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抢盐
刘永飞   
(1)一大早,王月荣就接到儿子的电话,儿子在电话里的声音很急促,他说,妈,你放下电话赶紧去买盐,买得越多越好。
(2)王月荣有些意外,她问买盐干啥?儿子说,您就别问了,现在我这里所有的人都在抢购,这附近的超市已经买不到盐了,我等会要去更远的郊区碰碰运气。
(3)王月荣还是没明白儿子的意思,她问没事儿买那么多盐干什么,又不能当饭吃,当汤喝,儿子在电话那头就不耐烦了,他说,您先别问那么多赶紧去买吧,我晚上再给您解释。儿子还说,别告诉其他人,知道的人多了,反而自己买不到了。
(4)儿子挂掉电话,王月荣心怀忐忑,她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城里人怎么突然抢起盐来了。可是王月荣转念一想,城里人学问大,懂得的东西多,要抢购什么东西总是有道理。再说了,儿子是不会骗自己的。想到这儿,她把自己简单地收拾了一下,带足了钱和手提袋就匆忙出了门。
(5)出了门的王月荣没有直接踏上去镇上的小路,而是犹豫了片刻,返身往村后走去,她要把这个好消息告诉白文举。她和白文举家处得不错,尤其白文举会说话,见了面儿总是先夸一阵王月荣的儿子有本事,说什么同是大学毕业生,有的人回家务农或外出打工了,可是她的儿子不但落户到城里,而且还在城里买了房子。这话王月荣爱听,儿子的确是她的骄傲。
(6)所以,她愿意把这个好消息给白文举分享,说不定白文举又会对她的儿子一阵猛夸呢。此时的王月荣走得很急,脚步却努力迈得很轻,整个人就显得鬼鬼祟祟。 
(7)一去白文举家要经过李秀英的门口,走到李秀英门口,她的脚步更轻了,像过地雷阵那样小心翼翼,这件事儿她不想让李秀英知道,她烦李秀英。这主要是因为李秀英嘴巴大,啥事都往外说,她的一张嘴就像个广播站,一天到晚地发信号,无非是张家长李家短什么的。最让王月荣反感的是她竟给人说,自己的儿子留在城里不是自己的本事,是找个城里媳妇的缘故,还说什么“倒插的杨柳不是柳,倒插门的女婿不是人”的怪论。就凭这点她也不会让这样的好消息给她分享。让她后悔去吧,想到这儿,她嘿嘿地笑起来。
(8)让她颇感心安的是,此时的村子很安静,除了鸡鸭鹅在街上溜走,并没有看到村里的人。否则,真要是遇见了,自己是说,还是不说呢,说吧,人家买到了,恐怕自己就买不到了,不说吧,这都是低头不见抬头见的邻居,也怪不好意思的。
(9)“他文举叔、他文举叔。”来到白文举门口,王月荣压着嗓子喊,屋里没人应承。老东西睡得真死相,算了,我还是多买些吧,回头给他几包,省得把李秀英给喊醒了。
(10)等上了去镇上的官路,人流就多起来,看到自行车、电瓶车、摩托车一辆辆从身旁鱼贯而过,王月荣心里就紧张,他们该不会都去抢盐的吧!想到这儿,她真后悔当初为什么不学骑自行车,这要是盐都被别人都买光了,自己咋办呢。可是她仔细一想,他们应该还不知道消息呢,想想看儿子才打来电话,离乡下这么远不可能那么快传到。这样想着心里平静片刻,可是看到人流越汇越多,心里又不踏实起来,好在她离镇上是越来越近了。
(11)可是,就在王月荣挥汗如雨疾步如飞往镇上赶的时候,她却看到不少人开始从镇上返回,按道理说这集市刚开始,人们不该这么早回来。正疑惑着,王月荣看到白文举和其他村人各背着个尼龙袋一路聊着笑着回来了。她还看见李秀英也在其中,她一路走还不忘用蓝格格手巾抹汗。
