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多疑症 埃德·华莱斯(美)
奥特·索里夫人,这位几乎生了一打孩子的妇人,似乎总不在晴朗的天气或者白天里分娩。现在,本森医生连夜开车又去出诊。
离索里农庄还有一段路。这时,小车前的灯光里出现了一个沿着公路行走的男性的身影,这使本森医生感到一阵宽慰,他降低车速,注视着这位吃力地顶风行走的人。
车子贴近夜行者的身边,本森刹住车请他上车。那人钻进了车。
“您还要走很远吗?”医生问。
“我得一直走到底特律。”那人答道。他非常瘦小,那双小黑眼被顶头风吹得充满泪:“能给我一支烟么?”
本森大夫解开外衣扣子后记起自己的香烟是放在大衣的外口袋里,他把烟盒递给正在自己衣兜里摸火柴的生人。烟燃着了,那人拿住烟盒愣神片刻,然后向本森说:“也许您不会介意?先生,我想再拿一支呆会儿抽。”他晃晃烟盒又取出一支来,不等主人回话。本森大夫感觉到,有只手触到了他的口袋。
“我把它放回您的衣兜吧。”这个瘦小的家伙说。本森急忙伸手想接住烟盒,但他不无恼怒地发现,烟盒已经装在他的衣兜里了。
片刻之后,本森说:“到底特律去?”
“到一家汽车工厂去找份活干。”
“战时您在军队里干过吗?”
“在前线开了四年救护车。”
“是吗?我就是医生,我叫本森。”
“这车子里充满药味。”那人笑起来了,然后又郑重地加了一句,“我叫埃文斯。”
沉默。本森注意到生人猫一样的瘦脸颊上那道深长的疤痕,像是新近才有的。他想起索里夫人并伸手掏表,他的手指摸向衣兜的深处,这才发现他的手表不见了。
本森医生慢慢地移动着手,小心翼翼地伸向座位上,摸到了那支自动手枪的皮套子。
他缓慢地抽出手枪,借着黑暗把它贴在自己身体的一侧。然后疾速刹住车,把枪口冲着埃文斯:
“把那只表放进我的衣兜!”
乘客惊吓得跳起来并慌忙举起手。“上帝!先生……”他嗫嚅着。
本森先生的枪口冲着生人顶得更紧了:“把那只表放进我的衣兜,否则我要开枪了。”
埃文斯把手伸进了自己的背心口袋,然后颤抖着把表放进医生的衣兜,本森医生用空着的那只手将表收好,然后逼迫对方滚下车。
“我今晚出门是为了救一个妇人的性命,然而我还花费时间去帮助你!”他怒气冲冲地对那人说。
本森迅速发动车子,奔向农庄。
索里夫人的关于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来的许多经验,显然帮了她自己的忙。接生孩子没费多少事儿。
“今晚,路上搭我车的一个家伙想抢劫我。”他对奥特说,带着几分得意,“他拿了我的表,可我用手枪顶着他,他只好把表还给我作罢。”
“我真高兴,他能把表还给你。不然,还真没法知道孩子的出生时间。”
“孩子是半小时以前生的。此时此刻是……”他凑近桌前的灯光。
他惊奇地盯住自己手中的表。表面玻璃是破裂的,柄把也断了。他把表翻过来,紧挨着灯。他读出那上面镌刻着的磨损了的字:
“赠给列兵T·埃文斯,救护车队员,1943年11月3日晚,在靠近意大利的前线,他一个人勇敢地保护了我们全体的生命。护士内斯比特·琼斯·温哥特。”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这篇小说情节设计曲折多变,结局又出人意料,但以“多疑症”为标题却冲淡了小说的艺术性。 |
B.“似乎总不在晴朗的天气或者白天里分娩”看似轻轻一笔,却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做了很好的铺垫。 |
