吾与子言人事,子应我以天时;今天应至矣,子应我以人事,何也?”范蠡对曰:“王姑勿怪。夫人事必将与天地相参,然后乃可以成功。今其祸新民恐,其君臣上下,皆知其资财之不足以支长久也,彼将同其力,致其死,犹尚殆。王其且驰骋弋猎,无至禽荒:宫中之乐,无至酒荒;肆与大夫觞饮,无忘国常。彼其上将薄其德,民将尽其力,又使之望而不得食,乃可以致天地之殛⑤,王姑待之。”
(节录自《国语·越语下》)
【注释】
①又一年:指越王勾践回国的第六年,即公元前484年。 ②逆节:反常的迹象,失道的行为,指吴王杀伍子胥这件事。③杂:通“匝”,周而复始,犹今言“反而”。④妄其:“妄”同“亡”,音wú,转折连词,意为“抑或”、“还是”。⑤殛(jí):杀戮、惩罚。选出对加粗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
A.今申胥骤谏其王 (骤:屡次) | B.又使之望而不得食 (望:怨望、怨恨) |
C.而先为之征(征:征兆) | D.妄其欺不榖耶? (不榖:不善。诸侯自称谦词) |
选出对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①今其稻蟹不遗种,其可乎?②道固然乎,妄其欺不榖耶?
③王其且驰骋弋猎,无至禽荒。④彼其上将薄其德,民将尽其力。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
对文中“人事”一词指代的具体内容,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其祸新民恐,君臣上下皆知其资财之不足以支长久。 |
B.彼其上将薄其德,民将尽其力,又使之望而不得食。 |
C.稻蟹不遗种,天灾严重,民不聊生。 |
D.吴国君王荒淫无道,以致“禽荒”、“酒荒”、“忘国常”。 |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彼将同其力,致其死,犹尚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肆与大夫觞饮,无忘国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从分句间语意关系的角度看,相同的一组是
①天应至矣,人事未尽也。②宫中之乐,无至酒荒。
③今申胥骤谏其王,王怒而杀之。④彼其上将薄其德,民将尽其力。
A.①③ | B.②③ | C.①④ | D.①② |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越国大夫范蠡起初认为吴王失道的行为还刚刚萌芽,因而劝谏越王姑且等一等,如贸然攻吴,不仅不能成功,反而会招来害处。 |
B.范蠡后来认为人事一定要和天地相互配合起来,谋吴才可以成功,而现在人事方面条件尚未成熟,因而劝谏越王再等一等。 |
C.越王勾践复仇心切,屡次想攻打吴国,故一再召见范蠡,商议报复吴国的事宜。 |
D.越王认为范蠡对形势的判断未必有道理,是在欺骗自己,所以最终没有听从范蠡的谏议。 |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宗泽字汝霖,婺州义乌人。泽自幼豪爽有大志。登元祐六年进士第。廷对极陈时弊,考官恶直,置末甲。
调大名馆陶尉。吕惠卿师鄜延,檄泽与邑令视河埽①,檄至,泽适丧长子,奉檄遽行。惠卿闻之,曰:“可谓国尔忘家者。”适朝廷大开御河,时方隆冬,役夫僵仆于道,中使督之急。泽曰浚河细事,乃上书其帅曰:“时方凝寒,徒苦民而功未易集,少需之,至初春,可不扰而办。”卒用其言上闻,从之。惠卿辟为属,辞。
靖康元年,中丞陈过庭等列荐,假宗正少卿,充和议使,泽曰:“是行不生还矣。”或问之,泽曰:“敌能悔过退师固善,否则安能屈节北庭以辱君命乎。”议者谓泽刚方不屈,恐害和议。上不遣,命知磁州。
时太原失守,官两河者率讬故不行。泽曰:“食禄而避难,不可也。”即日单骑就道,从羸卒十余人。泽至,缮城壁,浚隍池,治器械,募义勇,始为固守不移之计。上嘉之。除河北义兵都总管。金人破真定,引兵南取庆源,自李固渡渡河,恐泽兵蹑其后,遣数千骑直扣磁州城。泽擐甲登城,令壮士以神臂弓射走之,开门纵击,斩首数百级。所获羊马金帛,悉以赏军士。
二年正月,泽至开德。以孤军进,都统陈淬言敌方炽,未可轻举。泽怒,欲斩之,诸将乞贷淬,使得效死。泽命淬进兵,遇金人,败之。
泽兵进至卫南,度将孤兵寡,不深入不能成功。先驱云前有敌营,泽挥众直前与战,败之。转战而东,敌益生兵②至,王孝忠战死,前后皆敌垒。泽下令曰:“今日进退等死,不可不从死中求生。”士卒知必死,无不一当百,斩首数千级。金人大败,退却数十余里。泽计敌众十余倍于我,今一战而却,势必复来,使悉其铁骑夜袭吾军,则危矣。乃暮徙其军。金人夜至,得空营,大惊,自是惮泽,不敢复出兵。泽出其不意,遣兵过大河③袭击,败之。
《宋史• 列传一百十九》
【注释】
①河埽:埽,音sào,旧时治河,把树枝、秫秸、石头等捆扎成圆柱形用以堵口或护岸的东西。通常用许多埽做成水工建筑物。河埽,泛指黄河堤岸上的防护设施。②生兵:生力军,新投入战斗的精锐部队。③大河:黄河。下面各句中加粗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恐泽兵蹑其后蹑:跟踪、追随 | B.诸将乞贷淬贷:宽恕、宽免 |
C.假宗正少卿假:不真,非正式的 | D.惠卿辟为属辟:征召 |
对“而”字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徒苦民而功未易集②可不扰而办③食禄而避难④转战而东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 B.①③相同,②④相同 |
C.①②③相同,④不同 | D.①②④相同,③不同 |
