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贞观政要》
材料二 (太宗)谓侍臣曰:“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则富矣。”
—《贞观政要》
材料三  唐太宗曰:“设官公职,以为民也,当择贤人而用之,岂以新旧为先后哉!”
——《资治通鉴》
材料四 太宗谓公卿曰:“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
—《贞观政要》
回答:
(1)材料一说明唐太宗认识到什么实质问题?引用古人的话如何解释?
(2)材料二反映了唐太宗什么思想?客观上有何作用?
(3)材料三反映的唐太宗用人原则是什么?他在位时用了哪几位贤人?
(4)结合材料四评述唐太宗调整统治政策的实质。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困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
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北极星),居其所而众星拱(环绕)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孔子
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义)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患,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
材料三: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熹
材料四:他们(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从儒家思想中汲取了有益的营养,但不完全拘泥于传统旧儒学的樊篱,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思想体系。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人教版必修3)
材料五: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夫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思想观点。
(2)依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的主张。这一主张对儒学产生了什么影响?(2分)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朱熹的核心思想主张及其实质。,
(4)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材料四中的三位思想家“具有时代特色”的各自思想内容。(6分)
(5)依据材料五及所学知识,归纳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变化的过程。(6分)

宋朝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到很高的程度。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经过朱熹的构建,一个庞大的以人的伦常秩序为本体的儒学体系得以建立,佛、道两教关于个体修炼与宇宙论、认识论的思想精粹被广为提取入内。
——何国松《中国文化简史》


请回答:
(1)依据两组材料,概括宋代出现的文化现象。(8分)
(2)结合所学,分析宋代出现这些文化现象的原因。(6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北辰:北斗星),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论语》
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 朱熹强调,“仁”是人的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仁者必然无私无畏,大智大勇,襟怀磊落,仁民爱物;仁者境界与佛老境界的最大不同在于强调……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就是要设法“正君心”,因为只有君心得正,才能正纲常、正百官,而后国治、天下平。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人民版必修3)
材料四 他们(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从儒家思想中汲取了有益的营养,但不完全拘泥于传统旧儒学的樊篱,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思想体系。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人教版必修3)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的思想主张。(2分)
(2)材料二的主张对当时社会发展有何进步意义?(4分)
(3)材料三中朱熹是怎样发展孔子的仁学的?应如何理解他所说的“正君心”?(6分)
(4)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四中三位思想家“具有时代特色”的思想内容。(6分)
(5)综观上述四则材料,你对儒家思想的基本看法是什么?(4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一个伟大的君主,一个强大的帝国的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例如秦始皇和韩非,汉武帝和董仲舒。这就是文化的作用在治国中的体现。
材料二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南宋)朱熹《行宫便殿奏扎》
材料三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明)李贽《藏书》
材料四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下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原君》
(1)针对材料一的观点,若你是君主,在春秋战国的乱世中,你会重用哪位思想家来治国,为什么?
(2)据材料二、三分析朱熹和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3)概括材料四作者提出了什么新的观点?这些观点形成的经济根源是什么?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