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写作“是一场绝望的竞赛”
宣金学
门罗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加拿大人。她也是在该奖项设立的100多年里,第13位获此殊荣的女性作家。而在此之前,她3次荣获加拿大总督小说奖,以及英联邦作家奖,欧·亨利奖,还有布克国际文学奖等。
门罗觉得,写作“是一场绝望的竞赛”。在过去的大半生里,“我没有一天停止过写作”。
她生活在加拿大西部一个只有3000居民的小镇,这是她第二任丈夫出生的地方。家境贫寒的门罗只完成了大学前两年的课程,随后就嫁给詹姆斯·门罗,来到温哥华的郊区,成了一名地地道道的家庭主妇。在随后几年里,她连生4个女儿。怀孕期间,门罗一直“像疯了一样”写作,因为她觉得,“以后有了孩子,就再也不能写作了”。
写作对主妇门罗来讲变成一件奢侈的事。孩子们还没到上学年龄之前,门罗在她们睡午觉的时候写作。等孩子上学了,她就在她们上学之后写。她和第一任丈夫开了一家小书店,去打理书店之前,在家做完家务后的空余时间也用来写作。
她对自己每天的写作页数有一个定量,强迫自己完成,“这是一种强迫症,非常糟糕”。
有一段时间,她要照顾4个孩子,她试过一直写到凌晨1点,然后第二天一早6点起床。
在她有些绝望的时候,1968年,门罗37岁,她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快乐影子舞》终于问世——这部集子的写作时间差不多和她大女儿年龄相仿。而这本迟到的处女作一炮而红,为她第一次赢得加拿大最高文学奖——总督奖。
随着声名鹊起,她反而成了加拿大文学圈一个不折不扣的“逃离者”。她搬回了自己出生的安大略省,在克林顿小镇定居下来。
有记者称她在避开与文学界的接触方面是个“高手”。“我想我是个友善的人,但不好交际。”门罗淡淡地回答道,“如果不是这样,我可能已经丧失了自信。我会听到太多我不理解的谈话。”
她从不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公众意义上的作家,她说:“唯一会阻止我写作的就是把写作当成一份职业。”
门罗是个绝好的聆听者,她小说中的许多素材,都来自她听到的小镇上的故事。她写的基本都是在这个小镇上演的平民爱情、家庭生活。
门罗共创作了11部短篇小说集和1部类似故事集的长篇小说。
“我从不为寻找素材发愁。我只要等,素材就会冒出来,唯一让我犯愁的是如何处理这些海量的资料。”她说她永远都不会离开这个小镇。
“她的作品地域性非常强,同时,她在小说中为我们呈现出这些地方人们的普遍共通的人性。”《纽约客》小说编辑黛博拉·特瑞斯曼评价道。
但是很久以来,加拿大作家都不太敢触碰与加拿大相关的题材和小城镇的故事。“我们被告知这些题材在市场上销量惨淡。”加拿大作家联盟的执行主任约翰·德根表示,“爱丽丝·门罗则为我们照亮了这条道路,让我们知道我们可以写我们来自哪里,我们是谁。这是她成功的秘诀。”
门罗每天坚持走很远的路。门罗给自己定的目标是5公里,如果哪一天不能走这么多,以后必须在其他时间补回来。“你是在保护自己,这么做会让你觉得如果你遵守所有好的规矩和习惯,就没有什么可以打败你。”像每天坚持散步一样,门罗也从没停止写作。其实,门罗所害怕的“不是放弃写作,而是放弃那种兴奋,或者失去想要写作的冲动”。
她一直疑惑:一旦不需要一直工作了,大多数人会干什么?“我唯一用来填补生活的就是写作,我没有学会如何多姿多彩地生活。”面对法新社的记者,她谦虚地讲道,“我想我在文学方面成功,或许是因为我没有其他的天赋。”
在出版最后一本小说集《亲爱的生活》之后,门罗宣布封笔。该书获得了安大略省的延龄草图书奖。“在欢呼中离去,感觉很美。”门罗自我安慰道。获得诺奖,似乎又让她燃起了写作的冲动。门罗笑着说:“我实在工作太久了,我想也许自己该放松放松了。但是,获得诺奖或许会让我改变封笔的主意。”
宣布门罗获奖的彼得·英格伦评价道:“短篇小说一直处于长篇小说的阴影中,门罗选择了这种艺术形式,她将它很好地开垦,接近完美。”美国犹太作家辛西娅·奥兹克曾称她为“我们时代的契诃夫”,“她将会比同时代的其他作家更长久地被读者记住”。
