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裴政字德表,河东闻喜人也。政博闻强记,达于时政,为当时所称。政明习故事,簿案盈几,剖决如流,用法宽平,无有冤滥。囚徒犯极刑者,乃许其妻子入狱就之,至冬,将行决,皆曰:“裴大夫致我于死,死无所恨。”其处法详平如此。转左庶子,多所匡正,见称纯悫。东宫凡有大事,皆以委之。右庶子刘荣,性甚专固。时武职交番,通事舍人赵元恺作辞见帐,未及成。太子有旨,再三催促,荣语元恺云:“但尔口奏,不须造帐。”及奏,太子问曰:“名帐安在?”元恺曰:“禀承刘荣,不听造帐。”太子即以诘荣,荣便拒讳,云“无此语”。太子付政推问,未及奏状。有附荣者先言于太子曰:“政欲陷荣,推事不实。”太子召责之,政奏曰:“凡推事有两,一察情,一据证,审其曲直,以定是非。臣察刘荣,位高任重,纵令实语元恺,盖是纤介之愆。计理而论,不须隐讳。又察元恺受制于荣,岂敢以无端之言妄相点累。元恺引左卫率、崔茜等为证,茜等款状悉与元恺符同。察情既敌,须以证定。臣谓荣语元恺,事必非虚。”太子亦不罪荣,而称政平直。政好面折人短,而退无后言。时云定兴数入侍太子,为奇服异器,进奉后宫。政数切谏,太子不纳。政因谓定兴曰:“公所为者,不合礼度,此于太子非令名也。愿公自引退,不然将及祸。”定兴怒,以告太子,太子益疏政,由是出为襄州总管。妻子不之官,所受秩奉,散给僚吏。民有犯罪者,阴悉知之,或竞岁不发,至再三犯,乃因都会时,于众中召出,亲案其罪,五人处死,流徙者甚众。合境惶慑,令行禁止,小民称为神明,尔后不修囹圄,殆无争讼。卒官,年八十九。
(节选自《隋书·列传第六十六》)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死无所恨恨:遗憾。 | 
| B.多所匡正匡:辅助。 | 
| C.盖是纤介之愆愆:过失。 | 
| D.亲案其罪案:核实。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裴政善于断案的一组是
①簿案盈几,剖决如流   ②东宫凡有大事,皆以委之   ③察情既敌,须以证定
④政数切谏,太子不纳   ⑤愿公自引退,不然将及祸   ⑥阴悉知之,或竟岁不发
| A.①③④ | B.①③⑥ | C.②④⑤ | D.②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13分)
| A.裴政很有才干,被人们称赞。他见闻广博,记忆力强,通晓当时的治理情况;文书案卷堆满桌子,能够迅速作出公正判断。 | 
| B.裴政断案公平,为人正直。在受命审理刘荣一案时,面对刘荣党羽的诬陷与太子的责问,他分析事理,依据证人证词,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 | 
| C.裴政执法宽严适度,他允许死刑犯人的家属到狱中探望;对初次犯罪的百姓,并不马上揭发,对那些再三犯法的人则严惩不贷。 | 
| D.裴政刚直不阿,他喜欢当面指责别人的过错,曾经多次遭到权臣的忌恨;后来因为直谏大子,被调出京城担任襄州总管。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有附荣者先言于太子曰:“政欲陷荣,推事不实。”
