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D分别是HNO3、Ba(NO3)2、NH4Cl、NaOH四种溶液中的一种。欲将它们一一鉴别,甲、乙、丙分别提出如下方案,请回答有关问题:
(1)甲同学用物质X一次性鉴别上述四种物质,他将适量的X溶液分别加入到四种溶液中,结果发现:C溶液变为棕黄色;B溶液中有白色沉淀产生;D溶液中有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产生,同时产生白色沉淀,最终变为红褐色。
B的化学式是________;D的电子式是________;X的化学式是________;A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C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
(2)乙同学提出用明矾来鉴别上述四种物质,写出能检验出NH4Cl溶液所涉及的所有离子方程式:Ba2++SO42-=BaSO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丙同学用MgSO4来鉴别上述四种溶液,在生成的白色沉淀Mg(OH)2中分别加入HNO3和NH4Cl溶液时,发现沉淀均溶解。有以下两种解释,同时提供下表数据:
A.NH4Cl溶液能使Mg(OH)2溶解,主要是NH4+水解产生H+的缘故。
B.NH4Cl溶液能使Mg(OH)2溶解,主要是NH4+结合OH-的缘故。
0.01 mol·L-1 电解质溶液 |
HF |
CH3COOH |
HCN |
NH3·H2O |
酸中H+或碱 中OH-的浓度/mol·L-1 |
8.00×10-4 |
1.32×10-4 |
1.00×10-4 |
1.33×10-4 |
若要证明A和B哪一种解释正确,可以在生成的Mg(OH)2沉淀中加入一种物质,这种物质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1)把CoCl2溶于水后加氨水直到先生成的Co(OH)2沉淀又溶解后再加氨水,使生成2+,此时向溶液中通入空气,得到的产物中有一种其组成可用CoCl3·5NH3表示。把分离出CoCl3·5NH3溶于水后立即加硝酸银溶液,则析出AgCl沉淀。经测定,每1mol CoCl3·5NH3只生成2molAgCl。请写出表示此配合物结构的化学式:此配合物中的Co化合价为
(2)主族元素R的最高价氧化物R2O 4.7g溶于95.3g水中,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为5.6%,R原子核中含有20个中子;主族元素Q,其单质与水剧烈反应放出O2,并能跟R形成典型离子化合物RQ。R的元素名称是_______,Q单质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将4.7g R2O溶于_______g水中,可使每50个水分子中溶有1个R+离子。
X、Y、Z三种常见元素的单质,甲、乙是两种常见的化合物,相互间有如右图转化关系。
回答下列问题:
(1) 若X基态原子外围电子排布式为3s2,甲是由第二周期两种元素的原子构成的非极性气态分子, Y原子的基态轨道表示式为,乙的电子式为。
(2) 若X基态原子外围电子排布式为3s1,Y具有许多优越的性能,被称为未来金属,甲中共含有90个电子,则其分子式为,Y的电子排布式为。
(3) 若X、Y均为金属单质,X基态原子外围电子排布式为3s23p1,甲为具有磁性的黑色固体,则X与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Y原子基态电子排布式为。
用VSEPR模型和杂化轨道理论相关知识填表:
分子或离子 |
孤对电子对数 |
VSEPR模型名称 |
中心原子杂化轨道类型 |
分子或离子的立体构型名称 |
CH4 |
0 |
正四面体形 |
sp3 |
正四面体形 |
BeCl2 |
||||
SO2 |
||||
CH3+ |
||||
SO42- |
||||
NCl3 |
(1)10mLpH=4的盐酸,稀释10倍到100mL时,pH=__________。
(2)常温下,pH=5和pH=3的盐酸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的pH=__________。
(3)某温度(t℃)时,水的KW=10-13,则该温度______25℃(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此温度下pH=11的NaOH溶液aL与pH=1的H2SO4溶液bL混合,①若所得混合溶液为中性,则a :b =_________;
②若所得混合溶液pH=2,则a :b =__________。
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表中所列的字母分别代表一种化学元素。
用化学符号回答下列问题:
(1)表中最活泼的金属与最活泼的非金属形成的物质是;
(2)⑤、⑥、⑧的最高价水化物的碱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③、④、⑦氢化物稳定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3)③与⑤按原子个数1:1所成的化合物的电子式为________________;该化合物与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
(4)⑥号元素最高氧化物水化物与⑤号元素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5)请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比较⑨、⑩的单质氧化性的强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