很多人想知道,赢得诺贝尔文学奖,对门罗来讲是否算是赢得了这场“绝望的竞赛”。
(选自《中国青年报》)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本文采用第三人称的写法,客观、直白、真实地讲述了加拿大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门罗的故事,语言朴实,同时引用了许多名家的评价,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B.门罗坚持散步和写作,认为如果你遵守了你认为的好的规矩和习惯,你就是在保护你自己,这样就没有什么可以打败你。
C.门罗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性作家。而在此之前,她3次荣获加拿大总督小说奖,以及英联邦作家奖,欧·亨利奖,还有布克国际文学奖等。
D.门罗写作臻于完美,却不把写作当成一种职业,她是当代短篇小说大师。美国作家奥兹克认为她比同时代的其他作家更伟大。

E.门罗是加拿大文学圈一个“逃离者”,因为害怕听到她所不理解的谈话,失去自信;但她创作的许多素材又都是聆听来的,作者这样写有点前后矛盾。
(2)门罗在文学之路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是哪些因素让她走到文学高峰?请简要概括。
(3)门罗作品的哪些风格特征让她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请简要概括。
(4)为什么门罗认为“写作是一场绝望的竞赛”?写作之路是否真是一场“绝望的竞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实用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头牛马卫
岳步云活了六十二岁,家里来的最大的官就是村长,这回村长说这是县长,吓得他差点尿裤子。不为别的,就为他岳步云是我们黑水村的老落后,全村都脱贫了,只有他家还没有脱贫,害得村长年年受批,乡长年年挨骂。这些是小,最关键的是乡长升不了官,常把村长的祖宗八代拿出来骂。
县长真是个好县长,朴实得就像地里的玉米。他看了粮仓,看了猪圈,特别是看到有一头肥硕的牛,嘴里赞不绝口:“不错嘛,这牛不就值五千多吗?还有五头猪,这一加起来不就脱贫了吗?”
随行的记者忙着记录,
乡长、村长的脸上露出了微笑。
第二天,村长正儿八经地把红红的“脱贫户”铁牌牌牢牢地打在岳步云的门楣上。
“老岳啊,你家脱贫了,这牛也该还给人家了吧?”村长心情很放松。
“村长,啥子牛?我家可没有租人家的牛啊。”岳步云摇着脑袋说。
“就是昨天县长看过的那头黄牯牛。”
“嘿嘿,村长,你真会说笑话,那头牛是我喂了几年的了,怎么会是别人的?”
这下轮到村长鼓眼睛了。为了让县长参观,更为了脱贫致富的牌子,县长还没有来之前,村长找到在邻村的表弟,那是个养牛专业户,让他借头牛来装门面,事后再还他,顺带给他点儿补助。表弟当然同意。
“岳步云,你可不能耍横啊,这牛明明是为了应付县长的检查借来的,怎么会成了你的?”
“村长啊,这牛在我家的牛圈,不是我家的还是你家的?”
双方说红了眼,撕破了脸。村长怄得吐血,想不到这老实巴交的岳步云,要昧良心,吞了这头牛。村长想:你也太胆大了,也不想想我是谁!
岳步云真是十头牯牛也拉不回头,坚决不承认这牛是别人的。
村长心里很冒火,路过红红酒楼,抬腿就跨了进去。
红红给村长炒了他爱吃的椿芽鸡蛋,炖上香菌排骨,再开一瓶本地的崇阳大曲,生意也不做了,二人对酌起来。
村长说出他的痛苦。
红红嘻嘻笑起来:“真是笨,不就是一头牛吗?”
“你个蠢婆娘,也敢侃大话?那是一头牛,不是一只鸡,一只兔!”
“一头牛就把你难倒了?”
“你有啥子办法?”
红红说出了她的妙计,村长也不得不佩服。
村长第二天早早地起来,对直来到岳步云家中。他要看看那头牛还在不在。
岳步云看到村长来他家,心里不爽,但没发作。
“村长,你有啥子事哟?”
