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好心肠的兰奥妮
(法国)法朗索瓦斯·基鲁
兰奥妮整日无事可干,心中闷闷不乐。
自从失去了丈夫之后,孩子又都工作了,她的白天和夜晚都是那么无聊。于是,她报名参加了桥牌俱乐部,在这里,她产生了一个念头,从此改变了她的人生,也使她失去了她的生命。
这一天,玛蒂欧太太来了,穿着一身猩红色的衣裙,活像一只兔子被包裹在护腿套中。真叫难看!兰奥妮心想:“必须有一个人提醒她才好,可是采用什么办法呢?”回到家之后,她找出女儿的那架打字机开始工作:
“亲爱的玛蒂欧太太:
有个人为了您好给您写了这封信。您还是一个漂亮的女人,只是您的体重多了几公斤。您那套猩红色的衣裙是一个错误:它使得您鼓囊下垂的肥肉原形毕露。我可以建议您改穿黑色或深灰色的吗?深灰色更能衬托出您细嫩的肤色,加上一件玫瑰色的长袖衬衫就更好了。
艾尔纳丝汀”
兰奥妮对信很满意。她刚刚找到了一个崭新的文学类型:善意的匿名信。当她看到玛蒂欧太太再也不穿那套猩红色的衣裙时,乐得心花怒放,决定继续写这类信札。她由衷感到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
不久,俱乐部里发生了手提包里的皮夹子被盗事件。这些太太们会聚一堂,小偷只能是她们中间的一个,大家都感到局促不安。
兰奥妮集中她全部的洞察力来找出这名小偷,并恳求她把赃物悄悄归还,结果枉费了气力。她建议大家凑份子补失主的损失。建议被接受了,每个人都打开自己的钱包。就在此时,兰奥妮发现被盗的皮夹子就在桌子底下。大家都松了一口气,这件事就算结束了。
可是,晚间,兰奥妮又搬出她的打字机。
“有人看到您把皮夹子扔到桌子底下。不过她没有揭穿您,这太丢人了。但,您不是第一次做这种不光彩的事。您不缺钱,所以结论是:您是偷窃癖患者。看来,您缺少爱心与爱情……在情况没有恶化之前,请赶快找医生治疗。城里有一位很高明的精神病分析医生。
艾尔纳丝汀”
下一次聚会的时候,那个女人问兰奥妮道:“您可认识那位精神病分析医生?”兰奥妮说不认识。那一位哑口无言,不敢再追问下去。
兰奥妮继续她的游戏。她写的信多得数不清,她感到充实而快乐。后来,有一天,她感到良心不安,因为她患了严重的贪馋罪,于是去见神甫忏悔。
本堂神甫问道:“就这点事儿?”“是的,除了这件事,我其他方面都可以自诩做的是好事。”“啊,是吗?‘未婚单身母亲忏悔协助会’是您办的?”本堂神甫这样问。兰奥妮大声抗议:“不是,绝不是。可怜的姑娘们为什么需要忏悔?不是,我,我写信……”
于是,她细细叙述了她所办的事。神甫反应异常严肃,匿名信就是匿名信。他说:“你最终必将被判处绞刑,那时候请问你怎么办?”兰奥妮说:“我抵死不承认,必须有证据。”“这样一来,你在卑鄙行为之上又添加了说谎罪。我的女儿,你忏悔吧。”神甫说。
兰奥妮回到家中,惶惶不知所措。最后,她下定决心取出打字机写道:
“您的僧袍肮脏,怪不得您教区里的教友人数日渐稀少,您大可不必感到惊诧。”
本堂神甫不顾忏悔的内容应予保密的原则,把信交给警察局高级官员,并且说出该信的作者。高级官员派了一名警官来到兰奥妮家。
“这么说,那只满城里窜来窜去的黑乌鸦就是你了?”警察挖苦道。兰奥妮顿时脸色惨白。“我不是乌鸦,我只是一只野鹤,我带来的是幸福。”兰奥妮把全部事情细说了一遍,警察陷入沉思,说:“没想到是这样。如果是我单独处理这件事,我就放您过去。可是上面还有高级警官,有本堂神甫……得了,咱们还是走一遭。”
兰奥妮请求道:“请给我一分钟时间,让我再写最后一封信。”
“本堂神甫先生:您没有良心、信仰。天主将审判您我两人。您下地狱,我上天堂。”然后她签上名字,这一次的署名用的是她的真名字。