(2)合境惶慑,令行禁止,小民称为神明,尔后不修囹圄,殆无争讼。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贞观六年,太宗谓尚书左仆射房玄龄曰:“比有山东崔、卢、李、郑四姓,虽累叶陵迟①,犹恃其旧地,好自矜大,称为士大夫。每嫁女他族,必广索聘财,以多为贵,论数定约,同于市贾,甚损风俗,有紊礼经。既轻重失宜,理须改革。”乃诏吏部尚书高士廉、御史大夫韦挺、中书侍郎岑文本、礼部侍郎令狐德棻等,刊正姓氏,普责天下谱牒,兼据凭史传,剪其浮华,定其真伪,忠贤者褒进,悖逆者贬黜,撰为《氏族志》。
 士廉等及进定氏族等第,遂以崔干为第一等。太宗谓曰:“我与山东崔、卢、李、郑,旧既无嫌,为其世代衰微,全无官宦,犹自云士大夫,婚姻之际,则多索财物;或才识庸下,而偃仰自高,依托富贵,我不解人间何为重之?且士大夫有能立功,爵位崇重,善事君父,忠孝可称,或道义清素,学艺通博,此亦足为门户,可谓天下士大夫。今崔、卢之属,宁比当朝之贵?公卿已下,何暇多输钱物,兼与他气势?向声背实,以得为荣。我今定氏族者,诚欲崇树今朝冠冕,何因崔干犹为第一等,卿等不贵我官爵耶?不论数代已前只取今日官品人才作等级宜一量定用为永则。”遂以崔干为第三等。
 至十二年,书成,凡百卷,颁天下。又诏曰:“氏族之美,实系于冠冕,婚姻之道,莫先于仁义。自有魏失御,齐氏云亡,市朝既迁,风俗陵替。燕、赵古姓,多失衣冠之绪,齐、韩旧族,或乖礼义之风。名不著于州闾,身未免于贫贱,自号高门之胄,不敦匹嫡之仪,问名②惟在于窃赀,结褵③必归于富室。乃有新官之辈,丰财之家,慕其祖宗,竞结婚姻,多纳货贿,有如贩鬻。或自贬家门,受辱于姻娅;或矜其旧望,行无礼于舅姑。积习成俗,迄今未已,既紊人伦,实亏名教。朕夙夜兢惕,忧勤政道,往代蠹害,咸已惩革,唯此弊风,未能尽变。自今以后,明加告示,使识嫁娶之序,务合礼典,称朕意焉。”
 (选自《贞观政要·礼乐第二十九》,有删节)
 【注】①累叶陵迟:指家世衰落。②问名:古代婚礼“六礼”之一。男家请媒人问女方的名字和生辰八字。
 ③结褵:成婚。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普责天下谱牒责:责备 | B.或乖礼义之风乖:违背 | 
| C.不敦匹嫡之仪敦:勉励 | D.或矜其旧望矜:同情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以多为贵遂以崔干为第一等 | 
| B.论数定约,同于市贾 名不著于州闾 | 
| C.忠贤者褒进 我今定氏族者 | 
| D.为其世代衰微何因崔干犹为第一等 |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论数代/已前只取今日官品/人才作等级宜一量定/用为永则 | 
| B.不论数代/已前只取今日官品人才/作等级宜一/量定用为永则 | 
| C.不论数代已前/只取今日官品人才作等级/宜一量定/用为永则 | 
| D.不论数代已前/只取今日/官品人才作等级宜一/量定用为永则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崔、卢、李、郑四个家族在嫁女儿的时候大肆索取聘礼,并根据聘礼的数量决定婚约,唐太宗认为这样做严重败坏社会风俗。 | 
| B.唐太宗命高士廉、韦挺、岑文本等人撰写《氏族志》,校正姓氏等级,删除其中的浮夸成分,考订真假,褒奖忠贤,贬黜叛逆。 | 
| C.唐太宗认为,士大夫如果能立下功劳,爵位崇高显赫,忠孝两全,或者道德高尚,学问技艺通达渊博,就能称为真正的士大夫。 | 
| D.《氏族志》的颁行,彻底革除了燕、赵古姓和齐、韩旧族在嫁娶时贪图钱财、攀附权贵的不良风气,唐太宗对此感到十分满意。 | 
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今崔、卢之属,宁比当朝之贵?