(12)等他们看到王月荣,先是愣了一下,然后说,你咋才来呀,街上的盐早就被抢光了,王月荣一听脚步就有些踉跄,她想说些什么,不知道从何说起,什么话也没说出来,就哇一声捂住脸蹲在地上哭起来了。众人赶忙上前劝说,而王月荣像撒泼的孩子,丝毫没有停止的意思。众人无奈,只能悻悻地走了。
(13)王月荣就这样从镇上哭回来,她不知道这到底咋回事,怎么大家都比她知道得早?为什么这么多人去抢盐却没人告诉她,这不是大家商量好欺负她吗!她越想越委屈,越委屈眼泪越多。
(14)当王月荣有气无力地回到家门口,立刻停住了哭泣,她看到自己的门前铺着一条蓝格格手巾,手巾上整齐地堆放着一袋袋食盐,足有15包之多。
(15)就在这时,她口袋里的手机响了,是儿子打来的,儿子的声音跟先前一样急促,他说,妈,盐买了吗,要是没买就别买了,刚才网上和电视上说了是谣传。王月荣一听立刻又哭起来了,电话那头儿子一直在喊:“妈,你怎么了,你怎么了?”此时,王月荣哭得声音更响了。
(选自《羊城晚报》有删改)
小说第(4)段在写法上有何特点?这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
作者塑造了一个具有怎样性格的王月荣?请简要分析。(6分)
小说的后半部分重点写了王月荣的“哭”,使王月荣的形象更加真实丰满,请结合文章分析她“哭”的原因。(4分)
中国人的“抢盐”行为,有人认为是荒唐的举动,也有人认为这种做法是可以理解的。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您对中国人“抢盐”的看法。(5分)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鼻子底下就是路
张晓风
走下地下铁,只见中环车站人潮汹涌,是名副其实的“潮”,一波复一波,一涛叠一涛。在世界各大城的地下铁里香港因为开始得晚,反而后来居上,做得非常壮观利落。但车站也的确大,搞不好明明要走出去的却偏偏会走回来。
我站住,盘算一番,要去找个人来问话。虽然满车站都是人,但我问路自有精挑细选的原则:
第一、此人必须慈眉善目,犯不上问路问上凶煞恶神。
第二、此人走路速度必须不徐不急,走得太快的人你一句话没说完,他已窜到十公尺外去了,问了等于白问。
第三、如果能碰到一对夫妇或情侣最好,一方面“一箭双雕”,两个人里面至少总有一个会知道你要问的路,另一方面大城市里的孤身女子甚至孤身男子都相当自危,陌生人上来搭话,难免让人害怕,一对人就自然而然的胆子大多了。
第四、偶然能向慧黠自信的女孩问上话也不错,他们偶或一时兴起,也会陪我走上一段路的。
第五、站在路边作等人状的年轻人千万别去问,他们的一颗心早因为对方的迟到急得沸腾起来,那里有情绪理你,他和你说话之际,一分神说不定就和对方错过了,那怎么可以!
今天运气不错,那两个边说 边笑的、衣着清爽的年轻女孩看起来就很理想,我于是赶上前去,问:
“ 母该垒,(不该你,即对不起之意)‘德铺道中’顶航(顶是“怎”的意思,航是“行走”的意思)?”我用的是新学的广东话。
“啊,果边航(这边行)就得了(就可以了)!”两人还把我送到正确的出口处,指了方向,甚至还问我是不是台湾来的,才道了再见。
其实,我皮包里是有一份地图的,但我喜欢问路,地图太现代感了我不习惯,我仍然喜欢旧小说里的行路人,跨马走到三岔路口,跳下马唱声喏,对路边下棋的老者问道:
“老伯,此去柳家庄悦来客栈打哪里走?约莫还有多远脚程?”
