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以上材料,找出历史性错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仅仅是围绕着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而进行的;汉初只实行分封制,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削弱诸侯国的势力;北宋由文臣做地方官,防止因武官拥兵自重,导致割据恶果;元朝通过宣政院,加强对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有效管辖。
A.一处 | B.两处 | C.三处 | D.四处 |
侯家驹先生在所撰写的《中国经济史》中指出:“从中国经济史看来,左右经济发展情况的主要因素,是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的有无与多寡。……中国古代政府的‘干预’更具有强权掠夺的性质,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控制国家经济,从中获取巨额财富……”下列经济情况与材料中观点相符合的是
A.闭关锁国 | B.朝贡贸易 | C.官营专卖 | D.市坊制度 |
有学者对某位思想家有如下的叙述:“他想把濂溪、康节、横渠、二程种种意见都包容和会通,再上通诸孔孟先秦儒,兼及释、道,而且组织一大系统……思想上还是沿袭二程,尤其沿袭伊川的最多。”下列思想属于这位思想家是
A.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 B.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 |
C.经世致用、明道救世 | D.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
苏轼在《论养士》中说:“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材料主要说明了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是
A.世卿世禄制逐渐衰微 | B.门第族望成为人才选拔重要标准 |
C.选官和考试有机结合 | D.选拔人才由中央下放到地方 |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尚书本是皇宫内廷秘书,中书依官名论,也即是在内廷管理文件之意,侍中(门下省长官)则是在宫中侍奉皇帝。魏晋时期,皇帝将宰相之权交由这些私属代行……到唐代,则全由内廷官一变而为政府外朝的执政官,把以前的宰相职权正式分配给三省。”这种变化体现了
A.唐代的相权一分为三 | B.唐代中央机构完全沿袭魏晋时期 |
C.唐代的皇权得以强化 | D.唐代政府对皇室内廷干政的削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