 ②积习成俗,迄今未已,既紊人伦,实亏名教。
 (2)从本文看,唐太宗对士大夫的婚姻有怎样的要求?(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安丙,字子文,广安人。淳熙间进士,调大足县主簿。通判隆庆府,嘉泰三年,郡大水,丙白守张鼎,发常平粟振之。寻又凿石徙溪,自是无水患。知大安军,岁旱,民艰食,丙以家财即下流籴米数万石以振。事闻,诏加一秩。
 开禧二年,程松为四川宣抚使,吴曦副之。松夜延丙议。丙为松言曦必误国,松不省。盖丙尝为其父客,素知曦。三年正月甲午,曦僭号建官,称臣于金,以丙为丞相长史、权行都省事。事既炽,丙不得脱,度徒死无益,阳与而阴图之。遂与杨巨源、李好义等谋诛曦。丙遣弟焕往约诸将,相与拊定。于是传檄诸道。曦僭位凡四十一日。三月戊寅,陈曦所以反及矫制平贼便宜赏功状,自劾待罪,函曦首级与曦所受金人诏印及所匿庚牌附驿。
 时方议和,丙独戒饬将士,以攻为守,威声甚著。时沿边关隘悉为金毁,丙遗时相书,云:“今于关表广结义士,月给以粮,俾各保田庐,逮事定,则系之尺籍而劝之耕,庶可经久。”
 贼张福、莫简叛。贼自阆趋遂宁,所过无不残灭。丙欲自持十万缗往益昌募士。魏了翁移书宰执,谓安丙不起,则贼未即平,蜀未可定,虽贼亦曰:“须安相公作宣抚,事乃定耳。”诏起丙为四川宣抚使,予便宜。丙奏:“臣不辞老以报国。”至遂宁,贼犹负固于普州之茗山。丙下令诸军合围,绝其樵汲之路以困之。未几,俘获张福等十七人以献。
 先是,夏人来乞师并兵攻金人,丙且奏且行,分遣将士趋秦、巩、凤翔,委丁焴节制,师次于巩。夏人以枢密使子宁众二十余万,约以夏兵野战,宋师攻城。既而攻巩不克,乃已。丙卒,讣闻,辍视朝二日。
  (选自《宋史·安丙传》,有删改)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松夜延丙议延:邀请 | 
| B.陈曦所以反及矫制平贼便宜赏功状矫:假托 | 
| C.师次于巩次:驻扎 | 
| D.贼犹负固于普州之茗山负:遭受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安丙忠于国家的一组是(3分)
 ①寻又凿石徙溪,自是无水患
 ②遂与杨巨源、李好义等谋诛曦
 ③时方议和,丙独戒饬将士,以攻为守,威声甚著
 ④贼自阆趋遂宁,所过无不残灭
 ⑤臣不辞老以报国
 ⑥夏人来乞师并兵攻金人,丙且奏且行
| A.②⑤⑥ | B.①④⑥ | C.②③④ | D.①③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安丙恪尽职守,体恤百姓。他在隆庆府任职时,郡中发大水,他禀告上司,打开粮仓救济;他任大安军知军,曾用自家粮食救济遭旱灾的百姓。 | 
| B.安丙敢于和叛逆之人作斗争。他对宣抚使程松说,吴曦会贻误国事,后来吴曦叛国投敌,并封安丙官职,安丙机智地与吴曦周旋,最终铲除了吴曦。 | 
| C.安丙很有威望,平定叛贼有功。叛贼张福等人作乱,官员和叛贼都认为只有安丙才能平定叛乱,朝廷起用安丙,他领兵平叛,俘虏了张福等人。 | 
| D.安丙竭诚为国效力。边境关口遭到金国人破坏,他写信给宰相,提出自己的建议;他派兵和夏国人联合攻打金国;他去世后皇帝停止上朝两天表示哀悼。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事既炽,丙不得脱,度徒死无益,阳与而阴图之。(5分)
 (2)今于关表广结义士,月给以粮,俾各保田庐,逮事定,则系之尺籍而劝之耕,庶可经久。(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唐休璟,京兆始平人也。少以明经擢第。调露中,单于突厥背叛,都督周道务遣休璟将兵击破之于独护山,斩获甚众,超拜丰州司马。
 永淳中,突厥围丰州,都督崔智辩战殁。朝议欲罢丰州,徙百姓于灵、夏,休璟以为不可,上书曰:“丰州控河遏贼,实为襟带,自秦、汉已来,列为郡县,田畴良美,尤宜耕牧。隋季丧乱,不能坚守,乃迁徙百姓就宁、庆二州,致使戎羯交侵。贞观之末,始募人以实之,西北一隅,方得宁谧。今若废弃,则河傍之地复为贼有,灵、夏等州人不安业,非国家之利也。”朝廷从其言,丰州复存。
