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索利在《雅典的民主》中写道:“我们不清楚会议成员是如何选出的,但似乎是由三个上流阶层的代表组成,显然,会议握有相当实权,尤其在监督国家官员和制定公民大会议程时,更是一言九鼎。”“三个上流阶层的代表组成”的是( )
A.梭伦时期的元老院 |
B.梭伦时期的四百人议事会 |
C.克利斯提尼时期的五百人议事会 |
D.伯利克里时期的五百人议事会 |
19世纪60年代,democracy传人中国,时人便译为“民主”。后来有人觉得不妥,便译作 “民政”(注:“民政”在古代中国是“为民之政”之意,有司空、司徒这样具体、琐碎的八个部门构成)。1903年,梁启超又改译作“民主”。中国人对democracy概念理解的演变说明了
A.对西方认识有一个深化过程 | B.外语翻译水平大幅度提高 |
C.中国古代已有民主共和观念 | D.中国向西方学习的阶段性 |
“在西方列强手下遭到的第二次失败,使中国少数知识分子再次重新考虑他们传统的准则和政策……工具方面的西方化必然导致思想和制度上的西方化。”(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工具方面的西方化”主要是指
A.出版《海国图志》 | B.设立总理衙门 |
C.开展洋务运动 | D.实施戊戌变法 |
“太平军的基督教是专为战斗行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东西方特异的混合体,除了l00年后中国借来并加以汉化了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外,那在中国是史无前例的。”(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这反映出太平天国运动
A.具有落后性局限性 | B.对基督教义进行了中国化诠释 |
C.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最高峰 | D.是西方思想中国化的产物 |
新航路开辟后,来自美洲的白银源源不断流人中国,货币金属匮乏的中国消除了自从北宋以来持续数百年的“钱荒”。由此对中国造成的影响不包括
A.部分地区生产专业化程度提高 | B.各地区的商业往来和市场扩大 |
C.打破了中国闭关锁国的状态 | D.使国内白银贬值,物价上涨 |
顺治元年(1644)五月初三日,颁布《剃发令》,许多汉人誓死不从;1912年3月5日,孙中山颁布《命内务部晓示人民一律剪辫令》,却有很多汉人拒绝剪辫。这表明
A.剃发与剪辫是个人自由 | B.社会习俗具有稳定性凝固性 |
C.国人反对排斥辛亥革命 | D.二者都属于革除陋习的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