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画家弗·赛罗夫创作了油画《列宁会见上访农民》,描绘了列宁在一间简陋的办公室里接见从外省步行上访的农民的情景。此次接见给列宁的触动是( )
A.必须以土地改革改善农民的生活 |
B.必须以新的政策取代余粮收集制 |
C.必须提高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
D.必须实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那时的西欧是无可匹敌的,它拥有向外猛冲的推动力——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作者评论的是()
A.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 | B.启蒙运动的历史影响 |
C.工业革命开展的社会基础 | D.殖民扩张的客观作用 |
古代南京云锦,是专供宫廷御用或赏赐功臣之物。云锦配色多达十八种,大量使用金线,形成金碧辉煌的独特风格。织造工艺高超,用“七个范子,八个障子”就能把杂乱无章的线理得井井有条,成语“七上八下”就出自云锦。南京云锦最有可能生产于()
A.民营手工业 | B.官营手工业 | C.工场手工业 | D.家庭手工业 |
据史料记载,16、17世纪时,西属拉美国家墨西哥和秘鲁的白银生产量约占世界的85%,其中近半数流入了中国,这主要是因为()
A.中国手工业高度发达 | B.东西方的经济交流空前发达 |
C.海上丝绸之路的畅通 | D.中国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
著名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描绘了这样一个农民形象:“‘普通’农民大概一半是自耕农,一半兼做佃农。不管怎样,他和他的家人在相隔不远的三四块田地里劳动,带着锄头和镰刀来来回回,主要为他们自己的生存干活……还可以种点卖钱的作物。”这反映了自耕农()
A.在经济上实现了男耕女织 |
B.依赖于商品经济而生存 |
C.生产的产品主要用于自给,部分用于市场交换 |
D.生活富裕祥和的真实情况 |
民谚“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相提并论,生动说明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什么特点()
A.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 B.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
C.自给自足、“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 | D.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力主要是畜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