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反映了1936—1938年上海部分民族工业生产指数的变化(注:1936年为100)。结合下表,这一时期( )
|
1936年 |
1937年 |
1938年 |
棉纺织业 |
100 |
87 |
68 |
面粉业 |
100 |
75 |
75 |
机器业 |
100 |
96 |
50 |
各业平均 |
100 |
85 |
79 |
①民族工业逐步萧条
②外国资本超过民族资本
③民族工业发展比例失调
④日本侵华破坏民族工业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949年,中国、德国都出现了分裂局面。下列对两国分裂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两国的分裂都是雅尔塔会议的产物 |
B.两国的分裂都与世界大国的强权政治有关 |
C.分裂后的政权都分别参加华约、北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 |
D.两国现都正在实现国家的重新统一 |
拿破仑曾为自己的称帝这样辩解道:“如果华盛顿是个法国人,而又生活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我想他就不会是华盛顿……在如今的现实情境中,我除了通过专政的途径之外不可能达到目标。我这样做了。怎么能因此而对我抱有成见呢?”这里拿破仑所说的“现实情境”是指()
A.封建势力强大,面临王朝复辟 | B.内部政局不稳,外遭敌人侵略 |
C.启蒙运动影响,革命蓬勃发展 | D.国际局势紧张,民族危机严重 |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在出国留学的学生中去美国的人非常少。1906年3月6日美国传教士明恩博到白宫进谒罗斯福总统。他建议总统将中国清政府的庚子赔款退还一部分,专门开办和津贴在中国的学校。1907年罗斯福给国会提出了一个咨文,指出:“我国宜帮助中国厉行教育,使此巨数之国民能以渐融洽于近世之境地。”1908年5月25日,美国国会通过罗斯福的咨文。对上述材料准确的理解是()
A.美国加紧对中国进行经济文化侵略 | B.美国重视帮助中国发展文化教育 |
C.美国企图强化对华文化价值观渗透 | D.美国企图强化对华思想控制 |
某学习小组以“中国印刷术的发展历程”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收集到了历史资料唐代《金刚经》卷子,该资料卷末有“咸通(唐懿宗年号)九年四月十五日王玠敬造”的字样。四位同学各抒己见,你认为其中最恰当的说法是()
A.资料卷末的纪年说明唐朝就已有了活字印刷术 |
B.印刷术是宋代毕升发明的,此件可能是伪造的 |
C.这一资料证明唐代已开始印刷术的发明与研究 |
D.佛教的传入是印刷术产生的根本原因 |
宋朝范成大诗云:“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诗句中反映的信息不包括()
A.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 B.农村经济存在性别分工 |
C.农民过着衣食无忧的田园生活 | D.当时的纺织材料有麻和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