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西城别墅记 王士祯
西城别墅者,先曾祖父司徒府君西园之一隅也。
初,万历中府君以户部左侍郎乞归养,经始此园于里第之西南,岁久废为人居,唯西南一隅小山尚存。山上有亭,曰石帆。其下有洞,曰小善卷。前有池,曰春草池。池南有大石横卧。曰石丈山。北有小阁,曰半阁。东北有楼五间,高明洞豁,坐见长白诸峰,曰高明楼,前有双松甚古。楼与亭皆毁于壬午之乱,唯松在焉
康熙甲子,予以少詹事兼翰林侍讲学士,奉命祭告南海之神,将谋乞归侍养祭酒府君①,儿涑念予归无偃息之所,因稍茸所谓石帆亭者,以茅茨,窗槛皆仍其旧,西尻而东首②。南置三石,离立曰三峰。亭后增轩三楹,曰樵唱。直半憩阁之东偏,由山之西修廊缭绍,以达于轩阁。由山之东,有石坡陀,出亭之前,左右奔峭,嘉树荫之,曰小华子冈。冈北石蹬下属于轩阁,其东南皆竹也。南有石蹬,与洞相直。洞之右以竹为   篱,至于池南。篱东一径出竹中,以属于蹬,日竹径。其南限重关内外皆竹,榜“茂林修竹”四大字,岌岌飞动,临邑邢太仆书也。楼既久毁,茸之则力有不能,将于松下结茅三楹,名之曰“双松书坞”。西园故址尽此。
出宸翰堂之西,有轩南向,左右佳木修竹。轩后有太湖巨石,玲珑穿漏,曰大椿轩。轩南室三楹,回廊引之,曰绿萝书屋。其上方广,可以眺远,曰啸台。薜荔下垂,作虬龙孥攫之状,百余年物也。是为西城别墅。
予尝读李文叔《洛阳名园记》、周公谨所记《吴兴园圃》,水石亭馆之胜,甲于通都,未几,已为樵苏刍牧之所。而先人不腆敝庐,饱历兵燹③,犹得仅存数椽于劫灰之后岂非有天幸欤?
予以不才被主知,承乏台长,未能旦夕归憩于此。聊书其颠委,以为之记,示吾子孙。俾勿忘祖宗堂构之意云。
或笑曰:“是蕞尔者。何以记为?”予曰: “非然也。释氏书言维摩诘方丈之地,能容三万二千师子座;第三禅遍净天上,六十人共坐一针头听法。能作如是观,安在吾庐之俭于洛阳、吴兴乎?”因并书之。                     (选自《蚕尾集》,有改动)
【注】①祭酒府君:指王士祯的父亲,祭酒是官名,府君是对长辈的尊称。②西尻而东首:谓石帆亭坐西朝东。③兵燹(xiǎn):战火。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有小阁,日半阁憩:休息
B.以茅茨,窗槛皆仍其旧覆:覆盖
C.左右奔峭,嘉树之荫:为……遮阴
D.勿忘祖宗堂构之意云俾:卑微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万历中府君户部左侍郎乞归养②赵王岂一璧之故欺秦邪
B.①稍葺所谓石帆亭者②拔刀斫前奏案
C.①西园故址尽此②故内惑郑袖,外欺于张仪
D.①或笑曰②臣壮也,犹不如人

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描写西城别墅的一组是
①池南有大石横卧,曰石丈山   ②高明洞豁,坐见长白诸峰
③有轩南向,左右佳木修竹     ④轩南室三楹,回廊引之
⑤薜荔下垂,作虬龙孥攫之状   ⑥水石亭馆之胜,甲于通都