她的预测是否正确无误,我们不得而知。不过,此刻,兰奥妮正身陷囹圄,原因是她犯了危害公共秩序罪。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小说通过兰奥妮写“善意的匿名信”而改变自己空寂无聊的生活却因此身陷囹圄,最终丢了性命的故事,反映了社会现实的黑暗。
B.当小偷问“您可认识那位精神病分析医生”时,兰奥妮说不认识,这是因为她怕暴露自己的身份,引来麻烦,可见她比较自私。
C.兰奥妮说自己不是乌鸦而是野鹤,因为乌鸦只能给人们带来灾难,而野鹤带来的是幸福,意在强调自己“其他方面都可以自诩做的是好事”。
D.兰奥妮给神甫的两封信语气不同。第一封婉转,用比喻指出教区里教友人数减少的原因;第二封激烈,并署上真实姓名,表明她对神甫的谴责和蔑视。

E.从兰奥妮和神甫的对话看,兰奥妮表明过可怜的姑娘不该忏悔的观点,这和教会观点相左,为下文情节的发展作了铺垫。
围绕“匿名信”这个线索,小说讲述了几件事?请分别加以概括。每件事不超过10个字。(标点不计入字数)
请问兰奥妮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小说刻画兰奥妮运用了哪些手法?
在兰奥妮见神甫忏悔后,小说在情节设置上有多处波折,请找出其中两处,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农民
张羊羊
①在我活着的亲人中,奶奶是唯一的纯粹的农民。她没有读过书,一辈子也不会写自己的名字,好像一辈子也没能用得上自己写名字。我曾经这样写过她,“我的祖母,这个没裹小脚的老太婆/听不懂普通话喊她的名字/曾颠倒着我的教科书,绕过父亲的屁股/把隔了二十年的巴掌重重落下”。我并没有对她怀有一丝的不敬,而是对这个连自己名字都不认识的人的无限敬意,没有她无怨的付出,就没有我们在家族谱系里的光荣。我觉得她是会写字的,她是用脚印在土地上写字。那字的厚实和美丽,远远胜过我所有习得的东方书写。
②在乡下,只剩我奶奶一个人住在那里,只有她不愿意离开那个在我看来再没有什么值得留恋的地方。那里真的没什么了,除了和城市不远的阳光、雨水和天气,我想她离不开的大概是她的耕作记忆。离开这些记忆,她无法适应其他的生活。在她眼里,昔日平原上生态系统的繁荣仿佛还没有变成过去时:稻草、麦秸烧成的灶膛灰正扒入簸箕,铺向潮湿的羊圈,羊吃剩的草料和粪便组成了农业中国原始的绿肥,喂养着麦地和水稻田。
③奶奶似乎看不见那些崭新的“补丁”,越来越多的补丁把以前的部分衬托得看起来更像补丁,她看见的是乡村这件衣服上最后的布料:自留地(富有中国特色的名字,基本以小个头块为主,用以种植瓜果蔬菜自给),奶奶很满足国家给她的这块乐土。自留地虽然在屋子外面,好像也在屋子里面,她觉得这地就是她的。她还在这块比我童年时玩的七巧板大不了多少的土地上,继续播种子,收获着四季的蔬菜,她觉得这比和儿孙生活在一起更重要。如果还有其他留下来的原因的话,就是我爷爷去世的时候,她在自留地里撇了几平方米出来,除了为子孙的拜祭留下一些清晰而宽敞的线索外,她顺便提前在他的右侧安顿好了,她觉得那里就是她的归宿。
④每年撕下月历的第十一张,一年又剩得空荡荡的了。每年的空荡荡依然在一个简单却又粗暴的“拆”字动作里,刈断着生殖,长高的是那些银行、医院、写字楼……奔流不息的长江两岸,对称地长满了中国农民无可奈何的表情,我见过无数张,其实就是同一张,那是奶奶衰弱的脸。无论是那只独来独往的翠鸟,还是群居的麻雀,我总能看到被风吹得凌乱的羽毛,看见它们眼睛里弥漫的在故土之地不该出现的旅人般的仆仆风尘,以及基本生存的艰辛里失去的从容。关于我的故土,八十年代开始有了记忆的我有幸经历了二十年间病变般分娩的疼痛,这也可以说是某种不幸。我仿佛目睹着无辜的生母忍受着这个国家多年前的一种律法:凌迟。
