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说:“井田之制,即均产主义之滥觞(喻指发源);而累世同居,又共产主义之嚆矢(喻指先声),足见我国人民之脑际,久蕴蓄社会主义之精神。”“社会主义既欲谋人类之幸福,当先谋人类生存;既欲谋人类之生存,当研究社会之经济……以补救社会上之疾苦耳。”下列能反映这一思想的是
| A.“联和苏俄、联和共产党” | B.“涤二百六十年之龌龊,复四千年之祖国” |
| C.“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 D.“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 |
19世纪中叶,曾国藩、李鸿章等以百战之功获取封爵;20世纪初,清政府规定工商业者凭借一定资财即可获爵。这一变化反映出
| A.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提高 | B.“实业救国”成为国人共同追求 |
| C.清政府改革科举取士制度 | D.清政府政治体制发生变化 |
张之洞曾说:“今日五洲各国之交际,小国与大国交不同,西国与中国交又不同。即如进口税,主人为政,中国不然也。寓商受本国约束,中国不然也。各国通商,只及海口,不入内河,中国不然也。华洋商民相杀,一重一轻,交涉之案,西人会审,各国所无也。”由此,他主张
| A.取缔列强特权,实行闭关锁国 | B.清除外国势力,推翻清廷统治 |
| C.抓住有利时机,进行全面改革 | D.抵御列强干涉,维护国家主权 |
朱熹认为,君主“虽以制命为职,然必谋之大臣(宰相),参之给(给事中)舍(中书舍人),使之熟议,以求公议之所在……比古今之常理,亦祖宗之家法也”。这体现了朱熹
| A.反对君主独裁 | B.反对君主制度 | C.提倡格物致知 | D.提倡尊君卑臣 |
郑学檬指出,宋《天圣令》与唐《田令》相比,没有还授田的规定,更无永业、口分之别;并且要求“诸官人、百姓.并不得将田宅舍施及卖易与寺观。违者,钱物及田宅并没官”。这一规定
| A.加强了国家对土地产权的控制力度 | B.制约了商品经济的不断提商 |
| C.使私人土地所有制得到充分发展 | D.推动了小农经济健康发展 |
草市是相对于官市而言的,《唐会要》记载:“诸非州县之所,不得鼍市。”据此可知
| A.在唐朝草市是不合法的集市 | B.唐朝的集市以官方为主 |
| C.政府对商业控制的减弱 | D.唐朝开放了市场的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