A.①②③ B.①⑤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园是万历年间王士祯的曾祖父修建的园子,曾祖父退职后不久,园子荒废,成为人家的居所。
B.康熙甲子年,王士祯打算请求退职侍养父亲,儿子王涑修补了石帆亭,作为王士祯休息的居所。
C.在西园的竹林里,有临邑邢太仆所写的“茂林修竹”牌匾,远远望去,四个大字高高飞动。
D.王士祯还在任做官,不能在西城别墅居住,他为西城别墅写记是要让子孙记住修建别墅的意图。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楼与亭皆毁于壬午之乱,唯松在焉。(3分)
(2)楼既久毁,葺之则力有不能。(3分)
(3)犹得仅存数椽于劫灰之后,岂非有天幸欤?(4分)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李清时,字授侯,福建安溪人,大学士光地从孙。乾隆七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十四年,授浙江嘉兴知府。上南巡,或议自嘉兴至杭州别辟道行民舟,清时于官塘外求得水道相属,上通吴江平望,下达杭州坝子门,号为副河。丁父忧,去官。服除,授山东兖州知府。二十二年,擢运河道。
二十六年,河决孙家集,运河由夏镇至南阳两堤俱溃,清时督修筑。议者或拟用椿埽,费帑以六十万计;或拟建石堤,费以三百万计。清时少时行濒海间,见筑堤捍海为田者,掷碎石积水中,潮退则以木拦之,填土其上,坚筑成堤,因参用其法。以河东、西两岸皆水,得土难,令以石垒两旁,积葑其中,水涸募夫起土置积葑上费帑十四万有奇而两堤成。曹县溢,水泻入微山湖,出韩庄湖口,闸隘,水不得泄,令于闸北毁石堤,掘地深之以泄水。事上闻,上命于其地建滚水坝,高一丈二尺余。清时请减低为一丈,令湖水落至丈,乃闭闸蓄水。泗水经兖州西流入府河,济宁城东旧有杨家坝,遏水使入马场湖,蓄以济运,遇伏秋水涨不能泄,淹民田,令改坝为闸,视水盛衰为启闭。汶水分流入蜀山、马踏两湖,旧制引水使南行少北行多,后乃反之,漕船经袁口、靳口,浅涩不能进。清时规分水口,令南坝加长,北坝收短,以为节宣,并减低何家坝,使汶水南弱而北增。
二十九年,调江南淮徐道。三十年,擢河东河道总督,赐其母大缎、貂皮。清时以河堤岁修,司其事者每不度形势,过高糜帑,而卑薄者不能大有增益,乃饬所司,当水涨具堤高水面尺寸呈报,择堤最薄者培之。迨伏秋水发,耿家寨(称十四堡)水及旧堤上,赖预增新筑以免。清厘河工征料诸弊,岁减派料至千余万斤。三十一年,运河东岸漫口,自请议处,原之。三十二年七月授山东巡抚高苑博兴乐安三县被水清时谓小清河下流隘故上游溢檄所司勘验遽疾作乞解任不许三十三年卒。
清时治水善相度情形,穷源竟委。每乘小舟出入荒陂丛泽、支流断港中,或徒步按行谘访,必得要领,乃见诸建置。
(选自《清史稿·列传一百一十二》)
[注] ①帑:国库中的钱币。②葑:芜菁,又名蔓菁。一种一年或二年生草本植物,十字花科。③节宣:节制和排放。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清时于官塘外求得水道相  属:连接
B.过高帑糜:消耗
C.使汶水南而北增弱:减少
D.清时治水善度情形相:治理

下列各句中,断句正确的一句是(3分)(  )

A.三十二年七月/授山东巡抚/高苑/博兴/乐安三县被水/清时谓小清河下流隘/故上游溢/檄所司勘验/遽疾作乞解任/不许/三十三年卒
B.三十二年七月授山东巡抚/高苑/博兴/乐安三县被水/清时谓小清河下流隘/故上游溢/檄所司勘验/遽疾作乞解任/不许/三十三年/卒
C.三十二年七月授山东巡抚/高苑/博兴/乐安三县被水/清时谓小清河下流隘/故上游溢/檄所司勘验/遽疾作/乞解任/不许/三十三年卒
D.三十二年七月/授山东巡抚/高苑/博兴/乐安三县被水/清时谓小清河下流隘/故上游溢/檄所司勘验/遽疾作/乞解任/不许/三十三年/卒

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乾隆皇帝南巡时,有人建议重新挖掘一条水道,便于船只通行,而李清时却力排他议,打通原有水道,改造出一条“副河”。
B.李清时小时在海边见人们先在海水中投入石块,潮水退后,用木桩拦住,然后在石块上填土,以此来造田,这给他治水以很大启发。
C.曹县发大水时,水流入微山湖,又从韩庄的湖口流出;而这里的闸口狭窄,水流受阻,清时下令毁掉北面的堤坝,挖沟排水。
D.李清时在任河东河道总督时,运河东岸曾经决口,他主动请求前往治理,广泛征求意见,采取得力措施,使大堤恢复了原貌。