⑤奶奶,你只是一个农民,在我活着的亲人中唯一的纯粹的农民,你知道土地病了吗?土地喊疼,野花梦见了它的尖叫。土地病了,没有看病的诊所,没有看病的好大夫,土地究竟生了什么病?奶奶,你以前老给我讲故事,让我明白做人的道理。我也想给你讲个故事,让你明白土地生病的道理。我想啊想,我想起从前有个皇帝,是梁孝元皇帝,他写了一本书,那书的名字叫《金楼子》,书里有个故事,故事说:楚富者,牧羊九十九而愿百,尝访邑里故人,其邻人贫有一羊者,富拜之曰:“吾羊九十九,今君之一盈成我百,则牧数足矣。”奶奶,如果你想想这个时代,把故事里的羊换成土,你想想,是否也知道土地生了什么病?我想来想去,你还是不会明白的。
⑥奶奶,你看你没出息的孙子,用这么文绉绉的话,欺负没读过书的你。所以,我只能说“跟随你咳嗽的,还有那两只/大个子的喜鹊/奶奶,它们是孝顺的子孙/我们都变成了客人”,它们永远爱你和你身后曾经的田野,那种力量让我逼视自己时感到这些年使用汉语的羞愧。
选自(《散文》2012 年 5 期)
理解下列句子的深刻含义。(4 分)
“越来越多的补丁把以前的部分衬托得看起来更像补丁。”(2 分)
“我见过无数张,其实就是同一张,那是奶奶衰弱的脸。”(2 分)
奶奶作为一个纯粹的农民,具有哪些特点? (5 分)
本文借写奶奶这位在我活着的亲人中唯一的纯粹的农民,表达了作者深刻的用意,请结合文本分析。(6 分)

论保守主义的基本原则
杨明伟
①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保守主义的理解有许多的歧义,将它与“保守”一词视为一体,因而“守旧”“反动”“悲观”“顽固”“僵化”等都和保守主义发生联系,保守主义则被曲解为拒绝变革、无条件的集权与树立政治权威,甚至认为保守主义就是主张原封不动的保守旧的文化传统。其实,保守主义与保守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保守是一种守旧拒新的态度,主要表现为安于现状,不愿看到任何形式的剧变,无论急速前进还是大步倒退。而保守主义中的“保守”是与“激进”相对应的,而不是“进步”,保守主义并不反对进步本身,只是反对以激进方式来取得进步,面对进步,它宁愿采取比较稳妥的方式。
②保守主义应被称为“守成主义”——把人类历史上已经取得的成就牢牢守住,“保”就是保持现状与稳定,“守”就是守住传统和秩序。因历史背景的不同以及策略的需要,保守主义有着种种不同的历史面相,但是其基本主张是要求维护社会现状和历史传统,同时反对社会的重大变革。
③保守主义的基本原则如下:
④社会连续性原则。保守主义视域中的人类社会是一个有机体。因此,保守主义主张人类社会要同过去保持连续性,面对社会的变革,它采取的是逐步进行的审慎态度并且尽可能不去打乱原来社会的正常秩序。从一般意义上说,保守主义总是坚持历史发展的延续性,坚持传统文化可以转化为现代因素,主张传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底版,反对激进的变革。认为 “所有伟大的民族都是保守的,他们缓慢地相信新鲜的事物,在实际当中对于错误极具耐心,深深地而且永远地确信,一度建立起来并长期被看作是公正和终极之物的法则与习俗是伟大的。”因而,保守主义始终相信“人在历史中,人是历史的,人就是历史”。对于人类历史上所取得的经验以及人的尊严和价值应该保持尊重,任何有关人类社会的变革只能是渐进而审
慎的进行。认为“制度和道德,语言和法律,是通过一个累积的过程进化而来的。只有在这个自我意识的历史框架内,人类社会才能成功地运转。”
