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从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转变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
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 B.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 |
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 D.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
抗战以前,全国的工矿企业80%以上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到了1944年,西南地区的工矿企业数量占整个国统区的88.63%,资本与工人数分别占93.52%和85.61%。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国民政府努力改变全国工业布局 |
B.四大家族加强了工业垄断 |
C.民族资本家将大批民营工业内迁 |
D.西南军阀加速发展自身实力 |
1923年以前,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商标只有一千多个,而外商在中国注册商标却达三万多个。中外商标注册数量为1:30的比例。从1928年到1937年,这种情况发生较大的改变,在全国历年注册的33806件商标中,中国商人呈请注册的达14668件,占总数的43%。1937年中外商标注册数量之比增大到l:4。对材料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1923年前民族工业发展缓慢 |
B.1928年到1937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迅速 |
C.外资的涌入极大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
D.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的民族工业冲击较大 |
《马关条约》签订后,张謇痛陈其主张:“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中国但能于工艺一端,蒸蒸日上,何至有忧贫之事哉!”由此可见,张謇认为()
A.兴办实业是实现富国御侮根本之道 |
B.兴办商务是西方富民强国之根本所在 |
C.中国应该农、工、商业同步发展 |
D.实现民族独立是工业建设的重要前提 |
.李淘在《明清史》中说:“鸦片战争前夕的清代农业,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但是商业性农业已经出现。商业性农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的苏、杭地区和粤江下游广州附近地区。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商业性农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这种“商业性农业”发展的实质是( )
A.自然经济结构解体 |
B.政府改变重农抑商政策 |
C.外国资本主义掠夺中国原料 |
D.民族资本主义日益萎缩 |
“管理的集中,以保证少数上层领导人大权独揽来维持规定的价格标准;消除竞争,以杜绝外国竞争的保护关税来保证在市场上的稳固地位;以较少数企业、但进行大规模生产的方法,来实现生产率的提高。”这种生产组织方式( )
A.促进工厂制度的全面建立 |
B.推动大企业时代的到来 |
C.促进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
D.推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