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随着动物衰老,血液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和皮肤胶原蛋白中肤羟脯氨酸含量会下降,而血液中脂质过氧化物(LPO)含量会增加。为研究大豆异黄酮对刚进入衰老期的小鼠相关指标的影响做了以下实验。
组别 |
处理 |
30天后从尾静脉取血测定 |
45天后取背部皮肤测定 |
|
将适量同龄、健康成年小鼠分组培养 |
LPO含量 (μg/ml) |
谷胱甘肽过氧化酶活性(U) |
肤羟脯氨酸含量(μg/ml) |
|
对照组 |
清水+饲料 |
34.1 |
23.7 |
26.2 |
高剂量 |
含不同剂量大豆异黄酮的溶液+饲料 |
23.5 |
18.9 |
35.7 |
中剂量 |
30.4 |
25.6 |
37.8 |
|
低剂量 |
31.3 |
24.1 |
30.4 |
请回答:
(1)可用 试剂将胶原蛋白溶液与肤羟脯氨酸溶液区分开;皮肤组织细胞分散后更有利于提取肤羟脯氨酸,为此最好加入 酶。
(2)本实验用小鼠而不用家兔作为材料的优点主要是 ;为保证实验数据的准确性,饲料中不能含有的物质是 。
(3)请在下图中用柱形图描述实验中衰老小鼠血液中LPO的含量。
(4)胶原蛋白中肤羟脯氨酸含量下降会引起皮肤衰老,实验表明, 剂量的大豆异黄酮对延缓皮肤衰老的作用最强;大豆异黄酮对衰老小鼠血液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是 ;高剂量的大豆异黄酮通过显著降低 而对动物衰老有一定的延缓作用。
请根据下列图表,回答有关种群和生态方面的问题。
(1)为研究酵母菌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某同学按表甲所列条件进行了A、B、C、D 4组实验,用1000mL锥形瓶作为培养器皿,棉塞封口,在25℃下静置培养,其他实验条件均相同,定时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根据实验结果绘出的酵母菌种群密度变化曲线如图乙。图乙中曲线①、②、③分别是甲中 组的结果。B组和A组的实验结果不同的原因是B组 。该同学在某一时刻提取部分样液,并将样液稀释5倍,采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计数,观察到的计数室中酵母菌细胞分布如图丙,则此时该样液的细胞密度为 个/mL。
(2)图丁是某农田生态系统模式图,数字代表能量数值,单位是J/(cm2·y)。该生态系统的成分中不属于生物群落的是_________(填字母),图示的过程直接揭示了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 。
(3)若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是1000J/(cm2·y),则B固定的能量中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是 J/(cm2·y)。此农田生态系统弃耕以后发生的演替是 ,在此过程中其恢复力稳定性将降低。
某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设计了如下左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并利用如下右图所示的计数室对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请分析回答:
(1)无菌空气出口设计成长而弯曲胶管的目的是 。
(2)在其他培养条件均处于最适状态的情况下,若关闭培养液出入口流速控制阀,则装置中酵母菌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为 型曲线。
(3)在对取出的样液用无菌水进行稀释时,为什么不考虑酵母菌细胞会膨胀破裂?
(4)图示计数室为边长为1mm的正方形,刻度为25中格×16小格,装入液体后,液体高度为0.1mm,则应计数哪五个中格中的酵母菌? 。为清楚观察到计数室网格,显微镜下的视野亮度应调 。计数时应调节显微镜的 以便观察到不同深度的酵母菌菌体。
(5)如果经过计数与计算,求得每个小格中的平均酵母菌数为A个,且已知稀释倍数为B,则1mL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为 个。
(6)为了检测培养过程中是否产生了酒精,常用的试剂是 。
(7)针对“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有人提出了新的问题,某同学按下表完成了有关实验。请写出该同学研究的课题名称: 。
试管编号 |
培养液/mL |
无菌水/mL |
酵母菌母液/mL |
温度(℃) |
A |
10 |
— |
0.1 |
28 |
B |
10 |
— |
0.1 |
5 |
C |
— |
10 |
0.1 |
28 |
请回答下列生物实验的有关问题:
(1)将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用健那绿染液染色后,可以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到线粒体呈___________色,而细胞质基质接近___________色。
(2)在“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探究活动中,某小组同学使用无菌马铃薯培养液培养酵母菌,第三天抽样用显微镜观察,发现血球计数板的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为正常进行酵母菌的计数,应当采取的措施是 。
(3)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__________和目测估计法两种,目测估计法是按预先确定的___________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
(4)当渗透装置中高于烧杯液面的长颈漏斗内的液面不再升高时,漏斗内溶液浓度 (填“大于”、“等于”、“小于”)烧杯内溶液浓度。
酵母菌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材料,某校学生利用酵母菌探究细胞呼吸方式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下图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图1中红色液滴向 移,图2中红色液滴向 移。酵母菌细胞中产生CO2的场所有 。
(2)研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用血球计数板计数的方法是 ,计数时,一般是界定 (大、中、小)方格范围中的酵母菌数量。具体观察时,血球计数板的小方格内适宜的细胞数为3~5个,数目太多则很难清点,此时要对培养液作适当稀释。提供原液和无菌水的条件下,若小方格中大约有35个细胞,进行10倍稀释的操作一般是 。
(3)研究中发现,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在一段时间内呈“S”型曲线增长。若继续培养,发现酵母菌数量会逐渐减少,酵母菌数量减少的原因有 。
用一定量的培养液在适宜条件下培养酵母菌,将其数量随时间的变化绘制如下图1,a表示每3h更换一次培养液的培养曲线,b表示不更换培养液的一段时间内的培养曲线。
(1)曲线a表示种群呈“____”型增长。理论上讲,呈现这种增长模型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曲线b表示的增长为“____”型增长。属于这种增长模型的种群,随种群密度(个体数量)的增加,种群的增长速率的变化是________。当种群个体数量达到最大值一半时,种群的增长速率达到________。
(3)在实际情况下,塔斯马尼亚绵羊种群增长如图2,说明在自然界中,种群数量变化会出现________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