⑤传统原则。保守主义认为,传统的基本含义是指过去流传下来的东西,是历史的一种“积淀”,并在时间向度上能够重复出现。认为“传统指的是从过去传达到现在的惯例和礼 仪。”相信“传统总是有连续性的,而且一定有连续性……这些连续性应该描述得像一条流动的河。”主张尊重传统就是对人类整体的文明成果和群体长期积淀下来的习俗的尊重。认为对传统的敬重并非是盲目守旧,不思进取,而是人们通过经验感悟到,传统是历史留给人类的宝贵遗产,是人类多少代祖先智慧的结晶。保守主义认为“传统之所以引起人们的关注,是因为它是各种类型革命的对象,是所谓‘进步’的障碍。”“不管人们是否喜欢,传统总是一种无法回避的现实”。波普尔相信,传统强调我们的信仰在任何时候都主要来自继承,而不是自己的创造。
⑥审慎原则。最为保守主义所厌恶和痛恨的就是以激进方式进行的社会改革,因为激进的改革最容易使社会走向崩溃,故保守主义主张谨慎的改革,特别强调谨慎是政治家的首要美德。柏克在《自由与传统》一书中写到:审慎,在所有事物中都堪称美德,在政治领域中则是首要的美德;审慎将引导我们去默许某些有限的计划,而不会引导我们去大力推行无限完美的计划。在国家发生的所有变革中,中庸是一种美德,这种美德不仅和平友善,并且强大有力。这是一种精心选择、调停纷争、妥协互让、促进和谐的美德。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审慎之所以成为社会变革的一种必要美德和态度是与保守主义对人的认识有关的。在保守主义看来,人的理性是不完善的,有着无法避免的局限性,因而通过人的理性获得的知识同样无法避免其局限性,人的知识不仅具有局限性而且会出错,甚至会经常出错。
(选自《人民论坛》,有删改)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保守主义源自保守,它是与 “激进”相对应的,它并不反对进步本身。
B.保守主义的基本主张是维护社会现状和历史传统,不主张以激进的方式取得进步。
C.尊重人类历史上所取得的经验以及人的尊严和价值,人类社会的变革就能渐进而审慎的进行。
D.保守主义认为传统是各种类型革命的对象,是进步的障碍,不能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

E.审慎之所以成为社会变革的一种必要美德和态度,是因为人的理性是不完善的,有着无法避免的局限性。
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中合理的一项是

A.“五·四”新文化运动主张推翻一切旧文化从而建立新的文化,是激进的表现,与之相对的主张都属于保守主义范畴。
B.词始于南梁,形成于唐代,苏轼丰富了它的表现内容,使其在宋代成为主流。这说明我们的进步主要来自于继承。
C.孔子学院秉承孔子 “和而不同”的理念,在世界各地传播中国文化,受到广泛的欢迎,这是保守的价值的最佳证明。
D.在中国的改革开放中,我们秉承的一个原则“摸着石头过河”,其实就是盲目冒险,不符合保守主义的基本原则。

请分别指出“人在历史中,人是历史的,人就是历史”三个分句的意思。(4 分)
2012 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说:魔幻现实主义对我的小说影响非常大,我借鉴了马尔克斯的魔幻叙事风格,尝试从全知全觉的角度去写作,但绝没有照搬。 依据文意,分析莫言的做法符合保守主义的哪些原则。(4 分)

守在科学的屋檐下
王波
1913年,普朗克担任柏林大学校长不久,便将爱因斯坦请到柏林大学,并为他设立了一个新的教授职位。在他看来,“把更多有天赋的科学家留在德国”是一名科学家应尽的责任。
当然,对普朗克来说,一切并不是“责任”两个字这么简单。在这个路德教徒心中,科学是他的另一个上帝。而终其一生,他一直守在科学的屋檐下。
