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这样评论义和团:“义和团事件明显是由反动的满族朝廷、顽固的保守派官僚和士绅,以及无知和迷信民众的联合力量所推动的。这种反抗外国帝国主义的感情和愤怒的爆发是愚蠢的、非理性的,但也不能忽视其中所固有的爱国主义成分。”对此评论理解准确的是( )
①作者对义和团运动的背景分析符合史实
②作者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全民族广泛参与的群众运动
③作者对义和团的评价具有辩证性
④反映了作者的主要史观是革命史观
| A.①② | B.③④ | C.②④ | D.①③ |
1912年4月22日《大总统袁世凯命令》中强调:“现在五族共和,凡蒙、藏、回疆各地方同为我中华民国领土,则蒙、藏、回疆各民族,即同为我中华民国国民……蒙、藏、回疆与内地各省平等,将来各该地方一切政治,俱属内务行政范围。”这主要表明,北洋政府
| A.坚持维护共和制度 | B.坚决维护国家主权 |
| C.实行民族平等政策 | D.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作为施政纲领 |
下面框内所叙内容为某研究者收集的《辛丑条约》签订及对社会影响的几段史料。据此他要论证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趋势是
| A.进行民主革命成为历史的必然的比比皆是 | B.由半殖民地向殖民地逐步过渡 |
| C.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以抵御侵略 | D.用西方民主与科学去唤醒民众 |
“民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所谓‘民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 至其实质如何,都非所问。”这说明
| A.辛亥革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 B.新文化运动具有历史必要性 |
| C.国民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 D.君主立宪制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 |
一般来说,当帝国的权力来自一个人时,它便软弱;而当它来自千百万人民时则强大……如果学者、商人和老百姓都能关心民族的危难,那么这样的人民将是聪明的,否则是愚昧的。近代中国最早倡导这一观点的应是
| A.鸦片战争中新思想的代表人物 | B.甲午战争后的资产阶级维新派 |
| C.辛亥革命时代资产阶级革命派 | D.新文化运动中的激进知识分子 |
下图是选自侯中军所著《近代中国的不平等条约》一书中的近代中国订立不平等条约数量增长趋势图。该图反映了
| A.鸦片战争结束后传统的中外朝贡体系逐渐动摇 |
| B.清末民初以后不平等条约的总数呈现下降趋势 |
| C.抗日战争爆发后不久不平等条约体系基本瓦解 |
| D.订立不平等条约的数量与中外战和关系成正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