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奎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中写道:“在中国,对外政策重新回到周恩来1954 年所倡导的路线上来,即把外交政策同最大限度地谋求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的目标联系起来,而不是过多地同意识形态的目标联系起来,是70年代以后的事情了。”与“周恩来1954 年所倡导的路线”直接相关的是( )
A.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C.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 |
D.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
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是
A.欧洲人对黄金的狂热追求 | B.希望传播天主教 |
C.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 | D.西方商路不通 |
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面最能体现这一结论的是
A.苏州丝织业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
B.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 |
C.租佃经营方式的推广 |
D.世界白银的一半流入中国,市面上大量使白银 |
据清代叶梦珠《阅世编》载,晚明上海“棉布盛行,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数万两,多或数十万两,少亦以万计,以故牙行奉布商如王侯,而争布商如对垒。” 材料反映出明代
A.商业较繁盛但是缺乏竞争 | B.农产品出现商品化趋势 |
C.上海的对外贸易发达 | D.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商业资本活跃 |
“农为天下之本,而工贾皆其末也”,与雍正的这句话观点不一致的是
A.“上农除末,黔首是富” |
B.“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
C.“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
D.“禁商办、仆役、倡优、下贱不许服用貂裘” |
唐人张籍在《贾客乐》中写道:“年年逐利西复东,姓名不在县籍中。农夫税多长辛苦,弃业宁为贩宝翁。”该诗反映的现象是
A.商人经商获利刺激农民弃农经商 | B.商人好逸恶劳,弃农经商 |
C.农民赋税沉重,被迫弃农经商 | D.唐朝商业繁荣,农业落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