1878年,20岁的普朗克已在慕尼黑大学小有名气。名声来自他的音乐天赋,这个大二学生曾为多首歌曲和一部歌剧作曲。但在选择专业时,他选择了物理。一位物理学家教授试图劝说年轻人另走他路,这样或许更容易有所成就。普朗克拒绝了教授的好意,他回应道:“我并不期望发现新大陆,只想把现有的物理知识搞清楚。”
第二年,当为自己以“论热力学的第二定律”为题目的博士论文答辩时,年轻的普朗克被一位知名化学家进行了近乎讽刺的批评。幸运的是,普朗克最终通过答辩,并获得了慕尼黑大学的教职,可以继续从事他的理论物理研究。
普朗克所不曾期望的“新大陆”,则在22年后浮现。1900年,普朗克提出黑体辐射问题,进而提出了量子概念,这给物理学带来巨变,也在18年后给普朗克带来了诺贝尔奖。
只是,此时的奖励,已难以抚平普朗克内心的千疮百孔。他的妻子和女儿先后离世,大儿子则死于一战战场。
战争带给普朗克的,不仅是家庭的巨变,还有事业的动荡不安。1914年,在军国主义分子的操纵和煽动下,德国科学和文化界发表了《文明世界宣言》。普朗克在德国物理学界享有最高声誉,不得不在这个臭名昭著的宣言上签名。很快他便后悔了。两年后,他再次签名,不过是反对军国主义。
与此同时,德国的科学研究也陷入了困境。为了让局面改观,普朗克向同事们呼吁“坚持到底,继续工作”。1920年10月,他和犹太化学家弗里茨•哈伯创建德国科学临时学会,以求募集资金支持科学研究。
纳粹的上台,则让普朗克的努力几乎化为乌有。身为威廉皇家学会主席的普朗克,眼睁睁看着大批犹太朋友和同事被驱逐和羞辱,数以百计的科学家被迫离开德国。部分人在普朗克的劝说下,留了下来,其中包括哈伯。
只是,这些为科学而留下来的人,几乎处处饱受屈辱。普朗克曾直接找到希特勒,抗议哈伯遭受的不公正待遇,但丝毫于事无补。德国科学的屋檐之下,已无这些人的容身之处。哈伯最终在1934年死于流亡途中。爱因斯坦则在1935年远走美国。普朗克弹钢琴时,由爱因斯坦拉小提琴伴奏的场景,也从此成为绝响。
那些在皇家学会研究所内工作的犹太科学家,在失去了普朗克竭尽全力的保护后,不得不离去。普朗克则选择留在德国,在他看来,自己“有责任”留在国内,保护已经支离破碎的科学研究。他无力反抗纳粹的暴行,但当二战的战火燃烧到柏林时,他似乎看到了希望。他写到:“要渡过危机,一直活到重新崛起的转折点那天。”
可惜的是,在1944年2月的一次空袭中,普朗克在柏林的家完全被摧毁,他留在家里的论文手稿和藏书化为灰烬。5个月后,他的二儿子埃尔温•普朗克因参与密谋暗杀希特勒,被逮捕关入盖世太保的总部,并在1945年被处决,曾经幸福的家庭,只剩下一位87岁的老人,在屋檐之下体会着家国的凋零。
而为了“扩大科学的影响”,老人不顾健康问题的困扰,前往各地巡回演讲。在演讲中,他呼吁人们“向上帝走去”,这个“上帝”不是他信仰了一生的耶稣,而是他为之付出了一生的科学。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 (5分)

A.文章在表现普朗克对科学的坚守的同时说“科学是他的另一个上帝”,文末进一步提到普朗克的呼吁——“向上帝走去”,这正暴露出人性的两面性。
B.在作者看来,20岁的普朗克凭借他的音乐天赋已在慕尼黑大学小有名气,可是选择专业时,他选择了物理,这表现了普朗克对科学的兴趣与坚守。
C.文章运用平实的语言,讲述了普朗克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苦难经历,塑造了一位执著爱国的物理学家的形象。
D.虽然普朗克不曾期待在物理学上有“新大陆”般的发现,但他在1900年,却提出了黑体辐射问题,进而提出了量子概念,这正是因为他对科学始终不渝,坚持探索。

E.尽管作出了最大的努力,普朗克还是不能使那些为科学留下来的人免受屈辱,同时他本人,也不得不在《文明世界宣言》上签名。
