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中国文化消费指数(2013)》报告从总体情况、城乡差异、区城差异、消费结构等方面系统勾勒了我国文化消费的现状。我国居民文化消费水平整体偏低,文化消费潜在规模为4.7万亿元,而当前实际文化消费规模为1.038万亿元,仅占居民消费总支出的6. 6%,文化消费缺口大,消费能力有待释放。从城乡差异看,我国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水平明显高于农村居民,从区城差异看,东部地区居民的文化消费水平比中部和西部地区居民高。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如何提高我国居民文化消费水平。(12 分)
(2)结合材料,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如何处理我国居民文化消费存在的问题。(10 分)
(3)从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角度,就提高我国居民文化消费水平提两条方法论建议。 ( 4 分)
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世界博览会将在我国上海举办,预计将吸引世界各地7000万人次参观者前往。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以下分别为上海世博会的会徽和吉祥物图案。
会徽图案以汉字“世”为书法创意原形,会徽图案从形象上看犹如一个三口之家相拥而乐,表现了家庭的和睦。在广义上又可代表包含了“你、我、他”的全人类,表达了世博会“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理念,和上海世博会以人为本的积极追求,表达了中国人民举办一届属于世界的、多元文化融合的博览盛会的强烈愿望。
海宝(HAIBAO),寓意为四海之宝,它以汉字“人”字为核心创意,配以代表生命和活力的海蓝色。他的欢笑,展示着中国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他挺胸抬头的动作和双手的配合,显示着包容和热情;他翘起的大拇指,是对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发出的真诚邀请。
(1)从上海世博会会徽和吉祥物的设计理念中我们可以感悟到文化生活中的哪些道理?
材料二:150多年来,随着世博会展示重心向理念和文化的转移,从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有了明确的主题——“一个世纪的进步”,到“科学、文明和人性”、“人类的进步与和谐”、“能源:世界的原动力”、“河流的世界:水乃生命之源”、“人类·自然·技术”,再到上海世博会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和2015年米兰世博会的“给养地球:生命的能源”。从中不难看出,世博会的魅力就在于其主题不断关注人类生存的家园,从而吸引着人们从世界各地汇聚到一个地方,展示各自的产品和技艺,传诵各自的故乡和祖国,认识不同的人群和文化。
(2)世博会主题的演绎历程是如何体现发展观点的?
中华民族是一个懂得感恩的民族,沿袭上千年的清明节,既寄托着每个家庭对先人的缅怀,同时作为民俗传统和集体仪式,它又承载着定期维护并擦亮历史记忆的文化功能。随着低碳时代到来,让清明节低碳化,是一种必然且必须的正确选择。现在也有越来越多的人选取鲜花拜祭、植树纪念、社区公祭等文明、环保祭祀方式,来缅怀先人,寄托哀思。我们应该沿着“低碳”这条路一直走下去,这并不是传统文化的消亡而是重生,会使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光彩。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 就怎样推动“低碳清明”提出合理化建议。
在2009年我国实现了“保增长”的目标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调结构”确定为2010年的经济工作重点。某班同学围绕“调结构”这一主题,开展研究和讨论。
同学甲:展示图10(材料一)
注:最终消费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最终动力。世界平均消费贡献率超过60%。
评论:2009年尽管我们实现了保增长的目标,但经济结构还不够合理。2010年,“调结构”将成为
促进我国经济平稳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1)结合同学甲的材料,请用联系的观点分析,为什么“调结构”可以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
同学乙:展示材料(材料二)
材料二中国居民“勤劳而不富裕”凸显出我国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从社会和政府角度看,财富
不断向政府集中。近几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不断上升,从1994年的10.39%提高到2008年的
19.99%。从劳动者和企业角度看,劳动报酬所占比重持续下降。1996~2007年,我国劳动报酬总额
占GDP的比重从53.4%下降到39.7%,而大部分国家这一比重基本上都在60%以上。
(2)结合甲乙两位同学的材料和观点,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关系,(2
分)并说明应该如何调整收入分配结构。
同学丙:展示材料(材料三)
材料三调整产业结构,就要提高第三产业,特别是文化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为此,国家出台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振兴文化产业,需要不断进行文化创新。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是文化创新的典范。
世博会的中国馆(图11)轮廓像斗拱,类似中国传统木建筑,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一是从绘画、戏剧、文字、颜色等中捕捉最能代表中国的形象,二是从“出土文物”,如斗冠、宝鼎、器皿等中汲取灵感,并对斗拱这一传统建筑构件进行挖掘与提炼,大胆革新,以简约化的装饰线条,完成了传统建筑的当代表达。中国馆注重了环保、节能、新材料和新技术等方面的应用,这些都是它最能展现时代精神的地方。
