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这两类矛盾的性质不同,解决的方法也不同。简单地说起来,前者是分清敌我的问题,后者是分清是非的问题。”对于上述毛泽东著作中“两类矛盾”学说理解正确的是
| A.分清敌我与是非问题是中国建设道路的核心内容 |
| B.该学说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起了指导作用 |
| C.该学说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政治理论准备 |
| D.该学说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有益的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首次将延续了五十多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计划”表述改为“规划”。发生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我国
| A.全面实行了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政策 | B.废弃了计划调控经济的手段 |
| C.正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
1982年,中央在温州开展了打击严重经济犯罪的运动,即“八大王事件”。温州第一批成功的个体户,被戴上“投机倒把”帽子,遭到整肃。这一行动对民众中刚刚涌动的致富热情,无疑是致命一击。1984年邓小平第一次南巡之后,“投机倒把”这个词没人提了,而“下海”等词汇流行开来。这说明
| A.领导人的言行是经济发展风向标 |
| B.邓小平南巡提出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
| C.经济体制改革逐渐冲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
| D.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
“文化大革命”由思想文化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后,国民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冲击。但在1973年和1975年,我国工农业生产比上一年分别增长9.2%和11.9%。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文革”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不大 | B.党和国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
| C.周恩来、邓小平调整经济政策 | D.“文化大革命”促进了经济发展 |
20世纪50年代,教育部对高等院校进行调整,裁撤、合并了一些大学及其专业。清华大学只设置机械制造、土木工程和水利工程等八个工科系。这次调整的目的是
| A.适应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需要 | B.培养经济建设需要的人才 |
| C.创办与国际接轨的高等院校 | D.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 |
下图反映了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图中F1为动力,F2为阻力,其中F2>F1的情况出现于
| A.甲午战争后 | B.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
| C.南京国民政府前期 | D.解放战争时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