“还不是那头牛!”
岳步云早料着了,很坦然:“你去牛圈牵嘛!”
村长真的去牛圈,可哪里有?只有几泡牛尿还热乎乎地冒气。
村长的如意算盘落空了。原来,红红给他出的主意很简单,晚上找人把牛偷回来,不就得了?本来就不是他的牛,他岳步云也不敢报案。可现在牛上哪儿去了?
转天,村长还在纳闷,毕竟心里有事,老是放心不下那头牛,不料乡秘书风风火火地闯进来。
“你个背时砍脑壳的还在做梦,乡长叫你快去,出了大事!”
“出了大事?”村长心里迷糊了。
骑着自行车到了乡里,乡长一脸的怒火——
原来县里打电话来说,我们黑水村的岳步云牵着头牛到了县里上访。牛背上写着:村长借来一头牛,我们全家熬出头,脱贫就是块铁牌牌,不信大家问这头牛!
县城轰动了,电视台的,报纸的,杂志的,广播的,嚷得个不得了。
岳步云回来了,不过不是一个人,当然还有那头牛。
跟着岳步云回来的小车上,坐着调研组。乡长陪着,村长没资格陪,只有端茶递水的份。那个戴着眼镜白脸白皮的什么科长,亲自把“脱贫户”的铁牌牌摘下来,然后对岳步云说:“大叔,你说了真话,这牛归你,钱由县里出。”
岳步云说:“我不要牛。我只想要上面晓得真相!”
乡长、村长全垂着脑壳。
村长还是不明白:那天,这岳步云为啥不当着县长的面揭穿他呢?不过他已不为这个操心了,因为他的村长当不成了,连累得乡长也当不成了。好在村长的表弟还是得到了县里赔的牛钱,不会来找他的麻烦了。
后来,岳步云成了养牛一专业户,很快就脱贫了,起因就是那头借来的牛。
小说前四段的交代和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岳步云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岳步云一开始给人的印象与后来的行为构成一了巨大反差,你认为这种反差是否合理?请从人物形象或情节设计中任选一项,结合原文,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刚性美与柔性美
朱光潜
①自然界有两种美:老鹰古松是一种,娇莺嫩柳又是一种。倘若你细心体会,凡是配用“美”字形容的事物,不属于老鹰古松的一类,就属于娇莺嫩柳的一类,否则就是两类的混和。有两句诗说:“骏马秋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这两句诗每句都只提起三个状貌。然而可以象征一切美。你遇到任何美的事物,都可以拿它们做标准来分类。比如说峻崖,悬瀑,狂风,暴雨,沉寂的夜或是无垠的沙漠,垓下哀歌的项羽或是床头捉刀的曹操,你可以说这是“骏马秋风冀北”的美;比如说清风,皓月,暗香,疏影,青螺似的山光,媚眼似的湖水。葬花的林黛玉,你可以说这是“杏花春雨江南”的美。
②我说“骏马秋风冀北”时,你会想到“雄浑”“劲健”,我说“杏花春雨江南”时,你会想到“秀丽”“纤浓”;前者是“气概”,后者是“神韵”;前者是刚性美;后者是柔性美。在同一种艺术之中也有刚柔之别。如音乐,贝多芬的第三合奏曲和《热情曲》固然像狂风暴雨,极沉雄悲壮之致,而《月光曲》和第六合奏曲则温柔委婉,如悲如诉。
