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材料一 1936年11月,斯大林在《关于苏联宪法草案》的报告时说……苏联社会已经“在基本上实现了社会主义”。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后,英国工党政府首相艾德礼领导了一场社会主义试验。艾德礼说:“工党政府正在英国建立一种优于资本主义和苏联式社会主义的最好的制度。这种制度叫做民主社会主义。”1948年,艾德礼颇为自豪地认为工党已找到了一种新的社会主义模式,“一种把个人自由与计划经济、把民主与社会主义结合起来的制度”。
(1)材料一中苏联在基本上实现了的“社会主义”与材料三中英国工党政府建立的“民主社会主义”有何不同?
(2)苏联式的“社会主义”与英国式“社会主义”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80年代初都面临严峻危机,两国执政者如何应对?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斯大林格勒战役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抗战胜利后根据三巨头开罗会议的决定,日本所占领的中国领土一概归还给中国。所有的租界也都恢复中国的主权。全中国20多个租界,在上海、天津、武汉、广州、厦门等地的租界全部归还。外国人在中国享有的领事裁判权(涉及外国人在华的诉讼由外国领事裁决),经过一个世纪的抗争,也被取消。1931年“九一八事变”被日本占领的东三省,也回到中央政府手中。尤其是被日本侵占半个世纪的台湾也归还中国。这是中国百姓绝没有想到的事。……更重要的是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在1945年6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两个月,联合国正式成立时中国就是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战后对日关系的安排是在1943年11月底的开罗会议上做出的决定。参加开罗会议的是罗斯福、丘吉尔和蒋介石。罗斯福和丘吉尔能够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中国,这才有中国进入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机会。
——《中国抗日战争全史》
材料二 1940至1941年间,英美亦宣布,战后将与中国商谈取消在华特权,尚不肯立时废止。中国要求改善在同盟国的地位不遂。1942年5月,熊式辉主张中国自行废除不平等条约。6月,熊改向白官行政助理居里献策,谓美国对华援助物资有限,正应取消不平等条约,给以精神鼓励。美国政府认为这是惠而不费之举,经与英国交换意见后,10月9日,国务卿赫尔通知中国驻美大使魏道明,准备与中国谈判放弃在华特权及有关问题的条约,另订新约。……雅尔塔协定,中国再被出卖,罗斯福忘记了四年前他与丘吉尔宣布的“大西洋宪章”中的未得有关人民同意,不得改变领土的原则。斯大林更不顾1919年苏俄对华宣言中的放弃帝俄在满洲及其他地方掠夺的利权与租借地的诺言,且将1924年中俄协定中的苏俄承认外蒙古为中国的一部分,中东铁路主权概由中国处理的条款置诸脑后。中国虽为同盟国之一,命运依然由强国决定。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材料三 1943年12月的英、美、中开罗宣言保证把所有被日本占去的领土归还中国,并且罗斯福在德黑兰会议上坚决主张中国在将来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中应享有大国的地位。然而,这种把大国地位给予国民党政府的举动是美国完成的,并非中国、更绝非英国或苏联的成就。
——费正清《美国与中国》
有学者认为,中国人民在抗战胜利时就已经站起来了。试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此观点。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语言准确,逻辑严密,层次清楚.)

国民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各个革命阶级联合的大革命。根据教材相关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国共合作是国民革命兴起的前提,这次合作的突出特点是什么?这种合作方式的优点和缺点是什么?
(2)国民革命的发展以北伐为高潮,北伐胜利进军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怎样理解国民革命的失败?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有哪些收获?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人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
——五四传单
材料二 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高呼“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的口号,发表宣言,揭露帝国主义的强盗行为,举行游行示威,痛打卖国贼章宗祥,火烧曹宅……
材料三 6月5日,(上海)罢市开始,至十二时,华租各界大小商店,已无一开门者。所余者,仅外人所设之洋行也……各华商店门前,皆贴有白纸上书“罢市请命、商学一致、挽救学生、罢市救国”等字。工人也自发行动起来,日商内外棉第三、第四、第五纱厂、上海纱厂一律停工,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工人一律罢工……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成为运动主力,运动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五四爱国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
——魏宏运《中国现代史》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请说出五四运动的性质。
(2)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五四运动后期,运动的主力发生了什么变化?从这种重大变化中,你受到什么启发?
(3)材料三中“五四爱国运动取得了初步的胜利”表现在哪些方面?
(4)五四运动有何重大的历史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中国人民一切困苦之总原因,在帝国主义者侵略及其工具卖国军阀之暴虐。中国人民唯一之需要,在建设一人民的统一政府;而过去数年间之经验,已证明帝国主义者及其卖国军阀,实为和平统一之仇敌。……本党为实现中国人民之唯一的需要,统一政府之建设,巩固国民革命根据地,不能不出师以剿除卖国军阀之势力。
——《中国国民党为国民革命出师北伐宣言》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中的两个口号,具体分析五四运动的导因和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的斗争目标是什么?
(3)北伐战争取得了胜利,但大革命却失败了。大革命的失败给中国共产党最深刻的教训是什么?

礼仪是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反映了一定的政治制度及其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艺祖(宋太祖)继位之一日,宰执范质等犹坐,艺祖曰:“吾目昏,可自持文书来看。”质等起,进呈罢,欲复位,已密令中使去其坐矣,遂为故事。
——邵博《邵氏闻见后录》
汉制,皇帝为丞相起(立);晋、六朝及唐,君臣皆坐;唯宋(群臣)乃立,元乃跪,后世从之。
——康有为《拟免跪拜诏》
材料二

材料三 1912年初的一天,有位80多岁的萧姓盐商,从扬州来南京求见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孙笑着起立和他握手。老先生却放下手杖,欲行三跪九叩大礼。孙连忙将他拉住,请他坐下说:“现在已是民国,不再行这一套了。”并亲切地和他交谈:“总统是国民的公仆,是为全体国民服务的。”老先生问:“总统若是离职呢?”孙说:“总统离职后,就和百姓无异了。”临走时,老先生高兴地说:“今天我总算见到民主了!”
——摘编自吴剑杰《中国近代思潮及其演进》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至明清君臣相见礼节的演变历程。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演变反映的本质问题。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唐宋、明清三个时期君权相权的变化,并概括其趋势。
(3)指出材料三中“见到民主了”反映了什么?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社会巨变的重大历史意义。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