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10月14日,《人民日报》发表了《走什么样的路?——再评俞平伯先生关于“红楼梦”研究的错误观点》,文章指出“新红学”的实质就在于它是士大夫阶级意识和买办思想的混血儿,是反动的实验主义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中的具体表现。这篇文章( )
A.体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 |
B.是反右斗争中对资产阶级右派的批判 |
C.是社会主义改造在思想文化领域的体现 |
D.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红学”研究的领导地位 |
“粤匪窃外夷之绪,崇天主之教,颠倒圣人名教,君臣伦常……士不能诵孔子之经,举中国数千年诗书典籍,一旦扫地荡尽”。这份文告的主要政治目的是
A.反对天主教 | B.捍卫孔子权威 |
C.丑化太平军 | D.反对英法联军 |
“凡中国人与英国人‘交涉词讼’,其英人如何科罪……发给管事官(英国领事)照办”。外国人取得上述特权始于
A.19世纪20年代 | B.19世纪40年代 |
C.19世纪60年代 | D.19世纪80年代 |
“夫宰相之名,自前朝时已废而不设,其后置大学士,我朝亦相沿不改。然其职仅票拟承旨,非如古所谓秉钧执政之宰相也”。文中的“我朝”指的是
A.元朝 | B.明朝 | C.宋朝 | D.清朝 |
某古代学者要从春意盎然中体会万物生生不息的根源,也就体悟“天地生物之心”,并借此明白仁的道理。这种把自然与人心结合加以论述的学问应是
A.汉代经学 | B.魏晋玄学 | C.隋唐佛学 | D.宋代理学 |
观察右边油画,判断画中所描绘的是
A.希腊时代的城邦 |
B.复兴后的城市 |
C.中世纪的庄园 |
D.工业革命前的乡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