文章第四段提到普朗克在进行博士论文答辩时被一位知名化学家进行了近乎讽刺的批评一事,这一事件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用哪些事情表现普朗克终其一生一直守在德国科学的屋檐下的?请分条表述。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徽州文化的魅力
说起徽州,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就是徽商。其实,徽州还有其他值得关注的方面,这就是光辉灿烂、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翻开徽州的历史篇章不难发现,它有着非同一般的发展历程,徽州文化的形成有其独特的背景。
首先是文化融合的作用。从秦汉至隋唐,徽州历史上出现了一个文化融合与转型时代,即山越文化与中原文化交融、进而中原文化确立统治地位的时代。在这个时期,一是由于朝廷设官治理,促进了山越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二是东汉以后发生了北方人为避战乱而多次南迁的大规模移民活动。迁徽士民之中有众多的世家大族,他们聚族而居,严格维系原有的宗族组织不变,又特别注重保持自己的文化传承,这就原封不动地把中原文化带到了徽州,使之直接继承了中原文明。
其次是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区位而言,徽州地处皖南,北靠长江,南联赣粤,下通苏杭,距离长江三角洲地区并不遥远。这对于经济文化发展来说是一种有利条件。
总之,大规模移民活动促成的文化融合以及独特的山区地理环境,孕育了具有特色的徽州文化。其基本精神,诸如崇文重教的儒家传统,开拓进取的移民风尚,吃苦耐劳的骆驼精神等等。这些文化因素对徽州发展的影响巨大而深远。它使徽州人具备了较高的文化素质,使其后的徽州能在一个高起点上异军突起。
说徽州文化博大精深,可谓实至名归。其辉煌成就涵盖了中华传统文化的诸多方面。诸如:新安理学,堪称典范。徽州本是程朱阙里,素称东南邹鲁,朱熹思想对徽州影响至深。至清代前期,徽州又成为朴学的发祥之地。从朱熹到戴震,从宋明理学到清代朴学,既是宋代以后徽州思想文化发展的一条主线,同时它也代表了该时期中国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主流。
徽州宗族最为典型,世家大族远肇汉唐,其风最为近古,而胜于他邑,实为宗族制度传承的标本。徽州教育,极为发达,十户之村,不废诵读,普及程度之高无出其右,科举中第人数之多独占鳌头。新安医学,名扬四海,名医辈出,医著浩繁,见于著录的名医近千人,医籍达七百余部。徽州建筑特色鲜明,在造型、结构、装饰、功能等诸多方面自成一格;徽州木雕、砖雕、石雕技艺超群,闻名遐迩。徽州戏曲源远流长,徽戏腔调自成体系,而成为京剧的源头之一。徽州刻书更是明清刻书的一大中心。至于新安画派、徽州篆刻、徽派版画,徽州工艺,皆璀璨夺目,成就非凡,独树一帜,自成流派,在中华艺术史上均占有显赫地位。徽州文化的水平也不是一般性的。其所展现的高深的思想造诣、精湛的艺术水准与丰厚的文化内涵,既显示了徽州的特色,同时也是那个时代最高水平的一个代表。
下面不是“徽州文化”形成的背景的一项是()

A.徽州历史上出现了大规模移民活动,促成了文化融合而产生了作用。
B.徽州有其独特的地理区位环境,产生了有利影响。
C.大规模的移民活动促成的文化融合和独特的山区地理环境的共同孕育。
D.徽州人较高的文化素质和各种文化因素对徽州文化的巨大影响。

“徽州文化”的基本精神有哪些?
