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连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南斯拉夫的塞尔维亚人就那样年年不间断地表达他们的历史感: 。
| A.只有悲哀,只有记忆,只有警告——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没有仇恨,没有愤怒 |
| B.没有愤怒,没有仇恨;只有记忆,只有悲哀,只有警告——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
| C.只有记忆,只有悲哀,只有警告——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没有愤怒,没有仇恨 |
| D.没有仇恨,没有愤怒;只有悲哀,只有记忆,只有警告——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
阅读下面古词,完成第1~2题。
十五夜望月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中的“地白”,是在描写庭院中的地面在皎洁月光照耀下,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 |
| B.第二句“冷”字既是描写了秋夜露珠的清冷,同时也表现了作者独在异乡孤寂怅然的心境。 |
| C.第三句中的“人尽望”写明月当空,庭院中明如白昼,各种景物、人都可以清楚清楚地看到。 |
| D.第四句的意思是,在这八月十五之夜,不知那深深的秋思落在谁那里,表达了诗人的怀乡之情。并非真不知,而是极写秋思的浩茫浑涵,似虚而实,深得诗歌含蓄之美。 |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是()
| A.诗的开篇描绘出十五夜的明朗素洁的景象,为下文写秋思作铺垫。 |
| B.“冷露无声湿桂花”中的“桂花”,固然是写庭院中的桂花,但又可联想到神话故事里的月中桂树、吴刚、嫦娥等,诗的意境十分悠远。 |
| C.诗的最后一句写“秋思落谁家”,一个“落”字,用得十分妥帖新奇,给人以动的形象感觉,仿佛愁思在随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 |
| D.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优美的想像,渲染了元宵佳节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思,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
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无误的一组是()
(1)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闭塞眼睛捉麻雀。
(3)对于共产党员来说,个人地位只是“大海中之一滴”罢了。
(4)他的头脑就象停在军港里升火待发的一艘军舰,准备一接到通知就开向任何思想的海洋。
| A.(1)对偶、比喻(2)比喻(3)引用、比喻(4)比喻 |
| B.(1)对偶、讽刺(2)比喻(3)引用、夸张(4)比喻 |
| C.(1)夸张、比喻(2)比喻(3)引用、比喻(4)夸张 |
| D.(1)对偶、夸张(2)夸张(3)引用、比喻(4)象征 |
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①真正的友情储蓄,是不可以单向支取的
②友情,是人生一笔受益匪浅的储蓄
③任何带功利性的友情储蓄,不仅得不到利息.而且连本钱都会丧失殆尽
④而是要通过彼此的积累加重其分量
⑤这储蓄,是患难中的倾囊相助,是迷途上的逆耳忠言,是跌倒时一把真诚的搀扶,是痛苦时抹去泪水的一缕春风
| A.①④②⑤③ | B.②⑤①④③ |
| C.②③①⑤④ | D.②①⑤④③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通过这次社会调查,使我认识到人类要与动物和谐共处。 |
| B.现在,他们之间的矛盾和友谊已基本解决。 |
| C.他首先第一个发言,在众人的注视下分外高兴。 |
| D.同学们正在聚精会神地观看幼儿园小朋友的精彩表演。 |
下面句子里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家认为他提出的这条建议很有价值,都随声附和表示赞成。 |
| B.在外漂泊十多年的他见到亲人时终于忍俊不禁,留下了辛酸的眼泪。 |
| C.老师语重心长地给我讲了沉迷网络的害处,列举了许多同学因上网而荒废学业的例子。 |
| D.晚会结束前,她献上了一曲《烛光里的妈妈》,唱得栩栩如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