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在巴尔干战云密布、大战一触即发之际,孙中山指出:“战争为人类之恶性……近百年来白种之物质进化,实超前古,而其心性进化尚未离乎野蛮,故战争之祸于今尤烈。”……巴黎和会后孙中山更清楚地认识到“国际战争者,无他,纯然一简直有组织之大张盗行为耳。……当美国之参加欧战也,遂变欧战而为世界之大战争”。
——段云章《孙中山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材料二 1915年,陈独秀把西方国家划分为帝国主义和自由主义两种国家,而自由民主的典范就是法国,他认为欧战是正宗欧洲文明——法兰西文明与欧洲文明的变种——德国帝国主义之间正义与邪恶的较量。——摘编自《试论陈独秀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性质的认识》
材料三 奥地利著名小说家茨威格在其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中描述了当时的欧洲人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思考:战争“是由战前30年的和平时期积聚起来的内在力量所造成的悲剧性后果,那种内在势力是必定要发泄出来的”。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回答,孙中山是如何看待一战爆发的原因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参战对战局的影响。(8分)
(2)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陈独秀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认识。(8分)
(3)结合史实分析茨威格的观点。(10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列强在中国争得的铁路投资权(截至1898年11月)
国名 |
在中国投资的铁路 |
共计 |
英国 |
2 800英里 |
6 420英里 |
俄国 |
1 530英里 |
|
德国 |
720英里 |
|
比利时 |
650英里 |
|
法国 |
420英里 |
|
美国 |
300英里 |
材料二到1911年,虽然全国铁路总长9 600多里,但其中8 900多里是由外国修建并控制.清政府自主修路仅660多里。到1924年,全国铁路总长12 000里,其中大部分为外国人修建。
请回答:
(1)根据两则材料,说明此时期的铁路修建有何特点,为什么?
(2)这种铁路修建方式产生了什么结果,并举一例说明?
(3)根据材料二,概述民国时期铁路修建的变化情况,简要说明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
以服饰、饮食和住房为例说明中国近代社会生活有何变化,并简要概括变化的特点。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道光年间,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重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衣有洋绉,帽有洋筒,挂灯名曰洋灯,火锅名曰洋锅,细而至于酱油之佳者,亦名洋秋油,颜料之鲜明者曰洋红洋绿。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考,洋乎洋乎?盖洋洋乎!”
——陈作霖在《秉烛里谈》
材料二
穿西装带领结的男子辛亥年间,革命士兵剪辫子
西式点心开始出现在街头摊柜里
材料三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马克思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说出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趋势怎样?如何看待这种变化?
(2)结合所学知识,阅读材料三,你得到了什么认识?
以现代化为中心研究中国近现代史是目前国内学术界史学研究的方向之一。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经济的工业化,19世纪60年代一20世纪40年代,中国经济的工业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上述经济上的工业化有哪些显著特征?
洋务运动是清王朝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采取的所谓“自救”运动。两次鸦片战争的严重失败,又有太平天国、捻军等农民起义的强大风暴,使清朝统治者处于风雨飘摇的困境。在这种形势下,一部分封建官僚感到面临着千古未曾有过的变局。祖宗走惯的老路已远远不能应付新的局面,必须探索新的出路,寻求新的对策,方能维持统治。
出路何在?他们看到,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拥有比中国旧式武器厉害得多的“坚船利炮”,外国军队的训练有素,也远胜于中国的绿营、八旗。他们在同外国侵略者的实际接触中,还感到这些外国人与历史上“入主中原”的“夷狄”不同,并不准备推翻清朝统治而取而代之。因此,他们主张在承认列强在华既得利益,力保中外“和局”的条件下,换取列强的支持,引进洋枪洋炮和西方某些先进技艺,求得“自强”,确保清朝统治。
请思考:洋务运动的出路怎样?你从这种结果中得到什么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