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水涸,募夫起土置积葑上,费帑十四万有奇,而两堤成。(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乃饬所司,当水涨具堤高水面尺寸呈报,择堤最薄者培之。(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李清时善于治水的两个事例。(可以自己概括,也可以引用原文)(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养竹记
白居易
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多树为庭实焉。
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选及第,授校书郎,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得常乐里故关相国私第之东亭而处之。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枝叶殄瘁,无声无色。询于关氏之老,则曰:“此相国之手植者。自相国捐馆,他人假居,由是筐篚者斩焉,篲帚者刈焉,刑余之材,长无寻焉,数无百焉。又有凡草木杂生其中,菶茸荟郁,有无竹之心焉。”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翦弃若是,本性犹存。乃芟蘙荟除粪壤疏其间封其下不终日而·毕于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
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呜呼!竹不能自异,唯人异之,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故作《养竹记》,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注] ①庭实:原指将贡品或礼物陈列于庭,让人观赏。这里是指将竹子种植在庭院中,随时观赏。②殄瘁:枯萎凋谢的样子。③篚:竹制的盛器。④篲:通“彗”,扫帚。这里作动词用。⑤寻:古代八尺为一寻。⑥封:培土。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竹本固,固以树德     本:本来
B.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假:假借
C.履及于亭之东南隅履:步履
D.刑余之材,长无寻焉长:生长

下列句子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3分)(  )

A.授校书郎 B.贞以立志
C.而见贱俗人之目 D.翦弃若是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庭院中种竹子的人,大多是有道德修养的人。
B.相国死了之后,他的故居被捐赠出来,给人居住。
C.本文以“竹似贤”一句,统领全文,娓娓道来。
D.本文从多方面写“养竹”的方法,内容翔实丰富。

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4分)
乃 芟 蘙 荟 除 粪 壤 疏 其 间 封 其 下 不 终 日 而 毕 于 是 日 出 有 清 阴 风 来 有 清 声 依 依 然 欣 欣 然 若 有 情 于 感 遇 也
(2)翻译。(6分)
①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得常乐里故关相国私第之东亭而处之。(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闻古之善用人者,必循天顺人而明赏罚。循天,则用力寡而功立;顺人,则刑罚省而令行;明赏罚,则伯夷、盗跖不乱。如此,则白黑分矣。治国之臣,效功于国以履位,见能于官以受职,尽力于权衡以任事。人臣皆宜其能,胜其官,轻其任,而莫怀余力于心,莫负兼官之责于君。故内无伏怨之乱,外无马服之患。明君使事不相干,故莫讼;使士不兼官,故技长;使人不同功,故莫争。如此,天下莫得相伤治之至也
闻之曰:“举事无患者,尧不得也。”而世未尝无事也。君人者不轻爵禄,不易富贵,不可与救危国。故明主厉廉耻,招仁义。昔者介子推无爵禄而义随文公,不忍口腹而仁割其肌,故人主结其德,书图著其名。人主乐乎使人以公尽力,而苦乎以私夺威;人臣安乎以能受职,而苦乎以一负二。故明主除人臣之所苦而立人主之所乐,上下之利,莫长于此。不察私门之内,轻虑重事,厚诛薄罪,久怨细过,数以德追祸,是断手而续以玉也。
使燕王内憎其民而外爱鲁人,则燕不用而鲁不附。民见憎,不能尽力而务功;鲁见说,而不能离死命而亲他主。如此,则人臣为隙穴,而人主独立。以隙穴之臣而事独立之主此之谓危殆
释仪的而妄发,虽中小不巧;释法制而妄怒,虽杀戮而奸人不恐。罪生甲,祸归乙,伏怨乃结。故至治之国有赏罚而无喜怒故圣人极有刑法而死无螫毒故奸人服发矢中的赏罚当符故尧复生羿复立。如此,则上无殷、夏之患,下无比干之祸,君高枕而臣乐业,道蔽天地,德极万世矣。
[注] ①权衡:法令。②伏怨:怀怨于心。③马服:本指赵奢,这里指其子赵括。④夺威:夺权。⑤离死命:冒死罪。⑥隙穴:孔隙,比喻隐患。⑦仪的:靶子,目标。
(选自《韩非子·用人》,有删节)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则伯夷、盗跖不乱   乱:叛乱
B.而苦乎以一负二负:担负
C.数以德追祸追:补救
D.释仪的而妄发发:放箭

