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蟹为杂食性动物,可捕食稻田中的小动物,对稻田中几乎所有的杂草都能取食。为研究稻蟹共作复合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研究人员进行了实验,结果如下表。稻蟹共作对稻田中杂草密度、物种丰富度及稻田杂草相对优势度的影响表:

注:相对优势度表示植物在群落中优势地位
(1)采用           法调查杂草的种群密度,该方法的关键是      。表中杂草密度应为该方法调查数据的   值。表中数据说明稻蟹共作会在一定程度上             杂草密度,从而限制了杂草对水稻的危害,同时,改变了杂草的                        
(2)由于稻蟹共作,使水稻和杂草之间的    关系      (减弱/增强)。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 ,所以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会对稻田群落的结构有不同的影响。
(3)该生态系统中蟹的粪便中包含的能量属于    的生物同化的能量。水稻同化的能量在一年中根据用途可以分成      部分。

科目 生物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群落的主要类型 生态城市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莠去津是一种含氮的有机化合物,它是广泛使用的除草剂之一。
⑴莠去津的作用机理之一是阻断光反应中的电子传递过程,影响 NADP+ 形成,进而影响在中进行光合作用的暗反应过程,最终抑制杂草生长。
⑵从使莠去津的农田中,选到了能遗传的耐莠去津杂草,将它与敏感型植株杂交,结果见下表:

杂交亲本
后代中耐药型植株比例(%)
后代中敏感型植株比例(%)
耐药型♀×敏感型♂
100
0
敏感型♀×耐药型♂
0
100

由表推断,控制该耐药性状的基因位于
(3)据图回答:

①由于莠去津的作用,在长期使用莠去津的土壤中可能含有目的菌。
②下图是 A-C 瓶中三类细菌的最大密度柱形图。由图推断,从 A 瓶到 C 瓶液体培养的目的是;甲类细菌密度迅速降低的主要原因是;从 A 瓶中应选择细菌生长处于期的菌液加入到 B 瓶中,培养效果更好。

③在固体培养基中,无透明带菌落利用的氮源主要是;有透明带菌落利用的氮源主要是,据此可筛选出目的菌。

用乙烯利催熟香蕉的过程中,会出现下列生理现象:①出现一个呼吸速率迅速上升的阶段;②香蕉果皮由绿色逐渐变为黄色;③果肉甜味逐渐增加。请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通风不良,催熟的香蕉会产生酒昧,请解释原因。(2)在催熟的过程中每日取样,提取果皮中光合色素进行纸层析,色素带会出现什么变化?出现该变化的原因是什么?(3)果肉变甜是因为--( A .果胶; B .多糖; C .可溶性糖)积累的结果,这种(类)物质是由什么物质转化而来的?是如何转化的?

将燕麦幼苗的胚根及芽的尖端4mm切去,再将剩余的10mm的胚根及胚芽每10条一组分别放入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单位:mol·L—1)中,保持在25℃下培养2d后,测量胚芽和胚根的平均长度,下图显示实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切去胚芽及胚根尖端部分的原因是
(2)实验中盛有不同浓度生长素溶液的小培养皿必须加盖,其原因是
(3)根据实验数据可得出促进胚根生长的最适生长素浓度是,胚芽伸长的最长长度是
(4)根据实验数据还可得出对生长素敏感程度更高的是

单侧光照射,植物会表现出向光性。已知该特性与生长素的横向运输有关,请利用所提供的实验材料,设计两组实验方案证明尖端存在着生长素的横向运输。

要求:用图解和必要的文字说明展示(只画出实验开始时的状态)。
示例:植物向光弯曲与尖段有关的实验设计(见右图)
实验材料:玉米胚芽若干、光源、琼脂块、云母片、刀片等。

某学校生物兴趣小组利用假期对当地A、B、C三种类型的野菊地和其生存环境进行调查。记录如下表:
表一不同调查面积的野菊数量统计结果

表二近五个月植物种群变化的调查结果汇总如下:(单位/株·m2

年份
种名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车前草
0
0.3
1.4
2.0
3.0
婆婆纳
1.3
1.4
1.7
2.8
3.2
狗尾草
0.8
1.3
1.5
2.2
1.6
野菊
0.4
2.0
2.5
3.4
5.4

(1)①表一中A、B、C三种类型的野菊对环境的抵抗力稳定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②表二中狗尾草与野菊的之间的关系是(), 狗尾草数量4月份时有所增加,其原因是

③试在所给的坐标系中绘出野菊和狗尾草的种群密度的变化曲线。

(2)同学小王在调查该野菊种群密度时,设计如下调查步骤:
① 选取40cm×40cm为最佳样方面积。
② 在该物种分布较密集的地方取5个样方。
③ 计数每个样方内该植物的个体数。若计数结果由多到少依次为N1、N2、N3、N4、N5,则将N3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请指出以上设计步骤中的错误并加以改正。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