 久视元年秋,吐蕃大将麹莽布支率骑数万寇凉州,入自洪源谷,将围昌松县。休璟以数千人往击之,临阵登高,望见贼衣甲鲜盛,谓麾下曰:“自钦陵死,赞婆降,麹莽布支新知贼兵,欲曜威武,故其国中贵臣酋豪子弟皆从之。人马虽精,不习军事,吾为诸君取之。”乃被甲先登,与贼六战六克,大破之。是后休璟入朝,吐蕃亦遣使来请和,因宴屡觇休璟。则天问其故,对曰:“往岁洪源战时,此将军雄猛无比,杀臣将士甚众,故欲识之。”则天大加叹异。
 休璟尤谙练边事,自碣石西逾四镇,绵亘万里,山川要害,皆能记之。长安中,西突厥乌质勒与诸蕃不和,举兵相持,安西道绝,表奏相继。则天令休璟与宰相商度事势,俄顷间草奏,便遣施行。后十余日,安西诸州表请兵马应接,程期一如休璟所画。则天谓休璟曰:“恨用卿晚。”又谓魏元忠及杨再思等曰:“休璟谙练边事,卿等十不当一也。”
 寻转太子右庶子,依旧知政事。景龙二年,致仕于家,年力虽衰,进取弥锐。时尚宫贺娄氏颇关预国政,凭附者皆得宠荣,休璟乃为其子娶贺娄氏养女为妻,因以自达。休璟年逾八十,而不知止足,依托求进,为时所讥。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四十三》)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斩获甚众,超拜丰州司马超:破格 | 
| B.丰州控河遏贼遏:阻止 | 
| C.隋季丧乱,不能坚守季:末了 | 
| D.致使戎羯交侵交:交往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唐休璟熟悉边防或致力边防安定的一组是()
 ①将兵击破之于独护山,斩获甚众
 ②是后休璟入朝,吐蕃亦遣使来请和
 ③人马虽精,不习军事,吾为诸君取之
 ④程期一如休璟所画
 ⑤绵亘万里,山川要害,皆能记之
 ⑥休璟谙练边事,卿等十不当一也 ①②③ B. ②⑤⑥ C.①④⑥ D.③④⑤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10分)
 (1)今若废弃,则河傍之地复为贼有,灵、夏等州人不安业,非国家之利也。
 (2)景龙二年,致仕于家,年力虽衰,进取弥锐。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须臾:片刻 | 
| B.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疾:快 | 
| C.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利足:脚步快 | 
| D.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雕刻 | 
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③蚓无爪牙之利④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 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 
| C.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 
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选段文字中,作者用了一连串比喻,具体生动地论证了学习的重大意义。 | 
| B.“不积跬步”“不积小流”的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难以实现远大目标。 | 
| C.用“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成功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 | 