老者抬头,骑者一脸英气逼人,老者为他指了路,无限可能的情节在读者面前展开……我爱的是这种问路,问路几乎是我的碰到机会就要发作的怪癖,原因很简单,我喜欢问路。
至于我为什么喜欢问路,则和外婆有很大的关系。外婆不识字,且又早逝,我对她的记忆多半是片段的,例如她喜欢自己捻棉成线,工具是一只筷子和一枚制线,但她令我最心折的一点却是从母亲听来的:
“小时候,你外婆常支使我们去跑腿,叫我们到XX路去办事,我从小胆小,就说:‘妈妈,那条路在哪里?我不会走啊!’你外婆脾气坏,立刻骂起来,‘不认路,不认路,你真没用,路——鼻子底下就是路。’我听不懂,说:‘妈妈,鼻子底下哪有路呀?’后来才明白,原来你外婆是说鼻子底下就是嘴,有嘴就能问路!”
我从那一刹立刻迷上我的外婆,包括她的漂亮,她的不识字的智慧,她把长工短工田产地产管得井井有条的精力以及她蛮横的坏脾气。
由于外婆的一句话,我总是告诉自己,何必去走冤枉路呢?宁可一路走一路问,宁可在别人的恩惠和善意中立身,宁可像赖皮的小幺儿去仰仗哥哥姐姐的威风。渐渐的才发现能去问路也是一桩权利,是立志不做圣贤不做先知的人的最幸福的权利
每次,我所问到的,岂只是一条路的方向,难道不也是冷漠的都市人的一颗犹温的心吗?而另一方面,我不自量力, 叩前贤以求大音,所要问的,不也是可渡的津口可行的阡陌吗?
每一次,我在陌生的城里问路,每一次我接受陌生人的指点和微笑,我都会想起外婆,谁也不是一出世就藏有一张地图的人,天涯的道路也无非边走边问,一路问出来的啊!
文章开头描写了车站人群汹涌的情形,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为什么喜欢问路?请结合全文,简要解说。
请对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作简要分析。
渐渐的才发现能去问路也是一桩权利,是立志不做圣贤不做先知的人的最幸福的权利。

“问路”的过程其实也是个体触碰陌生人心灵的过程,请依据文本探究作者对这一点的体会和思考。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黄山听雨
熊召政
(1)下午,车轮掠过千枝万枝秋色,每一枝上都悬着黄山的雨云。仿佛只要按一下喇叭,雨点就会噼噼叭叭掉下来。比之山下,黄山要秋得早一些。又因触目皆是石破天惊的境界,黄山的秋雨,就格外像千年的老蛇那样冷峻。
(2)这个季节,游山的人很多。客店已满,我们一行三人只好投宿到眉毛峰下的一户农家。那是丛林中一栋简陋的小楼。我们还没有走进小楼。大雨就滂沱而至。游山的兴致,被它淋成一壶欲热还凉的花雕。
(3)雨下着,树枝变成了雨箭,很古风地飘荡着;雨下着,岚雾搓成的雨绳,很悠久地恍惚。雨中孵出的暮蔼,像我的肺叶一张一合。黄山七十二峰,七十二座美丽得叫人想哭的自然博物馆,在今晚,已不能让我参观它隐秘又恢宏的构筑了。
(4)黄山最好看的,是松、石、云,如今松在雨中,石在云中,云在暮中。层层叠叠的黄昏,封锁了所有的山道。
(5)那么,今夜,我在黄山就只能听雨了。
(6)今年夏天,我已游过庐山,九华山。我想,来到黄山,游兴一定能推到极致。谁知天半朱霞已成妄想。顺着雨绳,我怎能攀摘黄山的翠微?那时我曾有好一阵子生气呢。在这个浅薄的年头,不说那些高官巨贾,政客名伶,就连那些星相邪卜,趋炎附势之流到处都有青眼相迎。难道黄山也生了一双势利眼,只肯用连山寒雨,来搪塞一个落拓的诗人?
