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2年,德国的人口调查中,还没有电力工业工人一栏,可是,1895年,电力工业工人就有25 000人,到1906~1907年,则达107 000人。这主要说明( )。
A.德国人口调查渐趋细化和准确 |
B.德国就业率不断提高 |
C.电力工业是德国日益重要的新兴产业 |
D.世界各国进入了“电气时代” |
斯塔里夫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苏联的)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因此,原先的怀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为模仿。”当时的“模仿”主要是指
A.罗斯福新政的实施 | B.人民资本主义的推行 |
C.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 | D.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
就苏联改革,有人评述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说“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的主要论据可能因为
A.没有在经济领域进行消除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 |
B.与美国进行激烈的军备竞赛加剧了国内的经济危机 |
C.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将改革引向了歧途 |
D.缺乏丰富的从政经验、灵活的应对政策,个人独断专行 |
票证是一定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的见证与缩影,也是社会发展或文明进步的必然产物。图1到图2票证的变化反映了
A.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 |
B.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发生了根本变化 |
C.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逐渐分离 |
D.国家逐渐放松了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
1871年美国《纽约时报》记者眼中的广州“清式和西式的阁楼、宝塔、博物馆、清真寺、仓库、商铺……毫不间断地紧紧挨在一起。远处可见英国领事馆的小教堂……。”广州出现这种社会状况的原因有
①清代闭关后广州成为当时唯一对外贸易港口
②广州是中国近代第一批开放的口岸
③近代生产方式较早在广州产生
④广州毗邻港澳,易受西方风尚的影响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②③ | D.①②③④ |
17世纪和18世纪初,西方人了解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和政治后,完全入迷了。然而“18世纪末,欧洲人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更感兴趣。”导致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
A.中国自然资源丰富 | B.工业革命的需求 |
C.中西交流的加强 | D.世界市场的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