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为物质出入细胞膜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A代表 分子;D代表 。
(2)细胞膜的功能特点是
(3)动物细胞吸水膨胀时B的厚度变小。这说明B具有 。
(4)在a~e的五种过程中,代表被动运输的是 。
下图甲是某生物小组研究光照对植物光合作用影响的实验装置图,图乙是各实验组玻璃罩内的CO2含量变化(+表示增加,-表示减少)请据图分析回答:
A(黑暗) B(黑暗) C(光照为3klx) D(光照为6klx)
甲
组别 |
A |
B |
C |
D |
CO2含量变化(mg/h) |
-3 |
-6 |
-3 |
? |
乙
(1)B组植物叶肉细胞中能消耗ADP的结构有。
(2)C组植物光合作用1h固定了mg CO2。
(3)D组钟罩内的CO2含量可能,若D组变化同C组相同,请解释原因。
(4)给植物提供H218O,最先在小鼠的什么物质中检测出放射性。
在ABO血型系统中,A型血和B型血人红细胞膜表面分别含有凝集原A、B, AB型血人红细胞膜表面同时含有凝集原A和B,O型血人红细胞膜表面没有凝集原。下图是利用动物细胞杂交方法制备人抗A凝集原抗体的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要制备人抗A凝集原抗体,应向小鼠体内注射细胞,使小鼠产生免疫。从小鼠体内分离的细胞①为细胞。
(2)为诱导细胞①与骨髓瘤细胞融合,常选用作为诱导剂。融合后的培养液中存在多种杂交细胞和未融合细胞,需要进行培养、克隆化培养和 ,才能获得需要的杂交瘤细胞。
(3)杂交瘤细胞继承了双亲细胞的遗传物质,因而既能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又能产生。
(4)制备的人抗A凝集原抗体能与发生特异性结合,若用该抗体与待测血液样本呈阳性反应,则待测样本的血型是。
下面是利用微生物制作葡萄酒的流程示意图,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葡萄除梗→ 破碎→ 自然发酵→葡萄酒→灭菌贮藏
(1)葡萄酒制作的原理是利用菌分解葡萄糖生成,该物质在氧条件下,转变成酒精。
(2)葡萄除梗应在冲洗之完成,原因是。
(3)葡萄酒制作过程中,在没有严格灭菌的条件下,通过控制和 措施,使酵母菌大量繁殖而成为优势菌种。
(4)在葡萄酒制作过程中出现葡萄酒变酸现象,其原因可能是发酵液中混有菌发酵产生乳酸;也可能是,导致菌生长繁殖,产生醋酸。
某山区于25 年前发生森林火灾,焚毁所有林木,此后没有人类活动的干扰。现在某生态学者在该地进行生态抽样调查,得到结果如下表,表内数字为各树种不同年龄级的平均株数。
![]() ![]() |
1~4 |
5~8 |
9~12 |
13~16 |
17~20 |
>20 |
赤杨 |
0 |
13 |
32 |
44 |
23 |
4 |
栎树 |
36 |
17 |
9 |
2 |
0 |
0 |
松树 |
6 |
6 |
18 |
23 |
8 |
2 |
杜鹃 |
4 |
4 |
6 |
5 |
5 |
1 |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火灾后,群落的演替类型是____________。演替过程中,生物种类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增加、减少、不变),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稳定性提高。
(2)严重的森林火灾会破坏生态系统,但适当的“地面火”能烧掉枯枝落叶,加速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还可使森林深处有更多光线,促进植物的____________,利于植被生长。
(3)目前此森林中杜鹃、栎树种群的年龄结构类型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以大树(树龄>5年)的数量作为森林中树种优势度的指标,则目前此森林中最大优势的树种为__________。
以一个具有正常叶舌的水稻纯系的种子为材料,进行辐射诱变试验。将辐射后的种子单独隔离种植,发现甲、乙两株的后代各分离出无叶舌突变株,且正常株与无叶舌突变株的分离比例均为3:1。经观察,这些叶舌突变都能真实遗传。请回答:
(1)甲和乙的后代均出现3:1的分离比,表明辐射诱变处理均导致甲、乙中各有(一、二或多)个基因发生突变。
(2)甲株后代中,无叶舌突变基因的频率为。将甲株的后代种植在一起,让其随机传粉一代,只收获正常株上所结的种子,若每株的结实率相同,则其中无叶舌突变类型的基因型频率为。
(3)现要研究甲、乙两株叶舌突变是发生在同一对基因上,还是发生在两对基因上,请以上述实验中的甲、乙后代分离出的正常株和无叶舌突变株为实验材料,设计杂交实验予以判断。
①实验设计思路:选取甲、乙后代的进行单株杂交,统计F1的
表现型及比例。
②预测实验结果及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