(7)很快,我明白到,这么想是错的。
(8)正因为我的落拓,我的在庐山三叠泉洗过的耳,在九华山的归城寺里被梵钟撞得更为清纯的襟抱,黄山才迎我以雨。
(9)人之上升的历史中,雨是永远的动力。而诗人之于雨,并不仅仅是生物的适应。至今我尚能感到,落在唐诗宋词中的雨,是何其地撩人情怀。“巴山夜雨涨秋池”的李商隐,深沉彻骨;“寒雨连江夜入吴”的王昌龄,冷峻有加。“一蓑烟雨任平生”,活脱脱的苏东坡情性;“细雨骑驴过剑门”,书剑飘零的陆放翁自况。大凡血气十足的诗人,没有几个不落拓的,唯其落拓,才能让生命在雨中开放出超凡拔俗的花朵来。
(10)所以说,今夜的黄山雨,是为我下的。
(11)为了好好儿度过这个雨夜,我询问小楼的主人有没有酒。他翻箱倒柜找出半瓶大曲。三人共享,少是少了点儿,但总比没有强。
(12)雪中饮酒是为了驱寒,雨中饮酒是为了驱散寂寞。而今夜我并不寂寞,窗外的每一枝松,每一尊石,都是等了我千年的酒友。
(13)雨是越下越浓了。
(14)夜太深,我见不到楼下的谷中桃花溪崩冰喷雪的流姿,更看不到楼后的山上百丈泉瘦蛟腾舞的威仪。但是,我有满耳敲金戛玉的声音,这些涵养灵气的乡音,把万物融为一体,使我无穷遐思的辐射频带,瞬间穿透了永恒。
(15)我端起杯来,一口饮尽黄山的七十二峰雨声。并细细品味:哪是鰲鱼峰的粗犷,哪是莲花峰的婀娜,哪是仙人峰的飘逸,哪是耕云峰的深洁……五光十色的黄山雨声啊,醉了我的十丈青肠。
(16)一杯复一杯,小饮着酒而豪饮着雨。今夜里,黄山给了我锦绣之胸,青灯外满掌的黑暗,也被我拍成比轩辕帝还要古老的浩然。
(17)酒尽了,兴犹未尽。主人又煮了一壶非常新鲜的雨季送来。用它来泡黄山云雾茶,一杯芬芳的江南便在我眼前袅袅升起。啜饮它,佐以泉鸣飞瀑。我携之既久的孤独,顿时被暖成挂在历史树上的一枚果实。虽然它是酸的,毕竟那么浑圆。
(18)酒也酒过,茶也茶过,雨声欲不见稍歇。同行的朋友说:这时候如果雨声停了,出一轮明月多好,我则希望这雨永远落下去。获瞻霁月固然是清丽的享受,但得到雨声滋养,我的精神领域中,更能长出一片比黄山还要峭拔的风景。
1.第(2)段划线句的意思是
2.阅读(3)—(8)段,简单分析作者的情感有着怎样的变化。
3.在第(9)自然段中所提到的古代文人中任选一个为例,来说明第(9)段划线句的意义。
4.任选一个角度,鉴赏(15)段内容。
5.对全文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首尾呼应, 以游览黄山为线索,表现了黄山的冷峻的境界,给作者以人生的启示。
B.黄山听雨,使落拓诗人与古人相通,对黄山美景有了更深刻的观照。
C.雨中饮茶饮酒,既是助兴,同时也丰富了作者听雨时的感受。
D.由于黄山听雨对作者极有意义,他希望这雨能一直落下去,让他好好欣赏。

E.本文记叙、议论、抒情、描写相结合,描摹了作者在雨中所见、所闻、所感,心灵在雨的滋养下更为强健。
6.第(11)段“今夜的黄山雨,是为我下的。”他这么说的理由是什么?(请写出四点)

上海在近代中国地位(演讲记录稿)
葛剑雄
(1)近代的上海在中国处于什么地位?我可以这样说,研究下来,上海在近代中国的地位比我们老上海想象的还要高,我个人就有这样的体会。
(2)首先讲一下,近代以前的上海。一直有这样一种说法,特别是在西方人中,说上海是从一个小渔村突然之间变成国际大都市的,好像一切都是因为西方人来了。但是,近些年也有另一种说法,要是没有鸦片战争,没有开埠,上海也会发展成为国际大都市。我觉得这两种说法都有偏颇的地方,事实是怎么样的呢?我们可以看一下,上海在中国一些古老的城镇中间,它的历史是比较短的。据目前所知,到公元10世纪才有了上海这个名称。它是一个小小的聚落。在公元1292年,上海镇升格为县。应该承认,上海超越其他县城,一跃成为中国第一、居国际前列的大都市,转折点就是上海开埠。在1845年设立了英租界,以后还设立了法租界、美租界,英租界与美租界又合成公共租界。直到改革开放初,上海的主要城区还是开埠后所设租界的范围。