C.“非常瘦小”“小黑眼被顶头风吹得充满泪”,猥琐的形象让本森对埃文斯产生了警觉。 |
D.小说揭示了埃文斯平凡中伟大的朴实而勇敢的性格,作者通过对这个人物的塑造,赞扬了人性的光辉。 |
E.对本森的形象塑造意在告诉读者,人性有善的一面,但也会有恶的一面,人性总是充满了两面性。小说中的本森有着怎样复杂的心理变化?请简要分析。
小说这样安排结尾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成功小说的魅力在于“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本篇小说主人公的理解也存在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是本森,有人认为是埃文斯,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雪夜出诊
(美)比利·罗斯
夜,大雪飘飞。将近晚上九点的时候,医生正在家里看书,电话铃响了。
“请找凡艾克医生。”
“我就是。”医生回答。过了一会儿,凡艾克听到话筒里传来另一个人的声音:“我是兰福斯医院的黑顿医生。我们刚接到一个男孩,他的脑袋被子弹打中了,现在非常衰弱,也许活不长了。我们得马上给他动手术,可是你知道,我不是外科医生。”
“我这儿离格兰福斯90多公里,恐怕——”凡艾克犹豫了一下,“对了,你请过马萨医生没有?他就在你们镇上。”
“我们去过电话,他今天碰巧外出了。”黑顿答道,“那孩子伤情危重,他是自个儿玩弄火枪时不小心出事的。”
“哦!可怜的孩子。无论如何,我会尽快赶到你们医院。现在正下着雪,大概十二点我就可以赶到。”
“请慢,凡艾克医生。还有一点我得告诉你,孩子家很穷,我想他们不会给你多少报酬。”
“这没有什么。”凡艾克说完,挂上电话,几分钟后便驾着他分期付款买来的小汽车出发了
崭新的小汽车在雪地里艰难地行驶。刚到郊外,车前突然窜出一个身穿黑大衣的男人,凡艾克急忙刹车。车未停稳,那男人已经敏捷地打开车门钻了进来。
“请你马上下车!”男人低声命令道,“我有枪。”
“我是医生,”凡艾克很镇静,“我现在要赶去抢救一个情况危急的——”
“别废话!”裹着破旧黑大衣的人粗鲁地打断他的话,“你赶快下去,别惹我生气。
凡艾克被迫下了车,眼看着车子飞驶而去。他在雪地里站了好一会儿,愣愣地看到大雪把车轮印重新覆盖后,才猛地清醒过来,急忙到附近寻找人家。用了将近半个小时,他才在一户人家找到电话,联系了一辆出租车。
也不知过了多久,一辆出租车终于来到了。凡艾克立即钻进汽车,催促司机全速前进。
凌晨一点多,凡艾克到了格兰福斯医院。黑顿医生早在医院门口等着了,不过他的神情已经不是那么着急了。
“我已经想尽了办法,”凡艾克气喘吁吁,直搓着冰冷的双手,“可是有人在半路上截住了我,抢走了我的车。黑顿医生,孩子现在怎么样了?”
“谢谢你!凡艾克医生。我知道你已经竭尽全力了。”黑顿拍拍对方身上的雪花,“孩子一小时前死了。”两位医生走到候诊室门口。凡艾克倏地惊呆了:门边的长凳上,坐着一个裹着破旧黑大衣的男人,头深深地埋在两只手掌中。听见有人来,他抬起头,目光呆滞。突然,他像发现了什么,死死盯着凡艾克。
“亨尼汉先生,”黑顿指着凡艾克,对那男人说,“他就是我请来的凡艾克医生。他本想赶来抢救孩子,可惜中途被歹徒抢走了汽车,所以迟到了。他已经尽了全力,可惜还是晚了。”
(选自《外国微型小说三百篇》)黑顿医生在介绍孩子受伤的原因时说“他是自个儿玩弄火枪时不小心出事的”,请分析这一细节有何作用?
