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方面为政治制度的近代化奔走呼号,另一方面又小心翼翼地转向传统观念求助。他以资本主义近代化为目标,力图冲破封建体制,但又难以摆脱封建羁绊。”文中描述的“他”属于中国近代的
| A.地主阶级抵抗派 | B.地主阶级洋务派 | C.资产阶级维新派 | D.资产阶级革命派 |
1950年,东北人民政府规定在大区范围内对煤炭、钢材等多种生产资料统一分配,随后,东北地区计划分配的物资种类逐年增加。从1953年起,计划分配调拨体制开始在全国铺开。这反映了中国计划经济体制
| A.是新生国家政权的基础 | B.随着行政区域的扩大逐步建立 |
| C.是在宪法原则下建立的 | D.随着工业化建设的进行而建立 |
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
| A.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 | B.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
| C.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 D.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 |
英国学者约翰·凯伊在分析西欧经济时指出,“全球化”一词在1990年取代“民营化”成为经济改革的标语。这一变化表明在西欧
| A.经济已经逐步走出滞涨 | B.凯恩斯主义取得主导地位 |
| C.信息技术得到广泛使用 | D.各国转而采用贸易保护政策 |
1960年,日、美修改1951年签订的军事条约,删除了原条约中驻日美军可以用于镇压日本内乱的条款,保留了原条约中美军驻扎日本、双方共同应对对日本领土上的任何一方的武力进攻等内容,签订了新的日美安全条约。这一条约的签订
| A.表明日美军事同盟受到削弱 | B.标志着亚太地区的力量对比改变 |
| C.反映出日本已经成为经济大国 | D.意味着美国在亚洲维持冷战政策 |
1923~1929年,美国的企业普遍使用流水线等先进生产管理方式,提出了劳动生产率,同时在少数企业中工人可以领取养老金,享受带薪休假。这反映出当时在美国
| A.工人分享的经济发展成果有限 | B.科技未对经济发展发挥重大作用 |
| C.供给与需求保持基本平衡 | D.国家干预促进了经济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