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由浙江卫视打造的大型励志专业音乐评论节目《中国好声音》从荷兰引进电视节目制作版权,然后加以本土化改造,在细节处理上融入了浓厚的中国元素,促成了这个“舶来品”在中国市场的华丽转身。该节目鼓励普通人追求音乐梦想,通过艰苦努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其执着拼搏精神和用心歌唱的理念给更多人注入了“正能量”。
材料二 《中国好声音》在经营模式上有很大突破,它通过合作经营,资源配置,协议分成甚至股份互持等方式极大地整合各种资源。伴随着该节目的成功,选手所唱曲目网络下载将延伸产业链,预计可催生3.2亿元彩铃市场,巡回演唱会的收入预计1亿元。
(1)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文化与经济辩证关系的?
(2)《中国好声音》的成功对我们进行文化创新有何启示?
2006—2010的五年,作为刚刚过去的“十一五”,无疑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五年;2011年,这是我国“十二五”的开局之年。
材料一增强调控、加强监管
“十一五”期间,我国国家财政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上一年增长情况如图所示:(单位:%)
注:2010年10月15日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把“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作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从“国强”到“民富”的转变,成为公众关注十七届五中全会的最大亮点。
材料二确保供应、稳定物价
物价“涨”声一片,已成为劫持公众幸福感的一大“主犯”。继“豆你玩”、“蒜你狠”、“姜你军”之后,食用油、白糖、棉花等农产品价格也应声走高,经历了一波惊心动魄的涨价。2010年9月2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蔬菜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的通知》,要求各地严格贯彻国务院要求,切实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对优抚对象、城乡低保对象、农村对象、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发放价格临时补贴;增加对大中专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学生食堂的补贴,以稳定物价,提升公众的幸福指数。
材料三发展教育、彰显公平
2010年7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纲要》规定了“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规划了未来10年中国教育发展的宏伟蓝图。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材料四收入分配、彰显公平
从孔子的“不患寡而患不均”、老子的“损有余而不足”、到太平天国的“无处不均匀”和康有为的《大同书》,至建国后的人民公社、“大锅饭”,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平均”的文化基因。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阶级社会,极端贫困的人们企盼平均分享财富,企盼有尊严的生活,这种思想对摧毁和瓦解封建所有制具有一定程度的推动作用,今天对我们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仍有启示和警示意义。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讨论未来五年的政策蓝图,建议制定“十二五”规划,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1)针对图表中传递的经济信息,有人认为,“民富”必须“国强”。但也有人认为,“国强”不一定“民富”。对此,结合财政的有关知识谈谈你的看法。并结合图表中传递的经济信息,谈谈国家如何分配才能实现“民富”。
(2)结合材料,从《政治生活》的角度分析国务院是如何提升公众的幸福指数的?
(3)运用哲学的相关知识,谈谈国家为什么要重视教育改革、优先发展教育、促进教育公平?
(4)材料四“不患寡而患不均”、“损有余而不足”、“无处不均匀”等反映了传统文化中什么文化形式?结合材料说明应该怎样对待这种传统文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0年8月13日,全国文化体制改革会议召开,会议传达学习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就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讲话精神,胡锦涛在讲话中提出要“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这是中央最高层首次明确强调抵制“三俗”之风。
现阶段,网络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平台,特别是博客与微博的普及让更多人有了表达自己的平台。在网络积极推进中国政治文明的同时,网络语言的暴力化、低俗化倾向已成为网络不能承受之“重”,备受国家关注,抵制文化“三俗”,必先净化网络环境。
材料二:2011年2月2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接受中国政府网、新华网联合专访,与广大网民再续网络情缘。在谈到做好政府工作时,温家宝强调:第一要公开透明,接受群众监督;第二是民主监督,只有民主才不会出现人亡政息。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建设的相关知识,对如何净化网络环境提几条合理化建议。
(2)结合材料二,谈谈国家重视网络民意、发挥网络监督作用的政治生活意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1年1月26日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外通报称,备受海内外关注的“中原经济区”日前被正式纳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中原经济区”与“环渤海”、“长三角”、“海西”、“珠三角”等经济区遥相呼应,将“中原经济区”纳入国家层面的重点开发区域,这使得中国中部的崛起成为可期可待。中原经济区的功能定位是: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区域性的科技创新中心,中部地区人口和经济密集区,支撑全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板块。
材料二: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从突破惯性思维和超越行政规划两个方面阐述了对如何加强中原区经济建设的理解和建议。他提出,中原经济区建设应突破惯性思维,摆脱阶梯式发展模式,实现跨越式发展,充分发挥中原文化的凝聚力,借助文化的辐射力和凝聚力带动经济发展;超越行政区划、携手周边省份、制定政策,互利共赢。中国区域经济学会顾问陈栋生说,河南一定要两手抓,既抓增长区域的培育壮大,又抓县域经济的发展。既要发挥郑州的辐射作用,也要欢迎周边大城市带动信阳,三门峡等市的发展。
(1)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关知识,说明怎样才能促进中原经济区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2)结合材料二,运用生活与哲学知识谈谈专家上述建议的合理性。
(3)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谈谈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政府该如何进行正确的价值定位。
材料一 2010年8月7日23时许,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城东北部山区突降特大暴雨,引发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造成大量房屋损坏、人员伤亡。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发生后,国务院高度重视并迅速启动了紧急预案。受灾地区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把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放在最突出位置,以更加顽强的精神、更加科学的安排、更加有力的措施,争分夺秒抢救被困人员,千方百计做好抢险救援各项工作。把抢险救援作为当前的最重要工作,力争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程度。材料二 2010年8月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赶到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的甘肃舟曲县灾区,察看灾情,指导救灾。温家宝总理作出明确指示。要求甘肃省和有关部门当前要把确保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千方百计救人,组织群众避险,确保群众生命安全,妥善安排灾区群众的生活。
(1)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我国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的?(10分)
(2)运用所学《政治生活》知识,分析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带领人民抗灾救灾的依据。(10分)
被称为“中华第一刊” 的《半月谈》,是一本“以‘谈’取胜,”,“代表官方、不打官腔”,一头担着中央精神,一头担着百姓愿望的优秀刊物。该刊在扉页上公布新华网网址,辟出《热点声音》专栏,欢迎广大网民对社会热点问题谈自己的看法。下面是几位网民的留言:
留言一:“如果‘有房没人住,有人没房住’,老百姓就觉得GDP增长跟自己没什么关系。因此,与老百姓实惠挂钩的GDP增长才是能够持久的增长。”
——全国政协委员刘梦熊
留言二:“网络管理方面,政府已出台很多制度、政策,但哪一个真正落实了?”
——网络研究专家陶定开教授
留言三:“民众有权利问(政府)这样的问题:你是怎么花我们钱的,这些钱都是为我们花的吗?”
——浙江温岭网民
请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回答下列问题:(20分)
(1)广大网民上网留言质问、批评政府属于何种民主监督方式参与政治?(2分)除此之外公民参与民主监督还有哪些方式?(6分)
(2)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广大网民为什么能上网留言质问、批评政府?(6分)
(3)假如你也想登录该网站留言,你应注意哪些事项?(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