(3)我想给诸位介绍一下上海的自然地理状况。在1843年刚开埠的时候,中国还没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个城市能发挥什么作用呢,就跟它所处的位置、自然条件有很密切关系。
(4)上海有非常好的内河航运和海运条件。黄浦江上游和苏州河上游连通着江南的水网,形成了非常发达的内河航运系统。 上海更有利的位置是江海之会,南北之中。上海处于长江的出海口。通过长江及其支流,上海可以连接整个长江流域,具有最广阔的腹地,上海大致处于中国海岸线的中间,气候条件较好,冬天不冻,夏天受台风影响较小。这样的位置既便于进入太平洋,并通往世界,也便于世界各地通过上海进入中国,并联系南北各地,或通过长江深入内地。
(5)但是,自然条件不过是提供一个舞台,真正起作用的还要靠在舞台上活动的人,以及人赖以活动的体制、制度。对上海来说,主要是两个因素,即
(6)首先,我们必须肯定,清朝是被迫开放的,租界是中国人民屈辱的象征。实际上租界是一个国中之“国”,拥有治外法权。但这也使它成为一个特殊的地方,各种势力都利用它得到一定程度的庇护,包括革命党在内。
(7)租界是侵华基地,也是冒险家的乐园。世界上任何想侵略或影响中国的势力,都会先进入上海租界。同样,中国的各种政治力量也会通过租界与外国势力接触和结合。近代中国没有哪一个政治力量可以离开外国的影响或支持而取得成功的,因此也都离不开上海。因此,上海不仅是当时的金融、经济中心,也是政治中心。讲它是政治中心,大家可能不理解,因为上海没有做过首都,但我们回顾近代的历史,包括辛亥革命,就可以发现,一些最重要的决定不是在南京、北京做的,而是在上海做的。政治中心主要是看它的内容和活动,而不是形式。另外,租界是中西文化汇聚的地方,也是中国现代化的实验室。无论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大多是先从上海引进,在上海实验做出示范,然后再推广到全国。
(8)上海这个地方之所以近代发生那么大的作用,与它人口的来源有关的。开埠时整个上海县只有50余万人口,到1900年突破100万,到1915年突破200万,1949年到有500多万。这样的增长速度显然不是本地人口的增长所能达到的,主要是靠移民,上海人口的70%以上是移民或移民后代。大多数移民来自浙江北部和江苏南部,这是近一千年来中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所以移民的总体素质比较高。开埠时上海只有26个外国人,以后迅速增加,最多时有15万外国侨民,解放时还有28000。由于上海的重要地位,也吸引了大批流动人口,他们在上海居留的时间或长或短,其中的重要人物同样产生重大影响。
(9)今天我们讲上海在近代中国的地位,说明,这是我们在回顾历史后需要思考的。
1.在第(5)段空格处填写合适的内容
2.联系全文对文章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从文章的第(1)段的内容来看,作者是个老上海人。
B.“要是没有鸦片战争,没有开埠,上海也会发展成为国际大都市”的观点是错误的。
C.是上海“江海之会,南北之中”的有利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上海在近代中国的地位。
D.中国人对于上海租界的感情是复杂的,它既是中国人民屈辱的标志,也为上海发展带来机遇。

E.第(8)段所列举的数据是为了说明本地人口的增长对发展的重要性。
3.请以上海为例,解释第(7)段划线句的含义。
4.联系全文,辨析文意,分别为第(9)段两处空格填上合适的内容(各20字左右)
