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文化中,“人文精神”通常指“人文主义”。人文精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的内涵是不相同的。下列最能体现17-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人文主义倾向的是
A.“人是万物的尺度” |
B.“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 |
C.“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精神牧师” |
D.“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 |
马丁路德认为:灵魂得救只需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繁琐仪式。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仰。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从材料中可以看出( )
A.罗马教会兜售赎罪券是宗教改革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 |
B.马丁路德完全否定了天主教义 |
C.马丁路德只是主张简化宗教仪式,不反对信仰《圣经》 |
D.宗教神权、专制王权遭到沉重打击 |
古希腊哲学家西摩尼德斯说:“德行,住在难以攀登的高峰…………求知、智慧、向善,才能登上这人性之巅。”下列观点与该句最为契合的是()
A.人是万物的尺度 | B.社会秩序建立在约定上 |
C.美德即知识 | D.信奉圣经,献身上帝 |
公元前5世纪,谁担任雅典首席将军期间,鼓励公民积极参政,为公民发放“观剧津贴”,雅典民主进入“黄金时代” ( )
A.梭伦 | B.克利斯提尼 |
C.伯利克里 | D.查士丁尼 |
一位古董商要出售以下文物:有铭文的青铜器、楷书写的《道德经》、行书写的《窦娥冤》、隶书刻写的竹简。他最可能是何时何地的商人()
A.东汉的洛阳 | B.唐末的长安 |
C.北宋的开封 | D.明初的南京 |
春秋战国时期形成诸子百家,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下列各项明显符合法家主张的是( )
A.人性本恶,仁义教化 | B.以法为教,今必胜昔 |
C.兼爱非攻,节用尚俭 | D.万物虚无,祸福相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