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测定小电灯电功率”的实验中,电源电压恒为4.5V,小电灯额定电压为2.5V、电阻约为10Ω.
(1)连接电路时开关应 ,电流表的量程应选0~ A.
(2)请你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图a中的实物电路连接完整.
(3)闭合开关前,图a中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应位于 (A/B)端.
(4)小叶同学闭合开关,移动滑片P到某一点时,电压表示数(如图b所示)为 V.若他想测量小电灯的额定功率,应将图a中滑片P向 (A/B)端移动,使电压表的示数为2.5V.
(5)小向同学移动滑片P,记下多组对应的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并绘制成图c所示的I-U图像,根据图像信息,可计算出小电灯的额定功率是 W.
(6)小勇同学在实验中连接好电路,闭合开关,移动变阻器滑片P,发现小电灯始终不亮,电压表有示数,电流表无示数,原因可能是 (写出一种即可).
小明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时,将一块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块标有刻度的可绕接缝ON折叠的白色硬纸板放置在平面镜上.
(1)小明让一束光贴着纸板射到O点,要使入射光和其反射光的光路同时在纸板上出现,纸板与平面镜的位置关系是 (选填“一定垂直”、“一定不垂直”或 “可以垂直也可以不垂直”);
(2)小明在探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的位置关系时,若以法线ON为轴,将纸板B向后旋转一个角度就看不到反射光了,此时反射光的位置 (选填“发生”或“不发生”)变化,将纸板B 转到原来的位置又看到反射光了,这一现象说明 .
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情景:竖立的透明玻璃板放在一块带刻度的木板上,玻璃板与木板垂直;两支相同的蜡烛A、B竖立于玻璃板两侧,以A蜡烛为成像物体.
(1)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 ,巧妙地解决了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的问题;
(2)点燃A蜡烛,小心地移动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 为止,这说明像与物的大小相等,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关系的方法是 (选填“控制度量法”、“等效替代”或“科学推理法”).进一步观察A、B两支蜡烛在木板上的位置发现,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 ;
(3)为证实上述有关成像特点是否可靠,你认为接下来的操作应该是 ;
A.保持A、B两支蜡烛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进行观察;
B.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多次改变A蜡烛的位置,并移动蜡烛B,进行观察.
(4)在实验过程中,如果把玻璃板沿CD水平向右移动,可以观察到像相对于蜡烛A 移动(选填“向右”“向左”或“不”);如果将玻璃板绕EF轴顺时针转动,可以观察到像 (选填“顺时针转动”、“逆时针转动”或“不动”).
晨晨对“光的色散”、“小孔成像”和“平面镜成像”实验进行了复习总结,并制作了知识小卡片,请你帮晨晨完成知识卡片的空缺内容.
| 光的色散 |
小孔成像 |
平面镜成像 |
| (1)如图所示,是光的色散的实验装置,在原来器材的基础上再增加测量工具 ,还可以完成课本探究 的实验. |
(2)小孔成像的原理是 ,小孔成像实验中总是成倒立的 (选填“实”或“虚”)像. |
(3)平面镜成 (选填“倒立”或“正立”)的虚像,当物体远离平面镜时,平面镜所成像大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
如图甲是英国物理学家牛顿曾经做过的光的色散实验.实验中将一束太阳光投射到玻璃三棱镜上,在棱镜后侧光屏上的AB范围内可以观察到不同颜色的光,则:
(1)实验中,白屏上形成的彩色光带,B的外侧应该是 ,该光最显著的特性是 ;
(2)从实验看出,光线经过三棱镜后是向它的 偏折的(选填“顶角”或“底边”);这一规律可以用来类比说明凸透镜对光的 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 作用;
(3)如图乙所示,如果分别用红光和蓝光以平行于主轴的方向照射凸透镜,之后它们的光路会略有差异,图中通过b点的光线是 光(选填“红”或“蓝”).
小明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石蜡和冰熔化时的规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探究的是 的熔化规律,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 (会/不会)出现粘稠状,该实验中的热源是 。
(2)将装有另一种物质的试管放入水中加热,而不是用酒精灯直接对试管加热,这样做不但能使试管受热均匀,而且物质的温度上升速度较 (选填“快”或“慢”),便于及时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
(3)除图中所示实验器材外,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有火柴和 (测量工具)。
(4)实验结束后,根据所记录的数据绘得“冰”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丙),分析图象可知冰熔化所用时间为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