③艺术是自然和人生的返照,创作家往往因性格的偏向,而作品也因而刚或柔。米开朗琪罗在性格上和艺术上都是刚性美的极端的代表。你看他的《摩西》!火焰有比他的目光更烈的么?钢铁有比他的须髯更硬的么?你看他的《大卫》!他那副脑里怕藏着比亚力山大的更惊心动魄的雄图吧?他那只庞大的右臂迟一会儿怕要拔起喜马拉雅山去撞碎哪一个星球吧?亚当是上帝首创的人,可是要结识世界第一个理想的伟男子,你须得到罗马西斯丁教寺的顶壁上去物色,这一幅大气磅礴的创世纪记,没有一个面孔不露着超人的意志,没有一条筋肉不鼓出海格立斯的气力。
④达芬奇恰好替米开朗琪罗做一个反衬。《蒙娜·丽莎》那庄重中寓着妩媚的眼,那轻盈而神秘的笑,那丰润而灵活的手,艺术家们已摸索了不知几许年代,到达·芬奇才算寻出,这是多么大的一个成功!米开朗琪罗画“夏娃”和“圣母”,像他画“亚当”一样,都是用池雕“大卫”和“摩西”的那一副手腕,始终脱不去那种峥嵘巍峨的气象。达·芬奇的天才是比较的多方面的,他的世界中固然也有些魁梧奇伟的男子,可是他的特长确为佩特所说的,全在“能勾魂”。《圣约翰授洗者》活像女子化身固不用说,《酒神》也只是一位带醉的《蒙娜·丽莎》。再看《最后的晚餐》中的耶稣!他披着发,低着眉,在慈祥的面孔中现出悲哀和恻隐。
⑤历来艺术家对于刚柔两种美分得很严。在诗方面有李、杜与王、韦之别,在词方面有苏、辛与温、李之别,在画方面有石涛、八大与六如、十洲之别,在书法方面有颜、柳与褚、赵之别。这种分别常与地域有关系,大约北人偏刚,南人偏柔,所以艺术上的南北派已成为柔性派与刚性派的别名。清朝阳湖派和桐城派对于文章的争执也就在对于刚柔的嗜好不同。
⑥统观全局,中国的艺术是偏于柔性美的。中国诗人的理想境界大半是清风皓月疏林幽谷之类,环境越静越好,生活也越闲越好。他们很少肯跳出那“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的宇宙,而凭视八荒,遥听诸星奏乐者。他们以“乐天安命”为极大智慧,因此,他们的诗也大半是微风般的荡漾,轻燕般的呢喃。过激烈的颜色,过激烈的声音,和过激烈的情感都是使它们畏避的。他们描写月的时候百倍于描写日。《二十四诗品》中只有“雄浑”“劲健”“豪放”“悲慨”四品算是刚性美,其余二十品都偏于阴柔。我读《旧约·约伯记》,莎土比亚的《哈雷姆特》,弥尔顿的《失乐园》诸作,才懂得西方批评学者所谓“宇宙的情感”。回头在中国文学中寻实例,除着《逍遥游》《齐物论》《论语·子在川上》章,陈子昂《幽州台怀古》,李白《日出东方隈》诸作以外,简直想不出其他具有“宇宙的情感”的文字。“雄浑”“劲健”,“庄严”诸词都只能得其片面的意义。中国艺术缺乏刚性美在音乐方面尤易见出,比如弹七弦琴,尽管你意在高山,意在流水,它都是一样单调。
⑦刚柔虽是两种相反的羡,有时也可以混合调和,在实际上,老鹰有栖柳枝的时候,娇莺有栖古松的时候,也犹如男子中之有杨六郎,女子中之有麦克白夫人,西子湖滨之有两高峰,西伯利亚荒原之有明媚的贝加尔。说李太白专以雄奇擅长么?他的《闺怨》《长相思》,《清平调》诸作之艳丽微婉,亦何减于《金鉴》《浣花》?说陶渊明专从朴茂清幽入胜么?“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又是何等气概?
