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社团勃发成为一时之政象,这些结社的共通处是团聚力量,谋求社团的政治目的,他们的存在及其领导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现代政治及社会的转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清末学会数目的变化曲线
问题:
(1)观察变化曲线图指出清末学会组建的两个高潮分别出现在什么时期?
(2)图中学会组建呈现的第一次高潮出现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积极意义?
(3)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清学会重要创办人梁启超、孙中山两人在中国现代社会转型期间所做出的突破性贡献。
解放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有几次调整?这几次调整有何区别?
今天的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中国近代的通商口岸是否一样?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有人说过去搞社会主义改造,速度太快了。我看这个意见不能说一点道理也没有。比如农业合作社,一两年一个高潮。一种组织形式还没巩固呢,很快又变了。从初级合作社到普遍办高级社,也是如此。如果稳步前进,巩固一段时间再发展,就可能搞得更好些。1958年“大跃进”时,高级社还不巩固,又普遍搞人民公社,结果20世纪60年代初不得不退回去。——《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材料二: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特别是安徽,中国领导阶层开始了叫“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责任进一步下放到家庭中。……到1983年底,甚至这些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在私人和集体之间划分收入已没有什么意义,因为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的。——《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
材料三: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合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可以肯定,只要生产发展了,低水平的集体化就会发展到高水平的集体化,集体经济不巩固的也会巩固起来。关键是发展生产力,要在这个方面为集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请完成: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农村生产关系中的什么教训?
(2)材料二所说的是我国农村生产关系方面怎样的变革?它是否意味着否定了材料一的成果?为什么?
(3)材料三评论农村政策的基本着眼点是什么?为什么?
有一名学生在学完建国后的历史说:“今天在农村实行分田到户政策,何必20世纪50年代对农业进行改造?真是多此一举。”结合史实分析评论这一观点。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52年、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经济成分比较表
所有制性质 |
经济成分 |
1952年 |
1956年 |
公有制经济 |
国营经济 |
19.1% |
32.2% |
合作社经济 |
1.5% |
53.4% |
|
公私合营经济 |
0.7% |
7.3% |
|
私有经济 |
资本主义经济 |
6.9% |
0 |
个体经济 |
71.8% |
7.1% |
材料二:1978年、1992年我国几种经济成分比较表
所有制性质 |
经济成分 |
1978年 |
1992年 |
公有制经济 |
全民所有制经济 |
80.8% |
51.4% |
集体所有制经济 |
19.2% |
35.0% |
|
私有经济 |
城乡个体经济 |
0 |
7.8% |
私营经济、合资、外商独资 |
0 |
5.8% |
请完成:
依据上表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国以来我国经济结构与经济体制的变化及其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