结合作品,请简要分析“凡艾克”这一人物形象。
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
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中国山水画和中国园林
各种艺术之间是相通的,而中国山水画与中国园林则更为接近。中国山水画与中国园林誉为“姊妹艺术”。
中国山水画与中国园林创作都基于人们要亲近自然的愿望与需求。人类的祖先本是生活在自然的怀抱之中的,但由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活动的需要,人类群居的场所,逐渐离开了森林原野,形成了“城市”。城市里日益增加的建筑物,长期拥挤、喧嚣、繁忙的都市生活,使厌倦的人们产生了亲近自然的愿望。然而郊游活动不可能过于频繁,一些远离城市的名山大川,更难常往。山水画又毕竟只是一张平面观赏的图画,只可“神游”。古代的达官贵人,为了更真切地感受自然气息,欣赏自然美景,便不满足于“纸上观景”了。他们挖湖堆山,栽树植竹,养花种草,使经过提炼加工的自然山水景观再现于立体的三维空间中,这就形成了中国古典园林。
中国山水画与中国园林都是以“再现自然”为其主旨,因而注重“外师造化”,向自然界的真山真水学习,用摹拟自然的表现手法达到再现自然的目的。我国古代山水画大师石涛就提出“搜尽奇峰打草稿”,要求艺术家要广泛地游览,搜集自然佳景,为山水画的创作打下基础。我国园林史上最负盛名的造园大师之一、明代的计成自述他“……性好搜奇……每宗游燕及楚”。他自少年时就广游博览,观察自然山水景观,搜集造园的素材。再如元代画师倪瓒,取法于常熟虞山的岩层石理结构,制造了山水画皴法中的折带皴。而古代造园师学习虞山岩层结构后,形成了黄石假山的堆叠法。中国山水画与中国园林的艺术特征也具有许多共同点。中国山水画讲求神韵,不仅要写实,更要入情写意;而中国园林讲求“寓诗情画意于自然景物之中”。二者追求的艺术境界是一致的。中国园林造园,注重使用隔景、抑景、漏景、夹景等艺术手法,使空间分隔,景物遮掩,似露又藏,似隔又通。这和中国山水画的艺术性也是一致的。这里所表现的正是“含蓄美”。中国园林以自然为美,植物配置不按直线排列,也不修剪,但却安排得疏密有致,高低有情。而中国山水画也讲究气韵生动,布局洒脱自然而忌讳刻板、规则。中国山水画对画面的虚实处理,提出“无虚不能显实,无实不能存虚,无疏不能成密,无密不能见疏,是以虚实相生,疏密相用,绘事乃成”的重要观点。而中国园林也十分注重空间的虚实变化与对比:山色与水景,石岩与山洞,驳岸石与水洞,墙体与门窗洞……都是虚实构造的实例。
另外,中国山水画和中国园林都十分注重借助文学形式来增强自己的艺术感染力。中国山水画中题写诗歌赋于其上者,屡见不鲜。这些题词很有讲究,不仅能使画的“诗情”更加浓郁,而且会让画的意境更加深远。在中国园林中,各景区的题名、赋额、楹联,更是绝不可少的。如《红楼梦》中所论“佑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也觉寥落无趣,任有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中国山水画与中国园林被誉为“姊妹艺术”,是因为它们的创作风格完全相同。 |
B.中国山水画和中国园林创作要反映人们亲近自然的愿望与需求。 |
C.中国园林造园中景物遮掩,似露又藏,似隔又通,这与中国山水画表现的含蓄美是一致的。 |
D.中国园林艺术 “外师造化”,向自然界的真山真水学习,再现了自然。 |
E.中国园林比中国山水画更注重借助文学形式表情达意。下列说法,不属于中国园林出现的原因的一项是
A.由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活动的需要,人类群居的场所,逐渐离开了森林原野,形成了“城市”,长期的都市生活使人们想亲近自然。 |
B.长期拥挤、喧嚣、繁忙的都市生活,使厌倦的人们产生了亲近自然的愿望。然而郊游活动不可能过于频繁,一些远离城市的名山大川,更难常住。 |
C.山水画毕竟只是一张平面观赏的图画,只可神游。人们为了更真切地感受自然信息,欣赏自然美景,便不满足于“纸上观景”了。 |
D.人们挖湖堆山,栽树植竹,养花种草,使经过提炼加工的自然山水景观再现于立体的三维空间中。 |
中国园林创作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请就中国山水画与中国园林“姊妹艺术”的某个相似点,联想其他的某种艺术(如戏剧、书法、舞蹈、音乐、诗词等),结合文本,谈谈你对“各种艺术之间是相通的”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她的缺憾告诉你什么是完美
杨澜: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你的故事被媒体宣传,被政府的最高领导人肯定,其实你一直生活在社会关注当中,被当成一个自强不息、身残志坚的榜样,这种情形是否会让你自觉不自觉地压抑一部分天性以满足人们的期待?
张海迪:不,我觉得人要有思想,活着才有意义。我从懂事起,我就一直这样想,我虽然已经病了49年,但心理上还是按照我自己的意愿在生活。我觉得我是站在被宣传的海迪之外看这个海迪的,我觉得我坚持了一些应该坚持的东西。
杨澜:后来有大学要授予你荣誉学位,你拒绝了。其实作为一种荣誉,也可以接受。
张海迪:是山东大学。我想他们是对残疾女青年的一种尊重,对我学习的一种认可。我从未进过一天学校的门,这真的太不容易了,给我那个荣誉学位,我为何不要呢?但我想有一天我靠自己的努力去获得真才实学,这才是重要的。
杨澜:你恨自己的身体吗?
