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经济学家》指出:“21世纪的欧洲不会被炮火摧毁,但可能会被一张张福利支票压得喘不过气。这已经成为一场‘战争’——纳税人用示威骚乱逼政府对他们的人生负责。”这表明( )
| A.欧洲国家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和政治危机 |
| B.欧洲国家的福利政策的弊端不断显现 |
| C.欧洲国家的福利政策已不能缓和社会矛盾 |
| D.欧洲国家的示威游行可能会引发革命 |
德意志第二帝国的联邦议会不同于西方的上院,它是真正的实权机构,相当于各邦使节构成的帝国最高合议机关。在正常情况下,皇帝以帝国的名义对外宣战,必须征得联邦议会的同意。这反映出当时德国()
| A.联邦议会有权行使立法权 |
| B.具备资产阶级民主权力制衡原则 |
| C.国家元首形式上对议会负责 |
| D.联邦议会成为了国家的权力核心 |
罗马帝国时期,公民和臣民之间的差别逐渐消失,“这样,至少对自由民来说产生了私人的平等,在这种平等的基础上罗马法发展起来了”。这表明罗马法()
| A.维护罗马民主政治 |
| B.重在协调公民和臣民间的关系 |
| C.意在实现人人平等 |
| D.注重顺应时代潮流,适时调整 |
《雅典政制》提到,雅典议事会的成员由400人改为500人,每(地区)部落出50人,而在以前,每(血缘)部落则出100人。与上述变化作用相同的措施是()
| A.克利斯提尼改革时期确立陶片放逐法 |
| B.梭伦改革时期废除债务奴隶制 |
| C.梭伦改革以财产多寡确定政治权利高低 |
| D.伯利克里时代向公民大会的参会者发放补贴 |
明代袁宏道在《东西汉通俗演义序》说到:“今天下自衣冠以至村哥里妇,自七十老翁以至三尺童子,谈及刘季起丰沛、项羽不渡乌江、王莽篡位、光武中兴等事,无不能悉数颠末,详其姓氏里居,自朝至暮,自昏彻旦,几忘食忘寝,讼言之不倦。”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理学的发展增强了文化的教化功能 |
| B.伴随商品经济发展,明代通俗文化进一步普及 |
| C.明代通俗文化的兴起扩大了民众对政治的关注 |
| D.两汉的政治制度对明代百姓有很强的吸引力 |
《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载“(东洞庭)编民亦苦田少,不得耕耨而食。并商游江南北,以通齐、楚、燕、豫,随处设肆,博锱铢于四方,以供吴之赋税,兼办徭役,好义急公。”材料主要表明()
| A.商业是当地民众重要收入来源 |
| B.当地人多地少,赋税沉重 |
| C.当地商业的发展已超过农业 |
| D.当地商业活动注重社会公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