下列各句中,断句正确的一句是(3分)(  )

A.故至治之国/有赏罚/而无喜怒/故圣人极/有刑法而死无螫毒/故奸人服/发矢中的/赏罚当符/故尧复生/羿复立
B.故至治之国/有赏罚而无喜怒/故圣人极/有刑法而死无螫毒/故奸人服/发矢中的/赏罚当符/故尧复生/羿复立
C.故至治之国/有赏罚而无喜怒/故圣人极有刑法/而死无螫毒/故奸人服/发矢中的/赏罚当符/故尧复生/羿复立
D.故至治之国有赏罚/而无喜怒/故圣人极/有刑法而死无螫毒/故奸人服/发矢中的/赏罚当符/故尧复生/羿复立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君主遵循天道,就能够少用气力而建功立业;君主顺应人情,就能够少用刑罚而推行法令。
B.因为晋文公鼓励廉耻之心,提倡仁义之举,所以介子推凭着“仁义”之心割下身上的肉给他吃。
C.假如燕王对内憎恨本国民众,对外喜爱鲁国人,那么燕人就不为他所用,鲁人也不会依附他。
D.君主实行赏罚不能凭个人喜怒,如果放弃法制而乱发脾气,即使大肆杀伐,奸人也不会害怕。

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请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天下莫得相伤,治之至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以隙穴之臣而事独立之主,此之谓危殆。(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君主“善用人”的两个事例。(可以自己概括,也可以引用原文)(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晋厉公欲尽去其大臣而立其左右。胥童谓厉公曰:“必先杀三郄。族大多怨。去大族不逼。”公曰:“诺。”乃使长鱼矫杀郄犨、郄锜、郄至于朝,而陈其尸。于是厉公游于匠丽氏,栾书、中行偃劫而幽之。诸侯莫之救,百姓莫之哀。三月而杀之。人主之患,患在知能害人,而不知害人之不当而反自及也。
魏武侯谋事而当,攘臂疾言于庭曰:“大夫之虑,莫如寡人矣!”立有间,再三言。李悝趋进曰:“昔者楚庄王谋事而当,有大功,退朝而有忧色。左右曰:‘王有大功,退朝而有忧色,敢问其说?’王曰:‘仲虺有言,不谷说之。曰:“诸侯之德,能自为取师者王,能自取友者存,其所择而莫如己者亡。”今以不谷之不肖也,群臣之谋又莫吾及也,我其亡乎!’”曰:“此霸王之所忧也,而君独伐之,其可乎!”武侯曰:“善。”武侯益知君人之道。
齐宣王为大室,大益百亩,堂上三百户。以齐之大,具之三年而未能成。群臣莫敢谏王。春居问于宣王曰:“荆王释先王之礼乐,而乐为轻,敢问荆国为有主乎?”王曰:“为无主。”“贤臣以千数而莫敢谏,敢问荆国为有臣乎?”王曰:“为无巨。”“今王为大室,其大益百亩,堂上三百户。以齐国之大,具之三年而弗能成。群臣莫敢谏,敢问王为有臣乎?”王曰:“为无臣。”春居曰:“臣请辟矣!”趋而出。王曰:“春子!春子!反!何谏寡人之晚也?寡人请今止之。”遽召掌书曰:“书之!寡人不肖,而好为大室。春子止寡人。”箴谏不可不熟,宣王微春居,几为天下笑矣。
赵简子沉鸾徼于河,曰:“吾尝好声色矣,而鸾徼致之;吾尝好宫室台榭矣,而鸾徼为之;吾尝好良马善御矣,而鸾徼之。今吾好士六年矣,而鸾徼未尝进一人也。是长吾过而绌善也。”故若简子者,能厚以理督责于其臣矣。以理督责于其臣,则人主可与为善,而不可与为非;可与为直,而不可与为枉。此三代之盛教。(选自《吕氏春秋·骄恣篇》,略有删减)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仲虺有言,不谷之说:通“悦”,喜欢。
B.而君独之伐:攻伐,攻打。
C.箴谏不可不熟:仔细考虑。
D.宣王春居,几为天下笑矣微:无,没有。