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未可轻举轻举:轻易攻取 | B.少需之,至初春少需:需要等待 |
C.陈淬言敌方炽方炽:正嚣张 | D.先驱云前有敌营先驱:先头部队 |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官两河者率讬故不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今日进退等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使悉其铁骑夜袭吾军,则危矣,乃暮徙其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列语句中全都表现宗泽热爱国家、英勇抗金的一组是
①泽适丧长子,奉檄遽行②是行不生还矣③始为固守不移之计
④遣数千骑直扣磁州城⑤议者谓泽刚方不屈,恐害和议⑥泽挥众直前与战
A.①④⑤ | B.②③⑥ | C.②③④ | D.①⑤⑥ |
下列各项中,对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隆冬时节,朝廷疏浚御河。宗泽不顾长子刚丧,奉檄即行。看到役夫因天寒而僵仆于道,上书其帅要求工程推至初春进行。 |
B.靖康元年,宗泽被推荐任和议使。他抱定不生还的信念,决心不向金人屈节。参与讨论的大臣怕他妨害和议之事,不同意派他前往。 |
C.太原失守,宗泽认为不能食国家俸禄而躲避国家灾难,毅然前往,积极备战。战时披甲登城,亲自指挥作战,大获全胜。 |
D.宗泽审时度势,以寡兵孤将深入敌人军营,置之死地而后生。士卒以一当百,奋勇杀敌,大败金兵。 |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王遴,字继津,霸州人。嘉靖二十六年进士。除绍兴推官。入为兵部主事,历员外郎。峭直矜节概,不妄交。同官杨继盛劾严嵩及其孙效忠冒功事,下部覆。世蕃①自为稿,以属武选郎中周冕。冕发②之,反得罪。尚书聂豹惧,趣③所司以世蕃稿上。遴直前争,豹怒,竞覆如世蕃言。继盛论死,遴为资粥饘,且以女字④其子应箕。嵩父子大恚,摭他事下之诏狱⑤。事白复官。及继盛死,收葬之。
召拜户部尚书。时尚宝丞徐贞明、御史徐待开京东水田,遴力赞之,遂议决。故事,户部银专供军国,不给他用。帝大婚,暂取济边银九万两为织造费,至是复欲行之。遴执争。未几,诏取金四百两为慈宁宫用,遴又力持。改兵部尚书。辽东总兵李成梁赂遗遍辇毂⑥,不敢至遴门。遴在户部频执争,已为中官所嫉。会帝阅寿宫,中官持御批索马。遴以为题本当钤印⑦,司礼传奉由科发部,无径下部者,援故事执奏,帝不悦。
《明史•列传第一百八•王遴传》
【注释】
①世蕃:严嵩之子。②发:揭发。③趣:通“趋”,疾走。④字:女子许嫁。 ⑤诏狱:奉皇帝诏令拘禁犯人的监狱。⑥辇毂:指京都。⑦钤印:盖章。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峭直矜节概矜:夸耀 | B.下部覆覆:审察 |
C.继盛论死论:判罪 | D.遴力赞之赞:赞同 |
比较下列各句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遴为资粥②世蕃自为稿③暂取济边银九万两为织造费④已为中官所嫉
A.①与④不同,②与③相同 | B.①与④相同,②与③相同 |
C.①与④不同,②与③不同 | D.①与④相同,②与③不同 |
对下列加粗词语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冕发之,反得罪得罪:获罪 | B.趣所司以世蕃稿上所司:主管部门 |
C.户部银专供军国军国:军营 | D.援故事执奏故事:先例 |
以下4一 5题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①竞覆如世蕃言②至是复欲行之
A.①竟然像世蕃写的那样上报了②到这里又将要那样做 |
B.①最终按世蕃写的那样上报了②到达时又想要那样做 |
C.①最终按世蕃写的那样上报了②到这里又将要那样做 |
D.①竟然像世蕃写的那样上报了②到这时又想要那样做 |
①摭他事下之诏狱②无径下部者
A.①找了别的事将王遂逮捕投入诏狱②没有从宫中径直下达到部的 |
B.①找了别的事将王遴逮捕投入诏狱②不能直截了当到部里下达 |
C.①择取他的事故将他逮捕投入诏狱②不能直截了当到部里下达 |
D.①择取他的事故将他逮捕投入诏狱②没有从宫中径直下达到部的 |
以下句子,从分句间语意关系的角度看,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世蕃自为稿,以属武选郎中周冕②豹怒,竟覆如世蕃言
③李成粱赂遗遍辇毂,不敢至遴门④遴在户部频执争,已为中官所嫉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④ | C.①④\②\③ | D.①②\③\④ |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杨继盛揭发严嵩和他的孙子严效忠冒领军功,反被判罪;杨继盛被定死罪后,王遴不惧怕严嵩父子的权势,与杨继盛结为儿女亲家。 |
B.王遴在任户部尚书时敢于坚持原则,皇上大婚,要暂时从户部支取支援边防的银子九万两作为织造各种衣料的费用,王遴据理争执,不予发放, |
C.辽东总兵李成粱知道身为兵部尚书的王遴为人严肃刚直,敢于坚持原则,因而他虽然遍贿百官,四处送礼,却不敢为此走进王遴的家门。 |
D.王遴在户部屡次坚持原则进行争执,已经遭到宦官嫉恨,但当中官拿着皇上的御批来要马时,他还是认为批文有违正当程序而上奏争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