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元素及其化合物在国防科学技术生产中有重要应用。
(1)写出实验室制NH3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2)工业合成氨的原料是氮气和氢气。氮气是从空气中分离出来的,氢气的来源是水和碳氢化合物,写出以天然气为原料制取氢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3)在合成氨的原料气制备过程中混有CO对催化剂有毒害作用,欲除去原料气中的CO,可通过如下反应来实现:CO(g)+H2O(g)CO2 (g)+ H2 (g) △H<0,反应达到平衡后,为提高CO的转化率,可采取的措施有 ,已知1000K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0.627,若要使CO的转化率超过90%,则起始物中,c(H2O)﹕c(CO)不低于 ,
(4)在容积为2L容器中发生反应CO(g)+H2O(g)CO2 (g)+ H2 (g),已知c(CO)与反应时间t变化曲线Ⅰ
若在t0时刻将容器的体积扩大至4L,请在答题卡图中绘出c(CO)与反应时间t变化曲线Ⅱ
(5)工业上尿素CO(NH2)2由CO2和NH3在一定条件下合成,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6)合成尿素时,当氨碳比=4,CO2的转化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右图所示.
①A点的逆反应速率v逆(CO2) B点的正反应速率为v正(CO2)(填“>”、“<”或“=”)
②NH3的平衡转化率为 。
常温下,用 0.1000 mol L-1NaOH溶液滴定 20.00 ml0.1000 mol.L-1CH3COOH溶液,所得滴定曲线如下图所示。
请回答:
(1) 有人认为,C点时NaOH与CH3COOH恰好完全反应,这种看法是否正确______?(选填“是”或“否”),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关于该滴定实验,从下列选项中选出最恰当的一项____ (选填字母);
(3) 在B点时,溶液中________
(选填“>”、“<”或“=”);
(4) 在A〜D区间内,下列大小关系可能存在的是________;
①
②
③
④
(5) 若向该醋酸溶液中加入少量的醋酸钠晶体,则溶液的pH会____(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6) 常温下,用该NaOH溶液滴定25.00 mL—定浓度的某稀H2SO4溶液,达到滴定终点时消耗NaOH溶液的体积为25.00 mL,则该稀H2SO4溶液的pH=____。
有一种融雪剂,其主要成分的化学式为XY2, X、Y均为周期表前20号元素,其阳离子和阴离子的电子层结构相同,且1 molXY2含有54 mol电子.
(1)该融雪剂的化学式是;Y与氢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电子式是。
(2)元素D.E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其电子层数的2倍,D与Y相邻,则D原子的电子排布式;D与E能形成一种非极性分子,该分子的立体构型名称为。
(3)元素W与Y同周期,其单质是原子晶体;元素Z的单质分子Z2中有3个共价健;W与Z能形成一种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其化学式是。
(14分)(Ⅰ)、某一反应体系有反应物和生成物共五种物质:O2、H2CrO4、Cr(OH)3、H2O、H2O2
已知该反应中H2O2只发生如下过程:H2O2→ O2
(1)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反应中的还原剂是;还原产物是____________。
(Ⅱ)四只试剂瓶中分别盛装有NaNO3溶液、Na2CO3溶液、Na2SO4溶液和NaCl溶液,就如何检验这四种溶液分别解答下列各题。
在四支试管中分别取四种溶液各1mL,做下列实验。
(1)在四支试管中分别滴入,出现现象的,是,
(2)在剩余三支试管中分别滴入,出现现象的,是,
(3)在剩余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入,出现现象的,是,三次实验中都没有明显现象的是。
下图每一方框中的字母代表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
产物J是含A金属元素的胶状白色沉淀,可由E与氨水反应制取。I为氯化钠溶液,D是淡黄色固体单质。试填写下列空白:
(1)F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_。
(2)L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
(3)写出J受热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
(4)H和G之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E与氨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某有机物A(C10H10O2)可发生以下变化;
已知D分子结构中无-CH3,F的分子式为C7H8O,含苯环,与FeCl3溶液不显色。请回答:
(1)B分子中含有的官能团是__________、________。(写名称)
(2)A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B→C的反应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
A→F的反应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与F互为同分异构体的芳香族化合物有几种________。
(5)用方程式表示F→G、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