张海迪:不恨,我爱它,我总是很细微地照顾自己的腿。
杨澜:需要换个姿势吗?
张海迪:不用,我惯了,就是胳膊,撑着很疼的。
杨澜:你用两个手支撑着自己的身体,所以我在你面前我也坐得很挺拔,因为我觉得你坐得很挺拔。
张海迪:你知道平常有时候要开大会。
杨澜:一坐就是几个小时。
张海迪:对,一坐几个小时,就这样坐着,在那个过道里面,很显眼,但是我就这么坐着,有时真的找不着劲了,太难受了,我就这样那样地变换姿势,有的时候会给自己一粒薄荷糖吃。
杨澜:所以你应该是最主张会议少说废话的,因为你要忍受身体很大的痛苦来支撑。
张海迪:对。如果是重要会议,我愿意把会议坐到底。人总要有点意志,革命者不怕把牢底坐穿,我不怕把轮椅坐坏。
杨澜:所以一个人要做自己,实际上是要付出代价的。
张海迪::对,我觉得残疾女性,要做自己;健康女性,也要做自己;漂亮而健康的女性,尤其要把握好自己。我要求我自己做到不仅仅活着,而且要活出诗意来,这个诗意是个范围很大的东西,这里边包括了对完美人生的追求。诗意是完美的。
杨澜:你觉得你会拥有完美人生吗?
张海迪:不可能。人生总是不完美的。我有时候这样想,造物主啊,他总是破坏美,破坏美叫别人去感受美的珍贵。前段时间我去看了一位受伤的舞蹈演员,看到她的时候我觉得她是那么地完美,如果不是瘫痪的话,那真的是非常非常完美,前程无量。但是生活都是这样的,总是把美打碎,让你留下很多很多的遗憾,这才是生活。很多很多的坚韧,顽强,其实都是在对美的一种捍卫中产生的。它让人更加珍惜生活,也让被破坏了以往生活的人,去想另一种生活。假如说,那个人能够在痛苦的磨砺中走下去,他的坚韧、顽强将给人生带来另一种东西。
杨澜:如果做一个假设,你遇到上帝的时候,会不会第一句话就是劈头问他一句,你为什么让我的腿无法走路?
张海迪:不会。
杨澜:你会说什么。
张海迪:我就跟他说“hello,It’ very good”,谢谢你给了我生命,尽管它是残缺的,我也认为很好,如果我不承受的话,别人也可能承受,既然是我承受了,我就说一句,勇敢地说一句,我不承受谁承受。人要大度一点对吧。
杨澜:有一种承担啊。
张海迪:对,应该锻造这样一种品格。这篇访谈涉及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请分条列举。
杨澜在访谈中多次提及张海迪目前的身体状况,其用意是什么?
本文题目是“她的缺憾告诉你什么是完美”,那么你是怎样看待“缺憾和完美”的关系的?请结合文意和自己所熟悉的典型事例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下坡或者上坡
从县政府往东走,是一条长长的下坡路。当然也可以这样说,从国税局往西走,是一条长长的上坡路。两种说法,指的是同一条道路。人间的事情就是这样,同一个事物,至少会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乍一听,好像是矛盾的,是相反的,仔细琢磨,其实是一回事儿。立场不同,视角不同,说法自然就不会相同嘛。
从县政府到国税局之间那条长长的下坡路,几天前发生了一场交通事故,把我和我的朋友老周都牵扯进去了。
老周曾经是我的同事,两个人在同一间办公室里坐对面,关系相当密切。十几年前“下海”热的时候,老周义无反顾地下去了,开办了一个律师事务所。如今,老周的事业红红火火,连奥迪都开上了。我呢,还窝在原先的那个部门。当然也“进步”了,不过跟老周相比,我的“进步”可以忽略不计。
老周不忘旧交,忙里偷闲,会主动来电话,约我出去小聚。去的是老地方,农家菜馆。
那个黄昏跟往常一样,老周亲自开车来接我。跟往常不一样的是,在那个下坡路的中间地段,我们发现前面路边上围了一群人。老周把车停下了。
老周说:“肯定是交通事故。”说完,老周打开车门走了出去。我坐着没动。我不想管这种闲事,弄不好会管出一身麻烦的。这样的例子我见到的不少,听到的更多。原本是一种美德,可很多人都被自己的美德弄得焦头烂额……
我正胡思乱想着,老周回到车上,从公文包里拿出纸和笔,匆匆地写着什么。
我说:“老周,别管闲事。”老周没有抬头,边写边说:“不管不行,弄不好有生命危险。”我知道自己拖不住老周的后腿。他认准要做的事,谁反对都不行。当年“下海”的时候就是这样。