(2)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谈谈中国馆的设计是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10分)
同学丁:展示材料四(图和资料)
材料四目前我国钢铁、水泥、平板玻璃、多晶硅等行业产能过剩。
受多晶硅市场的驱动,06年开始,国内掀起投资多晶硅项目的热潮。到2009年6月底,我国已有19家企业投产,另有10多家企业在建,若这些产能全部兑现,将超过全球需求量的2倍以上。目前,我国的多晶硅行业生产技术落后、成本高(我国多晶硅70美元/公斤,国外30—50美元/公斤)、能耗高、环境污染严重。据专家预测,该行业即将经历大洗牌,有些企业面临转产或者倒闭的命运。
材料五多晶硅行业只是我国产能过剩的一个缩影。形成产能过剩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某些地方政府具有很强的多以投资拉动经济的冲动。同时,政府权力被滥用也是形成我国产能过剩的原因之一。
(4)运用《经济学常识》中价值规律的理论,结合图10,对材料四加以分析。(9分)
(5)运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回答在治理产能过剩的过程中,怎样防止政府权力被滥用?(13分)
(22分)团结就是办量,力量源自热爱。2009年,无疑是新中国历史上值得铭记的一年,在这一年里,围绕新中国成立60周年,各地各部门都深入开展了群众性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极大的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凝聚了人民力量,振奋了民族精神:由20 万军民参加的60年国庆庆典系列活动,激发了亿万群众浓浓的爱国心,家国情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具有广泛群众参与度的“双百”人物(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的人物)和道德模范评选活动中,每一张选票都表达了对英雄模范的崇敬,都凝聚着对人生价值的思考,都寄托着对伟大祖国的美好祝福;春节、元宵节——辞旧迎新、幸福平安、家国兴旺;清明节——纪念先人、缅怀英烈;端午节——热爱祖国、求索创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中秋节——团团圆圆、喜庆丰收;重阳节——尊老敬老、孝亲爱老……一个个传统节庆活动,成为中华民族认同标志和联结民族情感的纽带。
(1)60年一甲子,60年旧貌换新颜。新中国谱写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壮丽篇章,庆祝新中国60华诞是全国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喜事、盛事。作为中国公民,你有何感触?(6分)
(2)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说明为什么要开展群众性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10分)
(3)伟大的时代孕育伟大的精神。“双百”人物身上所承载的“忠于祖国、热爱人民、追求真理、坚持理想、艰苦奋斗、敢于胜衬、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对你实现人生价值有何启示?(6分)
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到今年“两会”,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某校高三(2)班学生就“我国的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为课题开展探究学习,现在请你参与其中。
分配之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探索
十一届三中全会 |
十二大 |
十三大 |
十四大 |
十五大 |
十六大 |
十七大 |
提出了“克服平均主义”,以农村为突破口,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是分配制度的重大改革。 |
提出深化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贯彻落实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 |
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方式不可能是单一的,必须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和正确的分配政策。 |
提出个人收入分配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要“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
提出要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
提出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加强收入分配宏观调节,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
强调,要逐提高“两个”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
(1)联系上述信息,指出我国调整完善分配制度的经济原因,并结合唯物辩证法关于创新意识和社会进步的知识分析我国分配制度变革的意义。
分配之忧:三大收入在GDP分配中的比重
劳动报酬 |
企业营业盈余 |
政府收入 |
|
1997年 |
53.5% |
21.23%. |
10.95% |
2007年 |
39.7% |
31.29% |
20.57% |
(2)以上图表反映了我国当前经济领域存在什么问题?请你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知识谈谈应该怎样认识和解决这些问题?
分配之责:2010年2月27日,温家宝总理与网民交流时说:如果说把做大社会财富这个“蛋糕’’看作是政府的责任,那么,分好财富这个“蛋糕”,就是政府的良知。
(3)请你从政治生活角度,说说政府为什么要把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做大、分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