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材料一 《天津条约》第50款条文规定:嗣后英国文书,具用英文书写,仅在三年之内,可以附有汉文配送。这样的条件下设立的新式学堂创设之初是为了解决清政府需要“通事”和“译员”的当务之急,在此目的下京师同文馆的课程侧重于“西文”和“西艺”,并采用西方的教学制度,实行了分年课程和班级授课制。洋务派所兴办的新式学堂都由于洋务派官僚在进行洋务实业运动过程中根据需要而设立,由各地方政府官僚进行管理,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模式。经费由地方政府官僚自行解决,中央政府没有形成统一的经费保障政策,这就使得经济落后的地区,新式学堂难以设立,并且所设立的学堂规模也较小。
材料二 1871年,明治政府创设文部省。1872年,制定出《学制》。《学制》第一章至第七章将全国划分为八个大学区,每区设一所大学,每一大学区分为32个中学区,每中学区设中学一所,每一中学区分为210个小区,称为小学区,每一小学区设小学一所。第五十二章规定,学生如缴纳学费有困难者,可以借贷,但学成后要分期偿还或出具保证书,以为官方义务供职的方式偿还(离校5年后分期偿还,如因病死亡则免还),这就给贫困学生就学提供了经费的保障,有利于普及教育的开展。明治维新教育改革重视对儿童的文化教育,使得小学入学率迅速上升。1873年,小学入学率为21%,1899年达到70%,1905年达到96%。1970年,虽然把义务教育年限延长到六年,入学率并没有因此下降,而是上升到98%,1925年,更达到99%,几乎是百分之百。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胡茂波、黄冀《洋务教育改革与明治维新教育改革之比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洋务教育的主要特点。(10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日本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10分)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梭伦"采取曾是最优良的立法,拯救国家",对后世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因为雅典宪法完全是寡头政治的,……所以在群众眼中,宪法上最残酷和苛虐的部分就是他们的奴隶地位;当然,他们对于每一件别的事也一样感到不满,因为他们觉得他们自己实际上什么事都没有参与。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材料二(梭伦)说:"我制定的法律,无贵无贱,一视同仁。"……双方(贵族和平民)都要适可而止,以公正为本。然而,在阶级社会中,根本利益的冲突是无法避免的。……梭伦受到了来自两方的攻击,被迫无奈,最后只身逃出希腊。
--冯俊科《西方幸福论--从梭伦到费尔巴哈》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雅典国家形成初期寡头政治的弊端;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弊端给雅典带来的社会危机。
(2)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梭伦采取的保护平民有限政治权益的措施。
(3)据材料二,分析梭伦无法达到改革目标的根本原因,并指出梭伦的哪些观念对后世民主政治产生了积极影响?

西方国家的现代社会福利制度经历了发展、困境和改革的变化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男人的刮胡子刀片磨了再用;……孩子们捡汽水瓶到铺子里退钱,一个两分;上面包店排队买隔宿的面包。……(妇女们)把自己的衣服改一改给女儿穿。……虽然纽约本市已经有100万人失业了,仍有无数人从邻近各州到纽约来找工作。
--(美)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
材料二英国税收与福利对家庭收入的影响(1983~1984年度)(单位:英镑)

月收入
50
80
200
儿童津贴
13.0
13.0
13.0
其他津贴
50.1
30.1
0
纳税
0
-7.9
-43.8
国民保险
-4.5
-7.2
-18.0
实际收入
108.6
108.0
151.2

(资料 来源:李培锋《英国诊治"福利病"》)
材料三(英国)社会福利计划的各项开支占到了公共支出总额的50%。……(瑞典)主要靠借债和赤字预算来维持社会福利的各项开支。……在各国社会福利开支仍在不断增加的同时,各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大幅度下降。……联邦德国从1970年到80年代中期,领取维持日常生活救济的人数增加了一倍。……70%以上的美国人反对政府在福利救济方面花更多的钱。
--陈银娥《现代社会的福利制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新政中的社会福利措施及其主要背景。
(2)据材料二,分析英国福利政策的积极作 用。
(3)据材料二、三,归纳西方国家调整福利政策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政府在社会福利体系中扮演了哪些角色?

史家有时会修正自己对历史的认识,萧公权的康有为研究即为一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二十多年前草写《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时候,我所看见康氏的著作不过是现在所看见中的一小半。他的思想,我既不能有全面的认识,也不曾作深入的剖析。因此我的论断不免有舛误的地方。例如我说:"康氏以立宪为保皇之手段,故其所号召者为假民权。托孔子以为变法之口实,故其所号召者为假维新。"多看他的著作,细研他的思想之后,我发现这个论断几乎与真相恰相反背。现在我认为这两句话可以改为"康氏以保皇为立宪之手段,其所号召者为渐进之真民主。谓孔子为改制之圣人,其所企求者实为制度与思想之一体维新。"我现在的看法……可以说是遵行"过则勿惮改"的古训。
--萧公权《问学谏往录》
材料二萧公权于1940年写作《中国政治思想史》时,亦不免认为康有为反对革命。……直到后来看到大批有关康氏的原始材料,才摆脱……(某种)史观的阴影,对康氏有新的认识,所谓"假民权"、"假维新",原来都是真的。
--汪荣祖《康有为论》
材料三从历史的观点来看,这件事也许有某种意义: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 什么程度。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制度与思想之一体维新"的内涵。
(2)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萧公权的康有为研究为例,以"时代、史家与历史认识的修正"为主题进行论证。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50字左右)

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 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
(3)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材料
博学的商族后裔 孔子,坚信"周因于殷礼",却因商代"文献不足征",周代"郁郁乎文"、而"从周"。历代儒者言必称三代,但面 对《史记》《尚书》中保存的不到五千字的商代历史记录,语焉不详。
从19世纪末开始,学者认识到一些药用"龙骨"上的刻划是商代文字遗存,称这些刻在龟甲、牛肩胛骨上的文字为"契文"、"殷契"、"卜辞",从而引发了搜求与研究热潮。王国维利用零散的甲片,考订商代先公先王,认定《史记》关于商王世系的记载基本准确,并大体揭示出殷商的制度变迁。20世纪20年代,"甲骨文"成了定称。随着1928年开始的殷墟遗址科学发掘, 出土了15万片以上的甲骨,编辑出版了《甲骨文合集》。经过数代学者的努力,从甲骨文五千多个单字中释读出一千余个。学者们发现,甲骨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总结的汉字造字六法,在甲骨文中已体现得相当充分;诸如"王大令众人曰协田"等句子表现的语法结构,与后世古文几无不同。"甲骨学"已聚集起众多学者,对甲骨文丰富内容的研究,使我们对于殷商的了解远比孔子更为清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发现甲骨文的意义。
(2)根据材料,指出"甲骨学"的内涵。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