薇甘菊是多年生藤本植物,能攀爬树冠迅速生长,繁殖能力强,植株覆盖密度大。薇甘菊入侵后,以其入侵点为圆心向外扩散,划分出薇甘菊入侵区、群落交错区和本土植物区三类样区。在薇甘菊入侵区,薇甘菊覆盖度大于90%,入侵年龄在5年以上;群落交错区,薇甘菊与当地植物竞争生长,薇甘菊的覆盖度在10%~30%,入侵年龄在3年左右;本土植物区没有薇甘菊生长,优势种群为本土植物,其覆盖度大于80%。下表为不同样区(取土样的数量、体积相同)中小型土壤动物的个体数量和类群数统计结果。请分析回答:
|
线虫 |
蜱螨目 |
弹尾目 |
其他昆虫 或小动物 |
个体 总数 |
类群数 |
薇甘菊 入侵区 |
1 890 |
226 |
123 |
48 |
2 287 |
15 |
群落交 错区 |
1 198 |
132 |
99 |
114 |
1 543 |
15 |
本土植 物区 |
1 084 |
120 |
143 |
49 |
1 376 |
14 |
数量总计 |
4 172 |
478 |
365 |
211 |
5 209 |
19 |
(1)从表中数据可知,在不同样区捕获到的中小型土壤动物个体数量不尽相同,动物个体数量最多的样区是________。薇甘菊入侵后对中小型土壤动物的________变化影响不大,而对土壤中动物的________变化影响较大。
(2)在该生态系统的成分中,薇甘菊属于________,土壤中的小动物属于________。
(3)薇甘菊入侵5年后,本土植物成片枯萎死亡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植物大量死亡会使该生态系统中________的数量增加。因薇甘菊入侵引起的一些物种取代另一些物种等的一系列变化称________。
(4)经研究发现一种叫田野菟丝子的植物能吸收薇甘菊的营养并将其致死,使薇甘菊的覆盖度大幅度下降,并使受害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明显增加,田野菟丝子不会致死其他植物。使用田野菟丝子对付薇甘菊十分奏效。田野菟丝子与薇甘菊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这种关系具有一定的________性。
右图是动、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分析。
(1)比较动、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高等植物细胞内不含有[ ]__________(细胞器)。
(2)吞噬细胞能够摄取外来的异物,如对细菌等的胞吞过程体现了⑤的__________特性。
(3)控制动、植物性状的物质主要位于[ ]__________中。
(4)如果要进行植物体细胞杂交,应首先除去细胞壁,应选用__________进行操作。
(5)能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和运输的细胞器是[ ]__________和[ ]__________。
如右图为真核细胞的部分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细胞核是由[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和[ ]__________等部分构成的。
(2)细胞中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是[ ]__________。
(3)核膜由__________层膜组成,其__________层膜与[ ]__________膜相连,从而加强了__________与__________在生命活动过程中的联系。
(4)细胞核的生理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场所,是细胞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控制中心,在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中起着__________作用。
报春花的花色白色(只含白色素)和黄色(含黄色锦葵色素)是一对相对性状,这对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A和a,B和b)共同控制。显性基因A控制以白色素为前体物合成黄色锦葵色素的代谢过程;显性基因B可抑制显性基因A的表达,其生化机制如右图所示。请据此回答:
(1)开黄花的报春花植株的基因型有可能是,开白花的纯种植株的基因型可能是。
(2)通过图解可知:基因A和基因B是通过控制来控制代谢过程,从而实现对花色的控制的。
(3)为了培育出能稳定遗传的黄色品种,某同学用开纯种白花植株设计杂交育种方案如下:
①选择基因型为的两个品种进行杂交获得F1;
②让F1植株自交获得F2;
③从F2植株中选择开黄花的个体进行自交留种;
④重复步骤③若干代,直到后代不出现性状分离为止。
(4)根据上述实验,回答相关问题:
①控制报春花花色遗传的两对基因是否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填“是”或“否”)。
②F2中开黄花与白花的植株之比为。开黄花的F2植株自交,后代中开黄花的纯合子占全部F3植株的。
③上述方案利用的原理是,但具有育种周期过长的缺点,若采用育种方法则能够克服这一缺点。
离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适当刺激时,受刺激部位细胞膜两侧会出现暂时性的电位变化,产生神经冲动。图示该部位受刺激前后,膜两侧电位差的变化。请回答:
(1)图中a线段表示(静息、动作)电位;b点膜两侧的电位差为mV,此时Na+(内、外)流。
(2)神经冲动在离体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的方式双向传导,但在动物体内,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是单向的,总是由细胞体传向。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速度比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快、慢)。
(3)神经冲动在突触的传递会受一些药物的影响。某药物能阻断突触传递,如果它对神经递质的合成、释放和降解(或再摄取)等都没有影响,那么导致神经冲动不能传递的原因可能是该药物影响了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结合。若突触小体释放的某种递质与突触后膜结合,可导致突触后膜神经元产生抑制。能正确表示突触前膜释放该种递质前、突触后膜接受该种递质后的膜电位状况以及兴奋的传导方向的图示是。
(4)在人体体温的神经—体液调节中,下丘脑是,调节产热活动最重要的激素是。人在寒冷的环境下会出现寒颤,这是机体通过增加产热,有利于维持体温恒定;剧烈运动后,机体降低体温的机制主要是通过和增加散热。
I下图是关于植物光合作用过程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阶段栺所代表的过程是,其反应场所为。阶段Ⅰ中发生的能量变化是。
(2)图中过程①称为,过程②称为。
Ⅱ下图甲表示春季晴天某密闭大棚内一昼夜CO2浓度的变化。乙图曲线a表示某种植物在20℃、CO2浓度为0.03%的环境中随着光照强度的变化光合作用合成量的变化;若在B点时改变某种条件,则所得曲线变化如b所示。丙图为某植物在不同条件下CO2释放量和吸收量的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中,一昼夜中CO2浓度最高和最低的时间点分别是a时和b时,在a点植物光合作用强度(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呼吸作用强度。
(2)分析乙图在B点时改变的条件可能是、。
(3)观察丙图可知:
①在5℃时光合作用所制造有机物的量是呼吸消耗有机物量的倍。
②在环境温度为℃时,最适合该植物的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