我心里有点儿不踏实,跟老周一起下了车。我看见柏油路上躺着一个白发的老人,脑袋上有血,手上也有。跟我想象的一样,肇事司机逃走了。没逃走的是一群围观的看客。事不关己,看看又何妨呢?何况,看过以后,他们至少会捡到一个话题,跟别人说来说去,还可以发几声感慨,加几句议论,甚至还可以骂骂娘。
老周走到白发老人身边,扶起了他的上半身,把纸和笔都递给他,说:“老人家,你签个字,证明我不是肇事的司机。签完字,我送你上医院。”老人的神志还算清醒,他看了老周一眼,点点头,接过笔,在纸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我注意到,老人的手有些颤抖,字写得歪歪扭扭,而且,还把手上的血蹭到那张“证明”上去了。
这时候围观的人群里发出不同的声音。
一个声音说:“救人要紧,签哪门子字呢?”又一个声音说:“快点吧,出了人命谁负责?”还有一个声音说:“人心不古,人心不古哇。”老周一声不吭。我不知道他在心里想什么。我倒是有些愤愤不平。一大群人没一个肯动手帮忙的,现在倒说起风凉话了。
我们把老人送进了医院。还好,伤势不算太重。医生说,需要住院观察一下。恰好,老人的儿子也赶到了,住院的事情,让他去安排吧。
老人的儿子是个穿着皮夹克的中年人,脸色很阴,似乎有些愤怒。他没去安排住院的事,而是瞪着眼睛走到我们身边,说:“怎么回事儿?”老周把前后的经过跟他说了一遍。皮夹克沉默不语,他的表情很怪,似乎不相信老周的话,又似乎是将信将疑。屋子里的空气僵硬了。老周轻轻叹了口气,把“证明”拿出来给他看。皮夹克低着头看“证明”,看了很久很久,才从牙缝里挤出了几个冷冰冰的字:“那就,谢谢啦。”说完,一转身走了,连老周的姓名都没想起问一下。老周不是肇事司机,他心里是不是特别失望呢?
我对皮夹克非常不满。什么人呀?人家帮了你父亲,你就用这种态度来对人家?老周长长吁了一口气,突然在我的胸脯上擂了一拳,大声说:“走,我们到富丽华大酒店,一醉方休!”富丽华是本地最高档的酒店,我和老周还从来没有一起去过呢。
我很纳闷儿,老周怎么变得如此兴奋呢?小说中的老周具有怎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说结尾“我很纳闷儿,老周怎么变得如此兴奋呢”一句有什么含意和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说描写了老周救助车祸中受伤的老人又坚持让老人在证明他不是肇事司机的字条上签名的故事。有人赞同老周的做法,认为老周救助他人时注意保护自己;也有人反对老周的做法,认为老周救助他人不应有附加条件。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论保守主义的基本原则
杨明伟
①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保守主义的理解有许多的歧义,将它与“保守”一词视为一体,因而“守旧”“反动”“悲观”“顽固”“僵化”等都和保守主义发生联系,保守主义则被曲解为拒绝变革、无条件的集权与树立政治权威,甚至认为保守主义就是主张原封不动的保守旧的文化传统。其实,保守主义与保守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保守是一种守旧拒新的态度,主要表现为安于现状,不愿看到任何形式的剧变,无论急速前进还是大步倒退。而保守主义中的“保守”是与“激进”相对应的,而不是“进步”,保守主义并不反对进步本身,只是反对以激进方式来取得进步,面对进步,它宁愿采取比较稳妥的方式。
②保守主义应被称为“守成主义”——把人类历史上已经取得的成就牢牢守住,“保”就是保持现状与稳定,“守”就是守住传统和秩序。因历史背景的不同以及策略的需要,保守主义有着种种不同的历史面相,但是其基本主张是要求维护社会现状和历史传统,同时反对社会的重大变革。
③保守主义的基本原则如下:
