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写道:“……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绝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材料主要反映出
A.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剧烈 | B.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 |
C.周末社会风俗发生了巨大变化 | D.国家由分裂到统一的发展趋势 |
薛福成在《强邻环伺谨陈愚计疏》中称:近年洋货骤赢,士货骤绌,中国每岁耗银至三四千万两,则以洋布、洋纱畅销故也。盖其物出自机器,洁白匀细,工者价廉。华民皆乐购用,而中国之织妇机女束手坐困者,奚啻千百万人?薛福成的话主要反映了
A.洋货在中国遭遇顽强抵制 | B.中国官僚、商人开始投资近代企业 |
C.外国商品占据中国市场 | D.中国产品降价出售,薄利多销 |
1862年7月7日马克思在《中国事件》一文中说:“(太平天国)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为自己提出任何任务……他们给予民众的惊惶比给予老统治者的惊慌还要厉害。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对立与停滞腐朽。这种破坏没有一点建设工作的苗头。”此材料的观点与太平天国运动不符的是
A.动摇了封建统治 B.破坏了社会生产力
C.造成了社会动荡 D.未提出建设性方案
王夫之认为“天下惟器而已矣” “据器而道出”“无器而道毁”“无其器则无其道”。他所说的“器”指的是
A.客观存在的事物 | B.人们的感知器官 |
C.科学试验的仪器 | D.万物发展的规律 |
《汉书·武帝本纪》记载:元封元年春,武帝登临嵩山,随从的吏卒们都听到了山中隐隐传来了三声高呼万岁的声音。所以“山呼”万岁后来就或为臣子朝见皇帝的定仪。“山呼”万岁实质是宣扬
A.天赋人权 | B.皇权至上 | C.君权神授 | D.天人合一 |
据王祯《农书》记载,有一农具“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两足中虚,阔和一垅,横桄四匝,中置耧斗;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据此判断这一农具应是
A.犁具 | B.灌溉工具 | C.播种工具 | D.除草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