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御史张瑞荫的一份奏折中说:“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若内阁,则权属于臣。”这说明军机处( )
①防止了大臣专权
②强化了君主专制
③削弱了内阁的权力
④扩大了统治基础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②③ | D.①③④ |
反映老子的观点并具有积极意义的论述是
A.“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
B.“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 |
C.“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
D.“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
在上个世纪50—80年代的东欧和西欧虽然都不同程度地进行了改革,但成效和结果却是两重天,导致这种结果差异的最主要原因是()
A.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出现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趋势 |
B.美国和苏联对西欧和东欧产生了绝然不同的政治影响 |
C.斯大林模式和罗斯福体制优劣明显 |
D.对生产关系的调整是否真正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
有人称苏俄新经济政策是“布尔什维克转向资本主义”;有人说美国罗斯福新政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这两种看法的共同缺陷中最根本的是()
A.只看到政策引起的直接的、表面的变化 |
B.没有从政策实施的根本目的上看问题 |
C.没有从发展的辨证角度分析问题 |
D.没有看到政策仅在一定限度内调整 |
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奴制度的法令,法令宣布,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这次改革的后果是①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②资本主义获得迅速发展③贵族地主利益得到保护④解除了农奴对地主的一切依附关系
A.①②④ | B.①③④ | C.①②③ | D.②③④ |
东欧国家的改革多数半途而废而中国的改革的获得巨大成功两者最重要的区别在
A.是否坚持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 | B.是否首先实行经济改革 |
C.是否紧密依靠人民群众 | D.是否全面对外开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