④社会连续性原则。保守主义视域中的人类社会是一个有机体。因此,保守主义主张人类社会要同过去保持连续性,面对社会的变革,它采取的是逐步进行的审慎态度并且尽可能不去打乱原来社会的正常秩序。从一般意义上说,保守主义总是坚持历史发展的延续性,坚持传统文化可以转化为现代因素,主张传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底版,反对激进的变革。认为 “所有伟大的民族都是保守的,他们缓慢地相信新鲜的事物,在实际当中对于错误极具耐心,深深地而且永远地确信,一度建立起来并长期被看作是公正和终极之物的法则与习俗是伟大的。”因而,保守主义始终相信“人在历史中,人是历史的,人就是历史”。对于人类历史上所取得的经验以及人的尊严和价值应该保持尊重,任何有关人类社会的变革只能是渐进而审慎的进行。认为“制度和道德,语言和法律,是通过一个累积的过程进化而来的。只有在这个自我意识的历史框架内,人类社会才能成功地运转。”
⑤传统原则。保守主义认为,传统的基本含义是指过去流传下来的东西,是历史的一种“积淀”,并在时间向度上能够重复出现。认为“传统指的是从过去传达到现在的惯例和礼仪。”相信“传统总是有连续性的,而且一定有连续性……这些连续性应该描述得像一条流动的河。”主张尊重传统就是对人类整体的文明成果和群体长期积淀下来的习俗的尊重。认为对传统的敬重并非是盲目守旧,不思进取,而是人们通过经验感悟到,传统是历史留给人类的宝贵遗产,是人类多少代祖先智慧的结晶。保守主义认为“传统之所以引起人们的关注,是因为它是各种类型革命的对象,是所谓‘进步’的障碍。”“不管人们是否喜欢,传统总是一种无法回避的现实”。波普尔相信,传统强调我们的信仰在任何时候都主要来自继承,而不是自己的创造。
⑥审慎原则。最为保守主义所厌恶和痛恨的就是以激进方式进行的社会改革,因为激进的改革最容易使社会走向崩溃,故保守主义主张谨慎的改革,特别强调谨慎是政治家的首要美德。柏克在《自由与传统》一书中写到:审慎,在所有事物中都堪称美德,在政治领域中则是首要的美德;审慎将引导我们去默许某些有限的计划,而不会引导我们去大力推行无限完美的计划。在国家发生的所有变革中,中庸是一种美德,这种美德不仅和平友善,并且强大有力。这是一种精心选择、调停纷争、妥协互让、促进和谐的美德。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审慎之所以成为社会变革的一种必要美德和态度是与保守主义对人的认识有关的。在保守主义看来,人的理性是不完善的,有着无法避免的局限性,因而通过人的理性获得的知识同样无法避免其局限性,人的知识不仅具有局限性而且会出错,甚至会经常出错。
(选自《人民论坛》,有删改)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保守主义源自保守,它是与 “激进”相对应的,它并不反对进步本身。 |
B.保守主义的基本主张是维护社会现状和历史传统,不主张以激进的方式取得进步。 |
C.尊重人类历史上所取得的经验以及人的尊严和价值,人类社会的变革就能渐进而审慎的进行。 |
D.保守主义认为传统是各种类型革命的对象,是进步的障碍,不能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 |
E.审慎之所以成为社会变革的一种必要美德和态度,是因为人的理性是不完善的,有着无法避免的局限性。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中合理的一项是
A.“五·四”新文化运动主张推翻一切旧文化从而建立新的文化,是激进的表现,与之相对的主张都属于保守主义范畴。 |
B.词始于南梁,形成于唐代,苏轼丰富了它的表现内容,使其在宋代成为主流。这说明我们的进步主要来自于继承。 |
C.孔子学院秉承孔子 “和而不同”的理念,在世界各地传播中国文化,受到广泛的欢迎,这是保守的价值的最佳证明。 |
D.在中国的改革开放中,我们秉承的一个原则“摸着石头过河”,其实就是盲目冒险,不符合保守主义的基本原则。 |
请分别指出“人在历史中,人是历史的,人就是历史”三个分句的意思。(4 分)
2012 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说:魔幻现实主义对我的小说影响非常大,我借鉴了马尔克斯的魔幻叙事风格,尝试从全知全觉的角度去写作,但绝没有照搬。依据文意,分析莫言的做法符合保守主义的哪些原则。(4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