(选自《朱光潜谈美》,有删节)
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A.第①段中的“不属于老鹰古松的一类,就属于娇莺嫩柳的一类,否则就是两类的混和。”一句对全文起引领作用。
B.“骏马秋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每句诗都提起三个状貌,一切美都可以按照这六种标准来分类。
C.第④段“达·芬奇恰好替米开朗琪罗做一个反衬”,句中“反衬”的意思是指达·芬奇在相反方面衬托出与米开朗琪罗在性格和艺术上的截然不同。
D.达·芬奇在艺术上的特长全在“能勾魂”,比如《蒙娜·丽莎》那庄重中寓着妩媚的眼,那轻盈而神秘的笑,那丰润而灵活的手透露出的一种柔性美。

E.“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具有西方批判学者所谓的“宇宙的情感”。
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证明“中国的艺术是偏于柔性美的”的是()

A.中国诗人多倾向于描写“清风皓月疏林幽谷”之类。
B.中国诗人“描写月的时候百倍于描写日”。
C.《二十四诗品》中只有“雄浑”“劲健”“豪放”“悲慨”四品算是刚性美,其余二十品都偏于阴柔。
D.李白专以雄奇擅长,也有《闺怨》《长相思》《清平调》刚柔两种美混合调和的诗歌。

结合文意,概述刚柔两种美的具体特点,并指出这两种美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除上文例子外,请举出一个能表现文学或其他艺术中刚性美(或柔性美)的例子,并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邓亚萍:所有球都是进攻机会
要采访邓亚萍的时候,她的丈夫这样答复:“过去我可以替她做主,现在不行。她是领导干部了,得按组织程序来报批。”
2009年4月16日,团北京市委召开全体干部大会,北京市委组织部官员宣布邓亚萍就任共青团北京市委副书记职务,副局级。
此前,她先后担任北京奥组委奥运村部副部长和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器材装备中心副主任。彼时的奥运村是中国有史以来按最高规格配置“村官班子”的机构。
共青团系统的重要人事调整向来为舆论所关注。邓亚萍就任的第二天,法新社发表评论员文章,称:“中国最伟大的运动员迈出了她政治生涯最大的一步。”
对此,邓亚萍认为,“现在的工作,我还是听从组织安排。这次转型跨度固然很大,但我仍然坚持认为,它不是孤立的。我没有说从体育一下就跨到这个领域来,而是因为奥运的关系,以前的工作与我现在的工作是一脉相承的,核心还是我们的青少年。”
干练的短发、白皙的皮肤、从容的神态、果断的笑容,这是从政之后的邓亚萍,职业而又个性。当年,赛场之上挥拍厮杀的那种犀利和霸气已很难寻见。
在拿下18个世界冠军,并连续获得两届4次奥运会冠军之后,邓亚萍退出了职业运动员生涯,走入象牙塔。她先后在清华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和剑桥大学进修学习,并获得英语专业学士学位和中国当代研究专业的硕士学位。去年11月,邓亚萍从英国剑桥大学Jesus学院毕业,获得土地经济学博士学位,成为剑桥800年校史中,第一个攻下博士的世界顶尖运动员。
1997年,退役后的邓亚萍以英语系本科生的身份进入清华时,她连写出26个字母的大小写还觉着费力。为此,邓亚萍向导师保证“一切从零开始,坚持三个第一”,即从课本第一页学起,从第一个字母、第一个单词背起。据她在清华的老师介绍,当年邓亚萍是系里最刻苦的学生,每天学习时间超过14小时;而邓亚萍则以自嘲回应:“因为我是清华英语系最差的学生。”
十几年过去了,邓亚萍现在还能记起在清华求学的初期,“每天都要掉大把的头发”,为此她一度深感不解:“打球也要动脑和耗力,怎么从来不掉头发?”即便如此,邓亚萍一直充满自信。她始终认为,刚入清华的时候,自己的知识水平虽然远远不及通过高考“独木桥”挤进清华园的天之骄子们,但是“我的见识、经历的人生,拿了世界冠军,见过的国际国内的大场面,要比任何一个清华的学生都要多。你有你的优势,我有我的优势。任何事从现在学都不晚”。
