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中新中国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主要是因为( )
|
1965年 学校数 |
比旧中 国最多时 增长 |
1965年在校学生 |
比旧中 国最多 时增长 |
高等 学校 |
434所 |
1.1倍 |
67.4万人 |
3.3倍 |
中等 学校 |
80 993所 |
14.1倍 |
1 432万人 |
6.9倍 |
小学 |
1 681 000 所 |
4.9倍 |
11 626.9 万人 |
3.9倍 |
A.建立起了人民教育事业
B.确定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的方针
C.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D.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
隋唐时期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走向高度成熟的时期。下列关于其“成熟”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建立了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的中央行政体制——三省六部制 |
B.创立了被西方称为“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的选官制度——科举制 |
C.建立了古代世界上最完备的法律体系——唐律 |
D.发展完善了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机制——监察制度 |
苏东坡说:“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材料中“汉以后出于郡县吏”所指的是()
A.世官制 | B.察举制 | C.九品中正制 | D.科举制 |
“秦的统治虽然如此短命,却给中国留下了深刻且持久的印记”。材料中 “深刻且持久的印记”主要指()
A.完成了国家统一 | B.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
C.修筑了万里长城 | D.暴政而亡为后世留下惨痛教训 |
《汉书·贾山传》载:“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下列措施中最有利于维持驰道畅通的是实行()
A.郡县制 | B.皇帝制度 | C.分封制 | D.三公九卿制 |
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故天子诸侯之传世也,继统法之立子与立嫡也……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弊将不可胜穷。”这段话意在揭示( )
A.指出嫡长子继承制的弱点 |
B.嫡长子继承制的出现具有历史必然性 |
C.没有比嫡长子继承制更好的权力交接制度了 |
D.嫡长子继承制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