请从文章的思路角度,谈谈文章是怎样论述“徽州文化”的。

独一无二的艺术家莫扎特
傅雷
在整部艺术史上,不仅仅在音乐史上,莫扎特是独一无二的人物。他的早慧是独一无二的。
四岁学钢琴,不久就开始作曲;就是说他写音乐比写字还早。八岁,他写了第一支交响乐;十岁写了第一出歌剧。十岁以前,他在日耳曼十几个小邦的首府和维也纳、巴黎、伦敦各大都市作巡回演出,轰动全欧。正如他没有学过小提琴而就能参加三重奏一样,他写意大利歌剧也差不多是无师自通的。神童而卓然成家的并不多,而像莫扎特这样出类拔萃、这样早熟的天才而终于成为不朽的大师,为艺术界放出万丈光芒的,至此为止还没有第二个例子。
他的创作数量的巨大,品种的繁多,质地的卓越,是独一无二的。
巴哈、韩德尔、海顿,都是多产的音乐家;但韩德尔与海顿都活到七十以上的高年,巴哈也有六十五岁的寿命;莫扎特却在三十五年的生涯中完成了大小622件作品,还有132件未完成的遗作。没有一种体裁没有他登峰造极的作品,没有一种乐器没有他的经典文献:在一百七十年后的今天,还象灿烂的明星一般照耀着乐坛。在音乐方面这样全能,乐剧与其他器乐的制作都有这样高的成就,毫无疑问是绝无仅有的。莫扎特的音乐灵感简直是一个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水源,随时随地都有甘泉飞涌,飞涌的方式又那么自然,安详,轻快,妩媚。没有一个作曲家的音乐比莫扎特的更近于“天籁”了。
融和拉丁精神与日耳曼精神,吸收最优秀的外国传统而加以丰富与提高,为民族艺术形式开创新路而树立几座光辉的纪念碑:在这些方面,莫扎特又是独一无二的。
文艺复兴以后的两个世纪中,欧洲除了格鲁克为法国歌剧辟出一个途径以外,只有意大利歌剧是正宗的歌剧。莫扎特却作了双重的贡献:他既凭着客观的精神,细腻的写实手腕,刻划性格的高度技巧,创造了《费加罗的婚礼》与《唐璜》,使意大利歌剧达到空前绝后的高峰;又以《后宫诱逃》与《魔笛》两件杰作为德国歌剧奠定了基础,预告了贝多芬的《斐但丽奥》、韦柏的《自由射手》和瓦格纳的《歌唱大师》。
交响乐在音乐艺术里是典型的日耳曼品种。虽然一般人称海顿为交响乐之父,但海顿晚年的作品深受莫扎特的影响:而莫扎特的降E大调、g小调、C大调(丘比特)交响乐,至今还比海顿的那组《伦敦交响乐》更接近我们。而在交响乐中,莫扎特也同样完满地冶拉丁精神(明朗、轻快、典雅)与日耳曼精神(复杂、谨严、深思、幻想)于一炉。正因为民族精神的觉醒和对于世界性艺术的领会,在莫扎特心中同时并存,互相攻错,互相丰富,他才成为音乐史上承前启后的巨匠。
莫扎特的所以成为独一无二的人物,还由于这种清明高远、乐天愉快的心情,是在残酷的命运不断摧残之下保留下来的。
