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表示不同类型的神经递质对突触后膜电位的影响,图1和图2中的离子通道分别允许Na+和C1-通过,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1中神经递质以胞吐方式进入突触间隙 |
B.图l所示的膜电位变化,能以局部电流方式进行传导 |
C.图2中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更不易去极化 |
D.图2中的神经递质没有进入突触后膜所在的细胞内 |
科学家发现将人的干扰素的cDNA在大肠杆菌中进行表达,产生的干扰素的抗病毒活性为 106μg/ml,只相当于天然产品的十分之一,通过基因定点突变将第17位的半胱氨酸改变成丝氨酸,结果使大肠杆菌中生产的β一干扰素的抗病性活性提高到108μg/ml,并且比天然β一干扰素的贮存稳定性高很多。此项技术属于
A.细胞工程 | B.蛋白质工程 |
C.胚胎工程 | D.基因工程 |
下列技术依据DNA分子杂交原理的是
A.用基因芯片诊断遗传病 |
B.用基因工程方法治疗血友病 |
C.检测目的基因是否已成功表达 |
D.目的基因与载体结合形成重组分子 |
在DNA 测序工作中,需要将某些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限制位点在 DNA上定位,使其成为 DNA 分子中的物理参照点。这项工作叫做“限制酶图谱的构建”。假设有以下一项实验:用限制酶 HindⅢ,BamHⅠ和二者的混合物分别降解一个 4kb(1kb即1千个碱基对)大小的线性DNA 分子,降解产物分别进行凝胶电泳,在电场的作用下,降解产物分开,如下图所示。
据此分析,这两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在该DNA 分子上的限制位点数目是以下哪一组?
A.HindⅢ 1个,BamHⅠ2个 |
B.HindⅢ 2个,BamHⅠ3个 |
C.HindⅢ 2个,BamHⅠ1个 |
D.HindⅢ和BamHⅠ各有2个 |
以下为形成cDNA过程和PCR扩增过程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催化①过程的酶是RNA聚合酶 |
B.④过程发生的变化是引物与单链DNA结合 |
C.催化②⑤过程的酶都是DNA聚合酶,都能耐高温 |
D.如果RNA单链中A与U之和占该链碱基含量的40%,则一个双链DNA中,A与U之和也占该DNA碱基含量的40% |
下图是获得抗虫棉的技术流程示意图。卡那霉素抗性基因(kanr)常作为标记基因,只有含卡那霉素抗性基因的细胞才能在卡那霉素培养基上生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构建重组质粒过程中需要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和DNA连接酶 |
B.愈伤组织的分化产生了不同基因型的植株 |
C.卡那霉素抗性基因(kanr)中有该过程所利用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识别位点 |
D.抗虫棉有性生殖后代能保持抗虫性状的稳定遗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