下列各组语句中,全是君王在明辨他人的谏议后所产生的行为表现的一组是
①晋厉公杀郄犨、郄锜、郄至于朝②武侯曰:“善。”武侯益知君人之道。
③楚庄王退朝而有忧色④寡人请今止之
⑤(齐宣王)遽召掌书曰:“书之!寡人不肖。”⑥赵简子沉鸾徼于河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①④⑥ D.③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辑录了几则君王与大臣之间的故事,从不同角度说明了君王要戒骄恣,明辨大臣忠直与否。
B.魏武侯起初很自负,认为自己比臣属高明,后在李悝的劝谏下,才更加懂得了当君主的原则。
C.齐宣王大兴土木,修建宫室,三年还未完工,其他大臣都不敢进谏劝阻,只有春居不顾及齐宣王的颜面而直言进谏,从而阻止齐宣王继续建造。
D.赵简子对臣子要求很严,对鸾徼这样只会一味让君王沉湎于享乐的大臣予以严惩,把他沉入河中。

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侯莫之救,百姓莫之哀。
(2)是长吾过而绌善也。
(3)以理督责于其臣,则人主可与为善,而不可与为非。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文后面题目。(14分,其中选择题每题2分)
【甲】呜呼!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所求乎为臣,主辱,臣死有余僇;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将请罪于君,君不许;请罪于母,母不许;请罪于先人之墓,生无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义也;赖天之灵,宗庙之福,修我戈矛,从王于师,以为前驱,雪九庙之耻,复高祖之业,所谓誓不与贼俱生,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亦义也。嗟夫!若予者,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然微以自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复何憾哉!(《指南录后序》)
【乙】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之吉水人也。自为童子时,见学宫所祠乡先生欧阳修、杨邦乂、胡铨像,皆谥“忠”,即欣然慕之。咸淳九年,起为湖南提刑,因见故相江万里。万里素奇天祥志节,语及国事,愀然曰:“吾老矣,观天时人事当有变,吾阅人多矣,世道之责,其在君乎?君其勉之。”德祐初,江上报急,诏天下王。天祥捧诏涕泣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蛮使方兴召吉州兵诸豪杰皆应有众万人。事闻,以江西提刑安抚使召入卫。其友止之,曰:“今大兵三道鼓行,破郊畿,内地,君以乌合万余赴之,是何异驱群羊而搏猛虎!”天祥曰:“吾亦知其然也。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义胜者谋立,人众者功济,如此则社稷犹可保也。”天祥性豪华,平生自奉甚厚,声伎满前。至是,痛自贬损,尽以家赀为军费。每与宾佐语及时事,辄流涕,抚几言曰:“乐人之乐者忧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宋史·文天祥传》),有删改)
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予虽浩然无所愧怍,惭愧 B.然微以自于君亲文,掩饰
C.诏天下王勤,辛苦 D.破郊畿,内地薄: 逼近,指进攻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予生也幸/师道不传也久矣
B.君亲谓予何/君勉之
C.见学宫祠乡先生欧阳修/较秦之得与战胜而得者
D.君乌合万余赴之/夜则兵围所寓舍

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甲文,文天祥表明自己死里逃生是要把自己的生命献给国家,阐明了他为复兴国家奋斗到底、死而无憾的决心。
B.乙文,当长江防线告急之时,文天祥为国而急,多方奔走号召,结集兵力,并抱着必胜的信念率万余兵力去抵抗元兵的进攻。
C.乙文,文天祥认为国家养育了臣民,臣民应该共赴国难;他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保卫国家,他也希望天下的忠臣义士闻风而起保卫祖国。
D.乙文,文天祥面对国家的灾难,深深自责平时生活豪华,并毅然拿出全部的家赀充作军费;平时每当谈及国事,往往痛心以至泣下。

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天 祥 捧 诏 涕 泣 使 陈 继 周 发 郡 中 豪 杰 并 结 溪 峒 蛮 使 方 兴 召 吉 州 兵 诸 豪 杰 皆 应 有 众 万 人
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
(2)乐人之乐者忧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