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相对稳定的传统秩序一直延续到19世纪,此时它遇到了一种截然不同的而且更为强大的文明——西方文明,西方的冲击改变了中国的社会和政治,注入了引起现代化并永久性变化的力量”。下列与其“注入力量”不相符的是
A.机器生产 | B.革命改革 | C.民主思想 | D.科学技术 |
俄国革命家托洛茨基指出:“十月革命借助战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对此理解恰当的是
①取得了第一次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②冲破了世界帝国主义的阵线
③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
④鼓舞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A.①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19世纪30年代,一位来华传教士撰文说:如果不透彻了解中国历史,要解决其长期存在的政治和其他问题将是徒劳的;如果这个民族与世隔绝的“秘密”不被发掘出来,那么,“将他们与世界其他民族相分隔的万里长城就不能连根铲除”。上述言论适应了当时西方国家
A.垄断贸易的要求 | B.商品输出的要求 |
C.瓜分殖民地的要求 | D.资本输出的要求 |
小波在阅读历史文献时发现,很多国家在古代常用文字中有关“马”的词汇特别多;而现代常用文字中关于“马”的词汇少了很多,但关于“机”的词汇却多了。造成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生态恶化,物种消失 | B.传统文化的丧失和灭亡 |
C.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转变 | D.文字改革的必然结果 |
世界正在形成一个经济单位,南北美洲和东欧(与西伯利亚一起)生产原料,非洲提供人力,亚洲提供各种奢侈商品,而西欧则指挥这些全球性活动。其描述的现象开始于
A.文艺复兴 | B.新航路开辟 | C.宗教改革 | D.工业革命 |
“法律条文没有作出规定的,法官就不能受理。譬如有公民的奴隶被人拐走或偷跑掉,此公民要求法律受理就要找法官,向他申明:根据某某法律,我认为此奴隶应归我所有。法官确认后才能受理。”这一描述主要说明罗马法
A.重视法律程序 | B.保留习惯旧俗 |
C.强调法官至上 | D.体现人人平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