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4年2月13日。英国外交大臣在写给驻华大使包令的信中提出:“争取英国国王得有一位代表长久而光明正大地驻节在北京朝廷。”这一目标实现是在( )
A.《南京条约》 | B.《天津条约》 | C.《北京条约》 | D.《辛丑条约》 |
中世纪末期,欧洲人民的反封建、反教会斗争都以宗教“异端”的形式出现。其根本原因是()
A.教会是中世纪欧洲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 B.早期资产阶级力量比较弱小 |
C.教会对人民的影响无处不在 | D.教会成为各种社会矛盾的焦点 |
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相同点是 ()
A.都促进了社会制度的改变 | B.都以富国强兵为目的 |
C.都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 D.都重农抑商、奖励军功 |
“歌元丰,十日、五日一雨风。麦行千里不见土,连山没云皆种黍。水秧绵绵复多稌,龙骨长乾挂梁梠。鲥鱼出网蔽洲渚,荻笋肥甘胜牛乳。百钱可得酒斗许,虽非社日长闻鼓。吴儿踏歌女起舞,但道快乐无所苦。老翁堑水西南流,杨柳中间杙小舟。乘兴欹眠过白下,逢人欢笑得无愁。”对王安石的这首诗,理解准确的是()
A.过分夸张,与实际效果完全不同 |
B.有些夸张,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改革的成效 |
C.描绘了唐朝的盛世景象,反映了王安石的改革理想 |
D.真实描写,歌颂改革成果 |
导致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变法措施主要是()
A.保甲法 | B.农田水利法 | C.方田均税法 | D.改革科举制度 |
“三长制”实行的效果是:①许多农民成为政府直接控制的编户②北魏地方政权真正掌握在国家手中③巩固了中央集权④有利于兵役、徭役的征发()
A.①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②③④ | D.①②④ |