5.本文的语言风格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临河之城
                  习习
①黄土高原之上,黄河穿过全城的省城,大约只有兰州了。黄河自西向东穿过这个固若金汤之城,城市便随河蜿蜒成一条带子。河两岸,南北两山夹河而立,城中人在这条带状的河谷中生息。
②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兰州人,我人生的前二十多年就在这里度过。很有些时候,这个被大山夹击的狭长城市,让我感到逼仄胸闷、忍无可忍。常常,我从窗口呆望北山,想到我一辈子在兰州辛劳奔碌的父母,感到悲伤。
③但仿佛上了年岁,我还是对黄河真切地爱了起来。
④父亲一家生活在河北岸一个叫十里店的地方。我想那里曾是古老的驿站,距离城中十里之遥。赶往丝绸之路的旅人过了兰州城,驾车渡河、哒哒的马蹄在黄河北岸西行,在十里店稍作歇息,继续往西……黄河边水车林立,水车日夜不息抽出河水灌溉农田,紧邻黄河的农业就这样切近地靠在城边。农人依偎黄河,自给自足。父亲跟着爷爷做棺材营生,棺木就来源于岸边的树木。而母亲一家在黄河以南离河约十里远的南山上,种植小麦豆菽,靠天吃饭。即使近切地临着黄河,因为没有提灌,北山也一样干涸。靠天吃饭的南山北山门当户对、两山上农家的儿女们互相联姻。与我父母一样,他们过河相会。
⑤很长一段时间,河上只有白塔山脚下的那座铁桥。这个漂亮的铁桥由外国人修建于清朝光绪年间,被称为“天下黄河第一桥”。铁桥像一粒纽扣,连接了南北两岸。铁桥处最早是一个有几十只船只连起来的浮桥,在古代,控扼河西走廊、青海、宁夏,又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加之南北两山作屏障。兰州的固若金汤名至实归,在兰州古城南门城楼上,曾高挂上书“万里金汤”四个煌煌大字的巨匾。
⑥传说国人申奥那年,一个兰州人想出资用上好的油漆把铁桥的五个弧形钢梁粉刷成五种不同的颜色;另有一个它的传奇,说有人私自决定将这座老桥卖给了外国人,当时把大家吓懵了,许多义愤填膺的兰州人一时搞不清这等大事是真是假。
⑦前一年,一位离兰几十年的老作家回到兰州,我亲见他跪在河边,喝了一口黄河水。我陪他乘着已作为游赏工具的羊皮筏子漂在河上,筏子跟着波浪在河上划着一道道弧线,天像蓝斗篷,风在耳边尖细地吹着。筏子头上,筏客子用土土的兰州话唱道:吉祥葫芦牛肉面,羊皮筏子赛军舰;坑上蹲个尕老汉,沙锅里煮着洋芋蛋……远方的游子潸然泪下。
⑧当我游走于南方一眼望不到边的平畴沃野,会忽然怀念起兰州的跌宕起伏,想那逼仄的两山实为稳妥内心的佳处。高山静立、河水汤汤,亘古未变,里面其实有着大道理。
⑨兰州人喜欢登临城南的皋兰山。至最高处三台阁俯瞰,可尽览兰州全貌。天睛时,可看到黄河像一条晶亮的带子,蜿蜒流过城中。兰州城像画片一样高楼林立,大街小巷蛛网般密集。街市间,兰州人摩肩接踵,没有被逼仄和荒凉压迫—一河流用它的悠长和开阔慰藉着人心。
⑩盛夏的傍晚,兰州人纷纷走到河边纳凉嬉戏。我也喜欢在河边静坐,若有好友从远方来,邀于岸边的趸船上,喝酒喝茶至深夜,说够了世间的话,然后听河的声音、看河流向远方、迎接河带来的满谷的风……
⑪传说,先前,皋兰山生长一种兰草,兰州因此而得名。“每丛五六叶,叶窄于韭,长三四寸,开花如马兰而小,色蓝微紫”。两山荒凉突兀,小小的兰草,为这坚硬的城池平添了一份柔软,仿佛一本厚重苍老的古书里夹的一本兰花签。
       (选自《读者》乡土人文版2008·8,有删节)
第⑥段中写有关黄河铁桥的“传说”和“传奇”有什么作用?(4分)
在黄河边上浏览时,为什么筏客子的一段唱,使“远方的游子潸然泪下”?(6分)
联系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
(1)文章的第⑧段说“里面其实有着大道理”,这里的“大道理”是什么?