| D.用“蚓”的“用心一”和“蟹”的“用心躁”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有效地学习还要靠专心致志。 | 
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田绍斌,汾州人。仕河东刘钧为佐圣军使,戍辽州。周显德四年,领五十骑来归,钧屠其父母家属。
 宋初,随崔彦进征李筠,攻大会砦,破之,以功迁龙捷指挥使。又败筠于泽州荼碾村,筠退保泽州,绍斌凿濠围守,流矢中左目,前军部署韩令坤以其事闻。及太祖召见于潞州,绍斌杀晋军益众,夺其铠甲。又从讨李重进于扬州,壁城南,围三日,城溃,斩首逾千级。会全师雄寇神泉,绍斌率所部败其党数千,时汉、剑道梗,因赖以宁。
 至道元年,领徒入蕃讨贼,斩首二千级,获羊、马、橐驼二万计,马以给诸军之阙者。捷闻,手诏嘉谕之。数部金粟帛诣灵武、清远。远人砻服不扰。未几,皇甫继明、白守荣等督转饷于灵州,绍斌率兵援接,抵成井。贼逾三千余,来薄阵。且行且斗,至耀德,凡杀千人。寇复尾后,绍斌为方阵,与敌兵确于浦洛河,大败之。
初,守荣与绍斌为期,既而继明卒,故后一日,遂为贼所围。守荣等欲击之,绍斌日:“蕃戎轻佻,勿弃辎重与战,当按辔结阵徐行。"守荣等忿日:“若但率兵来迎,勿预吾事。"守荣等自欲邀功,与战,败。绍斌率所部徐还,一无遗失。至清远,见濠中人裸而呼日:“我白守荣也。"绳引而上,解衣遗之。
 时命李继隆、范廷召讨继迁,就命绍斌为本州都部署兼内外都巡检使。丝隆丛遗盗之败上闻,言绍斌握兵不顾,欲图方面,有异志。太宗怒日:“此昔尝背太原来投,今又首鼠两端,真贼臣也。"即遣使捕系诏狱鞫问,贬虢州安置。
 真宗即位,召还,授右监门卫大将军、领叙州刺史,寻改莱州防御使。调环庆灵州清远军部署。庆州有野鸡族,数为寇掠,道路患之。绍斌召其酋帅三人,断臂、馘、劓放还,寇感化,帖服。
 景德二年,卒,年七十七。为人有法,然性暴戾,故屡被黜。子守信,为内殿崇班闰门祗候。
 (节选自《宋史·田绍斌传》有删改)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壁城南壁:营垒 | 
| B.会全师雄寇神泉寇:侵犯 | 
| C.贼逾三千余,来薄阵薄:迫近 | 
| D.即遣使捕系诏狱鞫问鞫:审问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田绍斌“为人有法”的一组是
 ①绍斌率所部败其党数千
 ②绍斌为方阵,与敌兵确于浦洛河,大败之
 ③蕃戎轻佻,勿弃辎重与战,当按辔结阵徐行 !
 ④绍斌率所部徐还,一无遗失
 ⑤调环庆灵州清远军部署
 ⑥绍斌召其酋帅三人,断臂、馘、劓放还,寇感化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②③⑥ D.①④⑤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土
| A.田绍斌在刘钧手下任职,镇守辽州。周显德四年,他带领五十骑投奔后周,刘钧为此十分卤怒,把田绍斌的家属全杀了。 | 
| B.宋朝初年,田绍斌两次打败李筠,但在围守泽州作战时,左眼不慎中箭受伤。太祖召见他后,他愈战愈勇,又连续取得多次胜利。 | 
| C.田绍斌在至道元年人蕃讨贼作战中大获全胜。捷报上闻,皇帝亲手书写了诏书嘉奖他,还为他输送了金银、粮食、丝织品。 | 
| D.浦洛之战后,朝廷新任命的征讨大臣向皇帝进谗言,皇帝为谗言所动,一气之下,把田绍斌打发到虢州去了。 | 
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初,守荣与绍斌为期,既而继明卒,故后一日,遂为贼所围。
 (2)继隆以浦洛之败上闻,言绍斌握兵不顾,欲图方面,有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