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空气质量既是现实的民生问题,也是重要的发展问题。历时4年,两次公开征求意见,PM2.5终于被写入《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有舆论评价说,从民众感知灰霾困扰,到微博呼吁推动,再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PM2.5的正式亮相是一次国家环保政策与公众民意的良性互动。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出台过程中,政府与公众的良性互动有何意义。
安徽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近年来,中共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并实施了“建设文化强省”的发展战略,将文化产业作为实现崛起的支柱产业之一,着力培育软实力。2008年以来,全球性金融危机“寒风劲吹”,安徽文化产业却凭借“厚积薄发”的底气,抢抓机遇,逆势而上,成为江淮大地加速崛起的新引擎。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说明安徽省的做法是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的。(10分)
材料一: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迄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
材料二:扫墓、踏青、折柳、洙浴、吟咪等,体现了清明节缅怀、感恩和亲近自然的文化传统。近年来,网上祭奠、家庭追思、献花遥祭等,为清明祭扫添增了新的表现形式;人文纪念、公祭先烈、文化展览等,为清明文化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
(1)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一的认识。(10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文化创新的途径。(10分)
(10分)为迎接建党90周年,各地开展了“我与祖国共奋进——学党史、知党情、跟党走”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组织群众瞻仰革命遗址,参观红色旅游景点、革命博物馆和革命纪念馆,学习革命英烈的事迹。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上述做法的理论依据。
(10分)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将文化产业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有专家指出“如果仅仅从经济角度来观察和估量文化产业的意义,就过于狭窄和浅陋了”。
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为什么不能仅仅从经济角度来观察和估量文化产业的意义。
材料一,2010年10月15---18日,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五中全在北京召开,会议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
材料二,国务院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制定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的纲要草案》
材料三,2011年,3月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经过代表们的充分讨论,全会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的纲要》
上述材料体现了政治常识的那些道理?(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