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西方观察家曾将当时的一场战事称为“李鸿章一人与日本一国的战争”。其依据是( )
| A.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外来侵略已无力反抗 |
| B.甲午战争时中国民众民族意识未充分觉醒 |
| C.清政府反对李鸿章因朝鲜问题与日本交战 |
| D.力量弱小是甲午战争清军战败的根本原因 |
美国历史学家包弼德在《唐宋转型的反思——以思想的变化为主》中认为宋代标志了中国历史现代性的开端,但同时也出现了逆现代性的因素。以下属于宋代“逆现代性”的是()
| A.跻身仕途的平民取代了门阀家族,成为社会的领导阶层 |
| B.佛道的虚无和消极让位于儒家思想的积极、理性和乐观 |
| C.士族政治领袖所提供的对王室权威的制衡丧失 |
| D.商业对国家的财政政策至关重要,政府稳步提高货币的供给 |
“就如中国的农民,欧洲使用木制农具时,他们已经用铁犁耕田。而当欧洲也使用铁制农具时,他们仍在使用铁制农具。中国人把一种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运用到很高的水平,却没想到要改善和替代它。”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性问题是()
| A.自然经济的脆弱性 | B.欧洲经济后来居上 |
| C.铁犁技术更新缓慢 | D.小农经济的停滞性 |
“我生不有命在天”一语,见载于《尚书·西伯戡黎》,此语乃殷大臣祖伊深感周邦对殷王朝已构成巨大威胁而奔告于纣时,纣对祖伊说的话。它反映出殷商时期()
| A.天子成为君主称号 | B.存在君权神授观念 |
| C.纣王权威受到质疑 | D.萌发天人感应学说 |
“文革”结束后,巴金第一个提出建立“文革”博物馆的构想,目的是牢记十年惨痛的教训。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和政府吸取“文革”教训所采取的重大措施有()
①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②改进政治协商制度
③提出“依法治国”理念④加强基层民主建设
|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保罗•约翰逊在《现代:从1919到2000年的世界》中说“(二十世纪)80年代,人类刮起了一场巨大的求变之风……80年代成为当代史的分界线。民主精神恢复了自信,开始广泛传播。”这场“求变之风”最终()
| A.壮大了国际社会主义力量 |
| B.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
| C.实现了世界政治文明的统一 |
| D.加快了西方政治民主化进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