1998年,邓亚萍转到剑桥的纽南语言学院和贝尔语言学院研习英语。不久,她参加了在葡萄牙举行的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会议,并且第二次应邀访问洛桑。在那次会议上,邓亚萍用流利的英语念完了发言稿,这使得她的忘年交——萨马兰奇大为惊讶。几天以后,萨马兰奇在办公室会见邓亚萍和张燮林教练,萨翁发现:即便在没有讲稿的情况下,邓亚萍与他之间已能顺利交流。此前,两个好友之间常常要坐一名翻译。就在那次谈话中,萨翁得知邓亚萍留学剑桥的费用是自筹,他当即表示:费用由国际奥委会承担,“就算是奖学金”。
从运动员到博士生再到政坛,邓亚萍可谓平步青云。对此,她不无幽默地解释:“因为我矮,所有球对我来说都是高的,都是进攻的机会。
邓亚萍具有哪些角色身份?在不同的角色身份时期,她取得的骄人成绩主要哪些?请根据文章简要概括。
邓亚萍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分析概括。
如何理解邓亚萍所说的“因为我矮,所有球对我来说都是高的,都是进攻的机会”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亲 亲 麦 子张佐香 
①麦子是一枝灿烂而实在的花朵,开在万里田畴之上,开在农民心坎上。
②麦子的颗粒很美,有土壤般朴素柔和的质地和本色。一粒麦子是美丽的,一颗麦子是美丽的,一地麦子还是美丽的。麦子生命的每一个过程都是美丽的。麦子原本是一粒种子,浸润了阳光、空气、水分,结出黄灿灿的麦粒,丰富了我们的血液和躯体。麦子用它的物质颗粒和精神内核书写着人类的历史。
③当秋阳拂照四野,耕耘完的田畴袒露出丰腴的肌肤,随着父亲手臂的挥动和铿锵的步伐,麦粒穿过深秋的空气落入土地。田野上空一阵又一阵金色的雨在秋阳里一闪一闪。父亲脸上荡漾着微笑的涟漪,把麦粒交给生命的家园。种子要想不丢失自己,就必须走回它生命的家园,走向疏松湿润的土壤,吸收大地的微温和芬芳。在秋雨的润泽下,绿色的剑刺破黑暗的泥土指向天空。嫩嫩的绿芽儿探出头来,它们挨挨挤挤地住在一起,以盛大的形式展开,以集体的力量显示其生存的意义。
④麦子从容地迈过冬天的门槛,第一个用绿色的手与春天紧握。清纯的麦苗相依相扶、牵牵连连,一直铺向遥远的远方。瞬间,万野绿遍,大地尽染。麦子在一望无际的田畴尽情地拓展绿色的海洋。大地融进了蓝天,蓝天陷进了绿海。此时的乡亲们忙着在麦海里除草施肥。麦子在人类的呵护下,展示着拔节吐穗、开花灌浆的生命过程。麦子和人类在和谐中相互期待、相互拥有。
⑤麦子把生命之花开在头部,最完美地接受阳光雨露。麦子终于完成了对生命的雕塑,不动声色地吐露出饱满的穗子。麦穗就是国徽上的那穗。麦穗是绝妙的艺术品。数十粒麦子团结起来,井然有序地排列成一个柱体。麦粒大头向下,小头尖尖向上,汗滴一般,而麦芒如剑直指蓝天。风来了,麦浪一波又一波,似乎整个大地都跳起了舞。父亲去看麦子的长势,怜惜地扯下几根麦穗搓着,然后眯起眼,吹起麦芒,将一手心鲜嫩的麦粒倒进嘴里。我去嗅麦子清香的味道,像掬起一捧水那样,用双手捧着几个麦穗,将脸贴在它们的上面,我手捧着它们表达我的亲近。在我心里,麦子就是我永远的亲人。
⑥看母亲割麦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镰刀闪着星月一般俏丽的锋芒。母亲一手抡开镰刀,一手揽麦入怀。镰刀贴着地皮,挥出一道优美的弧线。瞬间,麦子便倒进母亲温暖的怀里。顺手,母亲抽出一绺作要子,就势将麦子翻转过来,捆好。麦捆从腋间滑落下来,躺在田垄上。这一连串的动作一气呵成。农民为麦子备好行囊,走进炊烟袅袅的村庄。麦子收后的田野静静的。母亲细心地寻找麦子,唯恐遗漏一粒,像在寻找土里的珍珠。融入了阳光、雨露、汗水的麦粒,是大地之树结出的鲜亮的果子,是大地母亲分泌的乳汁,哺育着人类。麦子是芸芸众生生命的基本元素,锻造着我们的灵魂。
⑦麦子从容地走完真善美的一生,生根,长叶,开花,结果,奉献……麦子,普通而神圣的麦子,朴素而雅致的麦子,养育我们血脉和精神的麦子,弥漫着文化意蕴,流淌进海子纯洁的诗篇。面对你,我俯首膜拜,诚谢敬仰!
(选自《诗意的栖居》)
作者在第②段说:“麦子用它的物质颗粒和精神内核书写着人类的历史。”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含意?
