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一名外国商人在中国做生意,他往来于中国各地,可以乘坐的交通工具包括( )。
①轮船
②火车
③飞机
④有轨电车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长期以来,儒学是一种士大夫之学。明代思想家李贽则提出要正视“世间惟下下人最多”的现实,强调“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这说明李贽()
A.反对儒家的正统思想 | B.倡导只为下下人说 |
C.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 | 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
理学家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说。这里的“良知”是指()
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 | B.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 |
C.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 | D.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规律 |
顾炎武认为,“王(阳明)学末流背离孔门为学宗旨,不习六艺,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已非儒学正宗”。从中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的学风 |
B.顾炎武批判“心学”的空谈 |
C.顾炎武批判“心学”对儒学思想的背弃 |
D.顾炎武主张全面废除儒家思想 |
李贽在《李氏丛书·老子解下篇》中写道:“致一之理,庶人非下,侯王非高,在庶人可言贵,在侯王可言贱。”李贽提出的观点是()
A.主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 |
B.提倡人人平等 |
C.反对封建礼教 |
D.反对理学空谈,提倡功利主义 |
古诗云:“闻道西园春色深,急穿芒履去登临。千芭万蕊争红紫,谁识乾坤造化心。”诗人要从春意盎然中体会 “天地生物之心”,与该主张一致的是( )
A.人性本善 | B.格物致知 |
C.心即理也 | D.致良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