大家都熟知贝多芬的悲剧而寄以极大的同情;关心莫扎特的苦难的,便是音乐界中也为数不多。因为贝多芬的音乐几乎每页都是与命运肉搏的历史,他的英勇与顽强对每个人都是直接的鼓励;莫扎特却是不声不响地忍受鞭挞,只凭着坚定的信仰,象殉道的使徒一般唱着温馨甘美的乐句安慰自己,安慰别人。虽然他的书信中常有怨叹,也不比普通人对生活的怨叹有什么更尖锐更沉痛的口吻。可是他的一生,除了童年时期饱受宠爱,象个美丽的花炮以外,比贝多芬的只有更艰苦。从二十五到三十一岁,六年中间他没有固定的收入。他热爱维也纳,维也纳只报以冷淡、轻视、嫉妒,音乐界还用种种卑鄙手段打击他几出最优秀的歌剧的演出。为了婚姻,他和最敬爱的父亲几乎决裂,至死没有完全恢复感情。而婚后的生活又是无穷无尽的烦恼:九年之中搬了十二次家:生了六个孩子,夭殇了四个。
在这样悲惨的生活中,莫扎特还是终身不断地创作。贫穷、疾病、妒忌、倾轧,日常生活中一切琐琐碎碎的困扰都不能使他消沉;乐天的心情一丝一毫都没受到损害。所以他的作品从来不透露他的痛苦的消息,非但没有愤怒与反抗的呼号,连挣扎的气息都找不到。后世的人单听他的音乐,万万想象不出他的遭遇而只能认识他的心灵——多么明智、多么高贵、多么纯洁的心灵!音乐史家都说莫扎特的作品所反映的不是他的生活,而是他的灵魂。假如说,贝多芬给我们的是战斗的勇气,那末莫扎特给我们的是无限的信心。把他清明宁静的艺术和侘傺一世的生涯对比之下,我们更确信只有热爱生命才能克服忧患。莫扎特以他朴素天真的语调和温婉蕴籍的风格,所歌颂的和平、友爱、幸福的境界,正是全人类自始自终向往的最高目标。(文章略有删节)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在交响乐中,莫扎特融合了明朗、轻快、典雅的拉丁精神与复杂、谨严、深思、幻想的日耳曼精神,使其成为音乐史上承前启后的巨匠。
B.文章作者傅雷从“独一无二”处落笔,全面评价了莫扎特在西方音乐史上的重要地位。透过他的抒情、典雅的笔调,我们不难体味傅雷对凄苦而乐观的莫扎特那份深沉的景仰之情。
C.莫扎特是多产的音乐家诸如巴哈、韩德尔、海顿中,创作数量最多的,而且任何一种体裁他都有登峰造极的作品,任何一种乐器他都有经典文献。
D.与贝多芬的音乐几乎每页都是与命运肉搏的历史不同,莫扎特总是不声不响地忍受着命运的鞭挞,他的音乐使人深切的感受其清明高远、乐天愉快的心情。

E.莫扎特的歌剧融和了拉丁精神与日耳曼精神,不但创造了意大利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与《唐璜》,还创作了《斐但丽奥》与《魔笛》两件德国歌剧杰作。
结合文本,概括莫扎特之所以在艺术史上的“独一无二”体现哪些方面?
请你结合文本理解文章最后一段划线句子“音乐史家都说莫扎特的作品所反映的不是他的生活,而是他的灵魂。”的含义。(6分)
本文题目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家莫扎特》,文中曾多次写到音乐家贝多芬,文中几次写到贝多芬,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