本文第⑥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各举一例说明其表达效果。
联系全文,探究作者主张“亲亲麦子”的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形象标志将来可能不再是“龙”单士兵
由上海市公共关系学会副会长吴友富教授领衔,重新建构和向世界展示中国国家形象品牌这一重要研究已正式被列入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立项。吴友富认为,“龙”的英文“DRAGON”这个词在西方世界被认为是一种充满霸气和攻击性的庞然大物,龙的形象往往让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了解甚少的外国人由此片面而无端地产生一些不符合实际的联想。
文化是一种历史形成,特别是作为民族形象的文化符号,它本身积聚的,就是民族文化极强的内部凝聚力。我们一直共同拥有一个响亮的名字——“龙的传人”!龙的现象,已经得到了中华民族整个大家族的普遍认可,龙文化的内涵和对龙图腾的崇拜,已经植入了我们的灵魂深处。作为中华民族一个图章,一个徽记,中国龙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其赋含的形象和文化内涵,实际上在不断变化的。比如,在长久的封建社会,龙的形象是作为帝王存在的,龙文化的特质就是封建思想与帝王文化;而在时代文明不断进步的今天,龙的形象无疑已经演变成为吉祥符号,龙文化传递着诸如“喜庆”、“团结”、“统一”、“自强”等等的时代文化内涵。
也就是说,简单地把今天的龙文化和龙图腾视为一种历史深处的静态符号,就是一种极大的悖谬。由此,我们就不难发现,那种认为龙的形象已经不再适合今天这个全球化时代的需要,认为中国国家形象品牌可以在空间上分块,在时间上分段的想法,本身就缺乏文化发展的视野,其视界还是停留于“文化保守主义”的状态。而简单地抛弃中国龙的标志,去寻找新的中国形象图腾,最终只能是文化传承上的“自我阉割”。
由此我们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对于此次重塑代表当今中国形象的标志物和载体,会有高达92.35%的投票者不同意改变中国“龙”标志。这其实也意味着,“中国龙”这样的文化符号,对于加强我们中华民族自身的凝聚力和自豪感是大有裨益的。而如果不顾这样的民意诉求,硬性地打造出一种所谓的“新的形象”,这样的做法,就是在文化传承上的生硬切割。而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符号体系,有时候符号的意义比内容还重要。
至于认为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了解甚少的外国人会片面而武断地产生一些不符合实际的联想,这样的担心,比杞人忧天还要荒唐可笑。一方面,正如前文所言,今天中国龙的形象和文化内涵已经赋予了新时代文化特质,这样的健康的进步文化,带给我们的应该是足够的自信;另外一方面,民族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发展,从来就不需要简单地迎合外族人的观念和审美情趣,这也就是为什么越是民族的,越是传统的文化,在全球化时代才越有竞争力。
所以,我希望,对于诸如中国龙这样的形象标志,我们应该保持足够的温情与敬意,应该摒弃随意的怠慢与偏见。简单地抛弃这样的文化符号,只能是一种文化传承中的“自我阉割”,其结果绝不仅仅是简单地使我们失去一种文化符号,也不仅仅是弱化我们“龙的传人”的身份意义,其最终损害的,将是中国民族形象与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和丰富性。
根据文意,下列表述错误的两项是()

A.在封建社会,龙文化的特质就是封建思想与帝王文化,但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今天的龙文化和龙图腾视为一种历史深处的静态符号。
B.龙作为中国形象标志,是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运动之中,基于民族文化观念深处,经过不断的文化创造和创新,最终形成的文化符号。
C.一个国家的形象品牌可以在空间上分块,在时间上分段,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创新力。
D.重塑代表当今中国形象的标志物和载体,对于加强我们中华民族自身的凝聚力和自豪感是大有裨益的。

E、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符号体系,每一种文化形象都有着深远的价值意义,有时候符号的意义比内容还重要。
选出不属于抛弃中国龙文化符号所带来的后果的一项()

A.弱化了我们作为“龙的传人”的身份意义。
B.是一种文化传承中的“自我阉割”。
C.简单地迎合了外族人的观念和审美情趣。
D.损害中国民族形象与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和丰富性。

对于第一段中吴友富教授的观点,本文是怎样进行批驳的?
简要概括作为民族文化符号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