(2)文章末尾“仿佛一本厚重苍老的古书里夹的一枚兰花签”,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文中说“我还是对黄河真切地爱了起来”,联系全文,分条概括作者对黄河产生“爱”的原因。(6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每题3分,共9分)
20世纪中叶,由于环境问题的产生和日益严重,西方有识之士开始从道德的角度关注生态环境现象,提出生态伦理观念,并积极倡导和开展环境教育与生态道德教育。我国的环境教育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初,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生态道德教育,则是近十年来的事,作为教育领域的一门新兴学科,生态道德教育还处于摸索阶段。
生态理论以珍爱、尊重和保护生态环境为核心,以可持续发展为落脚点,以促进人与自然协同进化为评价标准。生态道德是指将生态伦理思想付诸实践的主体思想素质和精神评价机制。生态环境伦理道德的提出与构建人类道德文明进步与完善的标志,是新时期人类处理环境和生态问题的新视角、新思想,是人类道德的新境界。所谓“生态道德教育”,就是将生态伦理学的思想观念变成人们的自觉行为选择,是人类特有的道德自觉精神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背后的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环境的动态平衡,促进人、社会、环境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生态道德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道德教育活动,其实质就是要求广大受教育者以伦理道德理念去自觉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和不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生态教育是一种新的德育观,是继承、发展和超越传统道德教育之后的崭新教育范式。传统德育是一种以“知识性”为主导理念的模式,这种“知性论”德育的哲学取向是主客体二元分立的人际观、自然观与心灵观,其关注点重在师生之间的理论知识型纽带关系,忽略了生与生之间,师与生之间的道德体验关系,其德育过程中的操作流程是信奉外部道法规范知识传输的实践样态,而生态德育从生态意识、生态智慧和生态德行这三重生态的视界重新定位道德教育过程中的关系,强调道德教育回归生活实际,在生态体验视界中深度领悟生存实践的关系。它试图把长久以来无法解释和无法确认的人类自身、人类与自然之间的行为中的一系列棘手问题的认识与处理,纳入德育视野,以一个崭新的思路去培养一种具有更高人类品性的新人。
下列对“生态道德教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生态道德教育要求人类以一种新视角处理环境和生态问题,是一种适应现代人类生存需要的崭新教育模式。
B.生态道德教育的目标是促进人、社会、环境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它既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要协调人与自然背后的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
C.生态道德教育是用人类特有的道德自觉精神,教育人们认识和领悟人类道德伦理观念的天然合理性,从而成为具有更高人类品性的新人。
D.生态道德教育是要将生态伦理学的思想观念变成人们的自觉行动,引导人们以道德理念去自觉维系生态环境的平衡与不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生态德育突破了传统德育的范围,主张道德教育回归现实生活,强调人的生态体验,重视培养人的生态意识.
B.生态伦理思想要求人们在处理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时,回归自然,不搞繁琐而无必要的礼节。
C.从道德角度关注生态环境的理念,与中国古代所谓“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思想是一致的。
D.传统德育关注的是人在人类社会中的生存状态,而生态德育关注的是人在自然界中的生存状态

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

A.虽然生态道德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但是可以预见这门新兴学科一定会引起越来
越多的有识之士的重视,并在社会生活中产生实际效益。
B.生态道德教育可以培养大众的环保意识,使之自觉维护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是解决当前人类环境危机的重要途径之一。
C.提倡生态道德教育,可以逐渐削弱生态环保领域的强制性惩处力度,转换该领域执法机构的工作职能。
D.生态道德观念把人类道德理想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这就意味着一个不珍爱自然、不自觉维护生态环境的人,不是完美健全的人。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