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公民的科学素养得到相应的提高。但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的调查显示,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为3.27%,仅相当于加拿大和欧盟等发达国家在上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
关于我国公民科学素养水平偏低的讨论由来已久。人们普遍认为,全社会的科普程度总体偏低是一个主因。同时,传统科普渠道,特别是科技馆、博物馆、科普书籍和杂志等,未能有效发挥功能。此外,缺乏顺应时代需求的专业科普人才以及科研人员对科学传播的态度不积极,亦是重要因素。
有专家指出,从经济学的视角看,作为消费者的公众需求,与作为一种特殊商品的科学知识在特定条件下的供需平衡直接决定了一个时期公民科学素养的水准。科学知识的转化要求很高,耗时费力,而个人收益太低,很少有人愿意从事这项工作,这造成科普知识的严重短缺;由于科学知识的准公共物品的特点,不能完全依赖市场,国家必须承担部分科学知识转化的工作,而目前我国财政预算中用于科普经费的比例严重偏低,加剧了供需矛盾。
有识之士呼吁,国家应在公众尤其是学生中加强有关“弘扬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养”的宣传工作并开展各种活动。活动要与学生的发展水平相适应,考虑学生的客观差异;将讲座参观等传习性活动与观测、实验等操作性活动相结合;要寻找能吸引学生参与的多样化的新形式,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
阅读上述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1)一种观点认为,公民科学素养与经济发展难以同步;另一种观点认为,通过大力发展教育文化事业,可以实现公民科学素养与经济发展的同步。请运用文化生活知识综合评析上述观点。
(2)运用经济生活知识阐述,如何发挥市场和政府作用,共同促进公民科学素养的提高。
(3)从唯物辩证法角度说明,在中学生中开展“弘扬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养”活动要坚持的方法论原则。

科目 政治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 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国家结构形式的选择 生态文明建设 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创新的社会作用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2008年9月25日晚9时10分,“神舟七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经过变轨后,飞船顺利进入轨道。“神舟七号”的发射成功,表明我国的航天测控技术取得了新的突破。请回答:
(1)有人认为变轨的成功说明人能够改变规律。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2)对待规律应坚持什么样的正确态度?

如果问十八大报告中哪一个新词汇最能激起社会各界的共鸣、最受普通群众欢迎,“美丽中国”无疑会首当其冲。
材料一:“美丽中国”首重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1)结合材料一,说明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唯物论哲学依据
材料二:自然美是我们“美丽中国”不可或缺的,但人的美也是必不可少的。
“最美女教师”“最美司机”“最美军人”“最美乡村医生”……他们是一些普通的人,在平凡的岗位上用实际行动,甚至是用生命践行着真善美。如今,最美,已经是一个时代的精神象征,是全社会对道德楷模的由衷赞许,也是全国人民对高尚品格的深情褒扬。“最美”之花正在盛开,道德模范层出不穷。让我们接力“最美”,共同建设山美、水美、人更美的“美丽中国”!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角度,谈谈如何让“最美之花”处处盛开?

下基层、“接地气”,是一种工作目标、工作路线,更是一种工作作风、工作方法。接地气才能有底气、长灵气。
材料一:基层,是新闻报道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2011年至2012年,中共中央宣传部等五部委在全国新闻战线组织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广大新闻工作者广泛响应、积极参与,深入厂矿社区、田间地头“蹲点”采访。他们倾听百姓心声、展开田野调查、用镜头捕捉时代变迁……大量来自基层一线的鲜活报道,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和好评,增强了新闻宣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1)请从《文化生活》角度,说明为什么新闻工作者开展“走、转、改”活动能够增强新闻宣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材料二:为制定“十二五”规划,国家组织国内67个部门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1万多名专家深入研究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系统学习和领会党的政策报告,面对新形势、新变化、新问题,提出新对策、新举措;努力做到符合规律、符合国情。8个调研组分赴13个省区市,并到上百个农村、社区、企业等基层单位实地调研,为顺利制定“十二五”规划奠定了重要基础。
(2)结合上述材料,分析相关部门和专家是如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

2012年是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周年。20年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经济总量世界第二,国际影响力日益提高。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国民道德素养却出现了令人忧虑的现象,“中国式过马路”“中国式旅游”“中国式考察”等等一系列影响中国国际形象的标签被贴到了中国人的脸上。所以,必须大力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帮助公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结合材料,运用“哲学与时代”的相关知识,说明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对于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意义

从欧洲到非洲,从美洲到大洋洲,还有中国所在的亚洲,中国文艺风景无处不在。中国戏曲、歌舞、杂技、影视、艺术展览……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活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走向世界。而莫言获得诺奖,则使得中国文化2012年在全球更加令人瞩目。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喜欢中国文化,说汉语,看京戏,穿唐装,过中国春节,用筷子吃饭……截至2012年年底,孔子学院在世界108个国家建立了400所孔子学院和500多个孔子课堂,注册学汉语学员总数达65.5万人。此外,有76个国家的400多所大学正申办孔院。德国歌德学院主席雷曼评价说,孔院仅用8年就走完英、法、德、西等国语言推广机构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路,这同中国经济发展一样堪称奇迹。孔子学院花开世界。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试析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孔子学院花开世界的原因?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