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生物兴趣小组分别对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进行了如下的探究实验。请据题分析作答:
Ⅰ.甲兴趣小组想探究的具体问题是:酵母菌是否在有氧、无氧条件下均能产生CO2。现提供若干套(每套均有数个)实验装置如图Ⅰ(a~d)所示:
请根据实验目的选择装置序号,并按照实验的组装要求排序(装置可重复使用)。
①有氧条件下的装置序号: ;无氧条件下的装置序号: 。
②装置中c瓶的作用是: , b瓶中澄清的石灰水还可用 代替。
Ⅱ.乙兴趣小组利用图Ⅱ所示装置(橡皮塞上的弯管为带有红色液滴的刻度玻璃管),探究酵母菌的细胞呼吸类型。
(1)想得到实验结论还必须同时设置对照实验,请问对照实验装置(假设该装置编号为Ⅲ)如何设计? 。
(2)请预测与结论相符合的现象,并填写下表:
序号 |
装置中红色液滴的移动现象 |
结论 |
|
装置Ⅱ |
装置Ⅲ |
||
1 |
① |
②不移动 |
只进行有氧呼吸 |
2 |
③ |
④ |
只进行无氧呼吸 |
3 |
向左移 |
向右移 |
⑤ |
(3)若酵母菌消耗的O2为3mol/L,而释放的CO2为9mol/L,则酵母菌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量是有氧呼吸的 倍。
A图表示用枯草杆菌为饲料培养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两者属于不同的物种)的种群数量变化,其中实线为混合培养时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的种群变化,虚线为单独培养时双小核草履虫的种群变化。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单独培养双小核草履虫时,该种群在____________________条件下,种群数量呈典型的“S”形曲线增长。请在B图中画出20天内的种群增长速率变化曲线。
(2)混合培养时,两种草履虫会发生_____重叠,0~2d内,两种草履虫并没有出现竞争,原因是_____,20d后,大草履虫被完全排除掉,体现了生态学上的____原理。
果实成熟到一定程度时,乙烯含量明显上升。有些果实在这个时候呼吸速率会首先降低,然后突然增高,最后又下降,果实就完全成熟了,这个呼吸高峰称为呼吸峰。某实验小组在探究不同浓度 (μg/g)的乙烯对果实呼吸作用影响的实验中,得到如甲图所示结果。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结果表明:
①随乙烯浓度增大,呼吸峰出现的时间将_____;
②随乙烯浓度增大,呼吸峰_____。
(2)该实验小组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开展了与果实保鲜贮藏相关的课题研究。
①课题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材料和器材:刚采摘的成熟度一致的毛叶枣若干,密闭容器,适宜浓度的乙烯合成抑制剂,气相色谱仪(用于测定乙烯浓度),远红外CO2分析仪。
③方法和步骤:
步骤一:挑选足量的无破损、形状、大小、外观颜色相对一致的毛叶枣,随机分成2等份。编号为A、B。
步骤二:A组不做处理,B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三:将A、B两组毛叶枣分别放入两个相同的密闭容器内,室温保持在25℃。
步骤四:一小时后,分别从两个容器内抽取等量气体,用气相色谱仪测定乙烯浓度,远红外CO2分析仪测定CO2浓度,并记录数据。
步骤五:每隔3天,用同样方法重复测量密闭容器内乙烯浓度和CO2浓度。
(3)结果和结论
所得数据经处理后得到下图(乙图、丙图分别表示A、B组的实验结果)。
①本实验中因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比较乙图和丙图可知,在一定浓度的乙烯合成抑制剂作用下,果实的呼吸峰出现时间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比较乙图、丙图所示的实验结果,你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1是当A接受一定强度刺激后引起F收缩过程示意图。图2为图1中D结构的放大示意图,请回答:
(1)图2的结构名称是_____。结构②的名称是_____。主要是下个神经元的_______________
(2)神经纤维B在A中的细小分枝叫做__________。用针刺A时,引起F收缩的现象被称为_____,针刺引起疼痛,产生痛觉的部位是________。
(3)当兴奋在神经纤维B上传导时,兴奋部位的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呈_____。
(4)如果在图2中①和②的间隙处注射乙酰胆碱,②处发生的变化是_____(兴奋、抑制),原因是乙酰胆碱引起结构②_____的变化。
以下是英国曼彻斯特地区桦尺蠖的体色变化过程,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 1850年以前,浅色桦尺蠖占95%以上,黑色桦尺蠖不到5%,这表明稀有的黑色型是由浅色型通过_____产生的。
(2) 从1850~1898年间,黑色桦尺蠖逐渐取代浅色桦尺蠖,这表明黑色基因(S)和浅色基因(s)的频率均产生_____。
(3) 被污染的环境使得浅色桦尺蠖容易被鸟类捕食而处于劣势,黑色桦尺蠖由于具有保护色而处于优势。这表明,_____通过保留有利基因型个体和淘汰不利基因型个体,导致种群的_____定向改变,使种群产生的适应新环境的黑色突变类型得到迅速发展。
(4) 以上事实表明,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_____决定的。
(5) 黑色桦尺蠖慢慢的取代了浅色桦尺蠖是否代表了新物种的产生?_____为什么?_______________
将燕麦幼苗的胚根及芽末端4mm切去,再将剩余的10mm的胚根及胚芽每10条一组分别放人保持在25℃的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中2d,下表显示实验结果:
(1) 此实验的实验目的是研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为什么要切取胚根及胚芽的末端部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为什么要用10条一组而不是1条一组放人生长素溶液中进行实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胚根、胚芽的最适生长素浓度分别是_____、_____
(5) 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